酒暖·回忆·思念吧 关注:25贴子:1,573
  • 13回复贴,共1

十二流业 及 人之五个层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福建1楼2014-02-05 21:12回复
    十二流业:清节家、术家、法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还有:文章、儒学、口辨、雄杰。


    IP属地:福建2楼2014-02-05 21:13
    回复
      清节家的所作所为,不但品德行为上要德高望重,而且形貌举动必须可为他人所仿效,就像延陵与晏婴,就是典型的清节家。
      “德行高妙”指的是高风,“容止可法”指的是亮节,作为清节家必须具有高风、亮节,在教导学生或教育子女时,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
      清节家给一般人最大的影响,就是身教,让别人依照他的行为,起以身作则的作用。
      晏婴是清节家,他具有赤胆忠心、节俭力行、勤政爱民等德行。


      IP属地:福建3楼2014-02-05 21:13
      回复
        能够制定法律,建立规章制度,并会富国强兵的人,称之为法家。管仲与商鞅,就是典型的法家。
        管仲不但能建法立制,富国强兵,且在认识人方面有独到见解。他与齐桓公之间有一段精彩的识人故事:管仲生病,桓公见他病得不轻,赶紧请教治国之道,管仲建议桓公不用易牙、竖刁、启方三个无用的大臣。
        桓公说:“易牙杀自己的儿子给我吃,这个人不能信赖吗?”
        管仲说:“爱自己的儿子乃人之常情,他对自己的儿子都那么残忍,对君王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这人的忠心可疑。”
        桓公说:“竖刁自宫以便能服侍我,这个人不能信赖吗?”
        管仲说:“爱自己的身体也是人之常情,他对自己的身体都那么残忍,对君王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这一点也要注意。”
        桓公说:“启方服侍我已经有十五年了,丝毫不敢懈怠,他连父死都不敢回去奔丧,这个人不能信赖吗?”
        管仲说:“爱自己的父亲乃人之常情,他对自己的父亲都那么残忍,对君王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
        管仲死后,桓公接纳管仲的建议,把易牙等三人流放远方。过了三年,桓公觉得国家治理不够好,又把三人召回。过了一年,桓公病重,易牙等三人趁机作乱。重病的桓公被易攻与竖刁软禁,活活饿死在病榻上。饿死之后,三个月不给安葬,尸体上都长满了虫子。桓公的惨死,应验了管仲所说的话。


        IP属地:福建4楼2014-02-05 21:14
        回复
          思虑周密,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变化莫测的人,并能使国家复兴,弱国变强,从而得天下,称为术家,就像范蠡与张良。
          智虑无方。”一个聪明绝顶的术家,在处理种种问题时,经常根据不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并无墨守成规,所以才说“智虑无方”。
          范蠡与文种共事越王勾践,出计灭了吴国。范蠡能识人,知勾践可与共患难,但不可共安乐,功成之后,主动离开越国,他也劝文种离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不听,后来为勾践赐剑自杀,下场可悲。


          IP属地:福建5楼2014-02-05 21:15
          回复
            清节家行为有德;法家能立法建制;术家足智多谋,这三种人都是仅具备一才(或德、或法、或术)之偏才,并非三才兼备。
            兼有德、法、术三才的人,称之为国体。
            这种人兼有三种才能足以端正风俗,扶植天下,工作能胜任,就像伊尹与吕望。
            器能虽然与国体一样,也兼有德、法、术三才,但都因各才不精而不能胜利。
            器能之人,其德虽不能像清节家那样,但足以为一域之表率;其法虽不足以匡天下,但对一个小小的乡邑,还是不成问题;其术虽不足以谋于朝堂而胜敌,但足以通权达变,还是能解决问题,就像子产与西门豹。
            所以又说器能不如国体,但已经是难得的人才了。


            IP属地:福建6楼2014-02-05 21:17
            收起回复
              臧否之人与清节家同流,是清节家的一种演变。
              清节家固然德高望重,容止可法,可是如果都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去喜欢责问,难倒别人,不能宽宏大量地对待他人,就会变成臧否之人,就像子夏。
              伎俩之人与法家同流,他也是由法家演变而来。
              法家虽然能够建法立制,强国富人,可是如果功利之心过重,一切典章制度只顾眼前利益,鼠目寸光,脑子里没有长远计划的话,就变成伎俩之人。
              这种人可为地方官,不能成为国家栋梁,就像是张敝与赵广汉。
              智意之人与术家同流,是由术家演变而来。
              术家虽然精于道理,奇谋百出,可是如果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固然足智多谋,也必定会缺乏公正,为大多数人所唾弃,就变成智意之人,就像陈平与韩安国。


              IP属地:福建7楼2014-02-05 21:19
              回复
                能写传世奇文,著书立说,可以称之为做文章的大手笔。司马迁、班固就这样的人。称之为文章。
                像毛公与贯公,能够传授圣人的学问,而不能实际从政做事的人,称之为儒学。
                论辩起来不一定合于真理,但反应敏捷,能言善道,善于应对周旋的人,这只能叫做有口辨。乐毅、曹丘生就这样的人。
                胆略、勇气过人,才能、谋略超众,这种人叫做“骁雄”(即雄杰)。白起、韩信就是这样的人。


                IP属地:福建9楼2014-02-05 21:29
                回复
                  草根精英与仁智的元首懂得因时设法,因材施教,即使是对犯有同样错误的人,也要根据其所处环境和犯罪动因详加考察,以免误判。对于公共资源,特殊利益集团和贫苦大众虽然都会去抢夺,但是一者是为贪图霸业,威福永享,二者则是为了自给自足,养家糊口;贪污受贿的事,虽然卑鄙龌龊的官吏和勤勉奋进的官吏都去做,但前者是为了奢靡、吃穿、虚名抑或身心享受,后者则是怕“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担心清洁太过,不能同流合污,反而招致祸端,因此以贪自保;行骗欺诈的事,虽然身居高位的肉食者和流落街头的乞丐都在做,但前者是为了愚弄世人,戮贼天下,后者则是为了简单意义上的生存;帝王将相和盗亦有道的侠客都有杀人越货的行为,可前者是为了排斥异己,张大己力,因而枉杀无辜,后者则只想单纯的以暴制暴,以血还血。对于后者的无奈与愤慨,我们不是应该特别加以体谅和教化吗?
                    但这个道理怎么能让百姓清楚明白呢?底层的百姓如果对以上的情况清楚明了了,国家就会不断出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案例,那么善与恶就没有了世俗上的分界,好与坏也就没有了固定的标准,统治起来不也麻烦透顶吗?故而要蒙蔽百姓,就要反反复复的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概念:“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IP属地:福建10楼2014-02-05 22:10
                  回复
                    人分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若能清清楚楚的分辨这五类人,那么长治久安的统治艺术就全明白了。
                      那些被称作庸人的,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严肃慎重 的信念,做事马马虎虎,有头无尾,为人处事从不善始善终,满口胡言,不三不四。所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唯独没有品学兼优的高人。不是扎扎实实地安身立命,老老实实地做事做人。见小利,忘大义,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迷恋于声色犬马,随波逐流,总是把持不住自己——有诸如此类的表现的,就是庸人。
                      那些被称作士人的,有信念,有原则。虽不能精通大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把各种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称道之处。因此,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但只要有一点,就务必要彻底明了;言语理论不求很多,但只要是他所主张的,就务必中肯简要;他所完成的事业不一定很多,但每做一件事都务必要明白为什么。他的思想既然非常明确,言语既然扼要得当,做事既然有根有据,犹如人的性命和形体一样和谐统一,那就是一个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独立的知识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难改变他的。所以富贵了,也看不出对他有何增益;贫贱了,也不会对他有什么损失——这就是士人,亦即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
                      君子特征是说话一定诚实守信,心中对人不存忌恨。秉性仁义但从不向人眩耀,通情达理,明智豁达,但说话从不武断。行为一贯,守道不渝,自强不息。在别人看来,显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并无特别出众之处,然而真要赶上他,却很难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对于什么是君子,荀子的看法是:“君子可以做到被人尊重,但未必一定要让人尊重自己;可以做到被人相信,但未必一定要让人信任自己;可以做到被人重用,但未必一定要让人重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身为耻辱,不以被诬陷为耻辱;以不讲信义为耻辱,不以不被别人信任为耻辱;以无能为耻厚,不以不被任用为耻辱。不被荣誉所引诱,不因诽谤而怨恨,自然率性地做他自己的事,端方正直地约束自己,这就叫君子。”]
                      贤人的主要特征是品德合于法度,行为合于规范,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而不伤及自身,其道性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损伤事物的根本。能使人民富有,然而却看不到天下有积压的财物;好善乐施,普济天下,从而使民众没有什么疾病和贫困。这就是贤人。
                      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天地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来无踪,去无影,变幻莫测,通达元阻。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变化运行,有如神明,芸芸众生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见到一点,也不能真正了解其德性的涯际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才是圣人。”


                    IP属地:福建11楼2014-02-05 22:12
                    收起回复
                      对臣民和百姓提倡“生财有道”的道德理想,自己暗中不就可以用非正道的力量谋取钱财了吗?把“庸人,士人,君子,圣人,贤人”这五个不切实际的衡量定准广而告之,将其制度化,并以此作为奖惩臣民的工具,自己就可以用最低的人格标准来要求自己,而用圣人君子般的标准来要求百姓了。百姓拼命的完善上位者所交授的“繁琐复杂的道德任务”,尚且还怕自身会被找茬挑错,又哪有心思来关心上位者的综合素质如何呢!这样一来,大众百姓就受困于统治阶级所提出的“壹民理论”,而执政者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IP属地:福建12楼2014-02-05 22:13
                      回复
                        真是好文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8-28 07: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