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在我心间吧 关注:25贴子:1,493
  • 11回复贴,共1

【 古代菜色点心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青梅羹、青凤髓、莲心薄荷汤、金丝燕窝,樱桃酒酿,红枣血燕,、旋覆花汤。凌波水仙与宝珠山茶、燕窝薏米甜汤、缕金香药、紫苏柰香、松子穰、茯苓糕、碧粳粥、糖蒸酥酪、桂花糖蒸栗粉糕、如意糕、合欢汤、吉祥果、珍珠翡翠汤圆、莲叶羹、梅花香饼、香薷饮、玫瑰酥、七巧点心、花开富贵、翡翠芹香虾饺皇 、招积鲍鱼盏、水晶冬瓜饺。


1楼2014-02-08 14:31回复
    《东京梦华录》述及汴梁市肆食店的小食类节日食品,寒食有稠饧、麦糕、乳酪和乳饼等。
    《梦粱录》则提到杭州端午满街卖粽子,还提到食店中出售的其他节令食品有菊花饼、月饼、重阳糕、枣糕、栗糕、真珠元子、澄粉水团、栗粽、裹蒸粽子、巧粽、豆团、糍团、春饼等
    《帝京岁时纪胜》有相关记载:“夏至,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明清之际,北京的冷淘面非常著名,有“天下无比”的称誉。冷淘面早在唐宋时代就已很流行,杜甫有一首《槐叶冷淘》,就写到了食冷面的感受,诗中有“经齿冷于雪”的句子。又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书的记载,宋代两京的食肆上还有“银丝冷淘”和“丝鸡淘”等出售,丝鸡淘即是鸡丝冷面。
    六月伏日在古时也是一节,与冬季的腊日相对应。伏日的食物以防暑为主,腊日则以驱寒为主。汉代杨恽《报孙会宗书》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这说明汉代时在民间已是很重伏腊风俗了。《东京梦华录》说:“京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包炸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古时各地伏日的节物多以清凉为要,有凉冰、冰果、绿豆汤、过水面、暑汤和新莲等。《清嘉录》说,清代的苏州在三伏有担冰上街叫卖的,称为凉冰,有时还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称为冰杨梅、冰桃子。又据《民社北平指南》说:“入伏亦有饮食期,初伏水饺,二伏面条,至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谓之贴伏膘。谚云: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面条之类的食品,古时通称为饼。《荆楚岁时记》说伏日要食汤饼,称为避恶饼,那其实就是面条。


    6楼2014-02-08 14:57
    回复
      冬季最重要的节令是冬至,古时甚至将冬至看得比除夕还重。冬至时有特别的小食,对北方人而言,以馄饨最盛。宋代《咸淳岁时记》说:冬至“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餺飥’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岁时杂记》也说:“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餺飥’之说。又云‘新节已故,皮鞋底破,大捏馄饨,一口一个’。”《民社北平指南》说:“十一月通称冬月,谚谓‘冬至馄饨夏至面’者,盖是月遇冬至日,居民多食馄饨,犹夏至之必食面条也。”冬至食馄饨的用意,据《燕京岁时记》的解释说:“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冬至之后,还有一个腊八节,时在十二月初八日。腊八古称腊日,来源很早,是一个祭祖宗和百神的重要节日。我们现在虽然没了这个传统节日的隆重仪礼,却仍是看重腊八粥和腊八蒜。腊八蒜为腊八制作,并不在腊八食用。《春明采风志》说:“腊八蒜亦名腊八醋,腊日多以小坛甑贮醋,剥蒜浸其中,封固。正月初间取食之,蒜皆绿,味稍酸,颇佳,醋则味辣矣。”腊八粥可能与佛教有关。传说乔答摩·悉达多饥饿时吃了牧女煮的果粥,在十二月八日在菩提树下静思成佛,他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后来佛寺要在腊八日诵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梦粱录》说: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武林旧事》也说:“寺院及人家皆有腊八粥,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为之。”腊八粥的用料,有的地方是用八种左右,有时并无限数。据《天咫偶闻》说:“都门风土,例于腊八日,人家杂诸豆米为粥,其果实如榛栗菱芡之类,矜奇斗胜,有多至数十种。”腊八粥富于营养,是御寒佳品。


      7楼2014-02-08 14:58
      回复
        包括北京人在内的华北一带的人,在冬春爱吃一种翠皮紫心萝卜,名为“心里美”。《燕都杂咏注》说,立春食紫萝卜,名为“咬春”。《燕京岁时记》也说:立春日“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清甜寒齿,清心却困,名之为心里美是太好理解了。北方人与这心里美同季的特色食物还有一款冰糖葫芦。《燕京岁时记》写道:“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葡萄、山药豆、海棠果、山里红等物,蘸以冰糖,故脆甜而凉,冬夜食之,颇能去煤炭之气。”冬日离不了炭火取暖,体内难免火盛,取冰糖葫芦败火,甜酸可口,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冰糖葫芦至今在京城仍然很受欢迎,而且不限冬日享用。
        除了冰糖葫芦,北人还以冬至食赤豆粥败火。《岁时杂记》说:“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气。”这就是现在的红豆粥。粥作为节日食品,用得比较多,值得提到的还有祭灶日的口数粥。《乾淳岁时记》: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武林旧事》也说:“二十四日作糖豆粥,谓之‘口数’。”范成大为此还作有《口数粥词》,这粥大小老少人人都要吃,猫犬都不例外,因此名为口数粥。口数粥也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样,目的主要也是为了防瘟病。赤小豆,古代又称小菽、赤菽和米小豆,现代一般称为红小豆。红小豆多用作豆汤、豆粥、豆馅,为北方人所喜爱。中医认为,红豆性平味甘,有健脾利水、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对脾虚不适、泄痢便血等症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8楼2014-02-08 14:59
        回复
          中秋赏月和享用与月亮有关的节物,至迟在唐代已成风气,这已是名符其实的中秋节了。中秋最佳节物是月饼,这在古今均是如此。《熙朝乐事》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又见《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之如莲花。……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月饼如此之大,当然象征的大团圆了。月饼在古时又称为团圆饼,《酌中志》说,八月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燕京岁时记》也说:“中秋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中秋月饼留到除夕去“团圆”,将两个相隔数月的年节联结起来,也使得合欢团圆的主题更深一步地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之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首节是立春,它常常是在春节之前到来,所以古时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不象现代人这样冷漠地看待它。在《礼记》注引的《王居明堂礼》中,记周天子在立春之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往东郊行迎春礼,赏赐群臣,这表明了上古对立春礼仪的重视。根据后来的文献得知,立春日有以“春”命名的筵宴与节物,其中“春盘”最为特别。春盘的主要内容是萝卜、春饼、生蔬,算不上是佳肴。据唐人《四时宝镜》说,“东晋李鄂,立春日以芦菔、芹菜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摭遗》中也有类似说法,并说春盘最早是由江淮间流传起来的,后来传入宫中。《燕都游览志》记明代“凡立春日,于午门外赐百官春饼”。食春饼还要配以五辛盘,用五种或更多生菜如芹、韭、萝卜和粉皮等做成,这与上面提到的五辛有些不同。《熙朝乐事》记立春之仪说,“缕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奉筵间”。春寒之时,生菜并不能多食,所以《齐人月令》还有告诫说:“凡立春日食生菜,不可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辛”和“生”,都寓“新”之意,为了迎新迎春,这是食生食辛的本意。苏东坡有诗曰:“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酒试春盘”。在寒冷中领受春来的消息,感受新年的春意,春盘被古人当作了一个特别的媒介。


          9楼2014-02-08 14:59
          回复
            重阳正值秋菊盛开,赏秋菊、饮菊酒、食菊花糕为这一节令的中心活动。一款重阳花糕,因糕与“高”同音,寓吉祥之意,食糕与登高的用意有些相似。据《文昌杂录》所记:“唐时节物,九月九日则有茱萸酒、菊花糕。”重阳花糕,有时是用菊花为饰,直接名菊花糕;有时是杂以枣栗粉面,统称花糕。《京都风物志》说:“重九日,人家以花糕为献。其糕以麦面作双饼中夹果品,上有双羊像,谓之重阳花糕。”又据《燕京岁时记》的记述,“花糕有两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制造以供用。”这样细心装点的重阳花糕,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步步高的追求。
            北方人在大年初一吃饺子,也要寄托自己的希望,我们在明人的《酌中志》中读到这方面的记述。《酌中志》称饺子为“扁食”,说在正月初一日“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帝京岁时纪胜》则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宝贵之家,暗以金钱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得食者,则终岁大吉。”这是说的清代的情形,应当指的是北方。吃到了包银钱宝石的饺子,就能一年平安大吉,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愿望。
            一年之中的岁节,各代风俗移易,所注重的中心并不完全相同。据唐代李肇的《翰林志》,我们由唐代朝庭对翰林学士的岁节关照上,可知当时选定的大节主要有寒食、清明、端午、重阳、冬至,在这些节日里由内府供给特别的节料。所供给的节料寒食是杏酪、粥屑,清明是蒸环,端午是角黍,重阳是粉糕,冬至是岁酒、野鸡等。
            一年之中的岁节,各代风俗移易,所注重的中心并不完全相同。据唐代李肇的《翰林志》,我们由唐代朝庭对翰林学士的岁节关照上,可知当时选定的大节主要有寒食、清明、端午、重阳、冬至,在这些节日里由内府供给特别的节料。所供给的节料寒食是杏酪、粥屑,清明是蒸环,端午是角黍,重阳是粉糕,冬至是岁酒、野鸡等。


            10楼2014-02-08 15:00
            回复
              在宋代,帝王在年节对臣下有赏赐,称为“时节馈廪”,据《宋史·礼志二十二》所记,宋代选定的全国性时节有正日、至日、立春、寒食、端午、伏日、重阳等,与唐代略有不同。在这些节日所赐的食物,立春为春盘,寒食为粥,端午为粽子,重阳为糕等。
              据《明会典》的记载,明代“凡立春、元宵、四月八、端阳、重阳、腊节,永乐间俱于奉天门通赐百官宴。”这表明岁节的轻重,朝廷是有所选择的,这与前代又有了一些不同。明代这些节日及节日特色食品,按《明会典》的记述如下:
              正旦节-茶食、油饼、馒头等;
              立春节-春饼等;
              元宵节-馒头、汤圆等;
              四月八节-不落荚、凉糕等;
              端午节-馒头、粽子等;
              重阳节-糕、点心;
              冬至节-馒头、马羊肉。
              明代共有七个国家性节日,食物品类并不复杂,较为传统。
              到了清代,全国性的年节主要有元旦、立春、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与前代相比,又略有一些变化。年节及饮食品类大体如下:
              元旦-饺子、元宵;
              立春-春饼、春盘;
              端午-粽子;
              中秋-月饼、瓜果;
              重阳-菊酒、花糕;
              冬至-馄饨。


              11楼2014-02-08 15:02
              回复
                中国岁时饮食文化传统值得重新整理,在保持区域风格的同时,还可以考虑建立一种通行的规范,在规范节日的基础上,相对规范节日饮食,以体现一种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建议一年内至少可以设立5个年节,分别为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和冬至节,相应的节日小食品类如下:
                1、春节(除夕、大年、元宵)—大年三十合家欢团圆饭,初一饺子、百吉盒,元宵汤团。
                2、端午(农历五月初五)—粽子、糯米粥。
                3、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月饼、桂花酒。
                4、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花糕、菊酒。
                5、冬至(公历12月21-23日)—馄饨、火锅。


                12楼2014-02-08 15:06
                回复
                  我们注意到古代有以淡泊饮食养生的传统,而节日饮食的种种安排,都是这传统的集中体现。传统节令享用的小食,多数都清淡素雅,制作较为简单,而风味却很独到。煮元宵、饺子、馄饨、面条,烙春饼,烤月饼,蒸糕,包粽子,在制作上包括了蒸、煮、烙、烤一些基本的烹调方法,在品类上有干食、湿食、流食,有热食,有点心,非常全面。这样的一个小食传统,是很值得发扬光大的。
                  帝王们所享用的小食,许多都是取自于民间。汉光武帝在一次逃亡途中喝过豆粥,那是当时民间的一道小食。《续汉书》说汉“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由于中西交通的结果,边远地区的胡食进入到御膳,也进入到中原平常人的饮食生活中。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完整地记述了胡饼的烹饪方法。胡饼,按刘熙《释名》的解释,是一种形状很大的饼食,或者指表面敷有胡麻的面饼,在炉中烤成。唐代白居易有一首写胡饼的诗,其中两句说“有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似乎指的是油煎饼。不论怎么说,其制法当是汉代以前所没有的,属北方游牧部落或西域人的发明。汉代人爱吃的胡饭也是一种饼食,并非米饭之类。将酸瓜菹长切成条,再与烤肥肉一起卷在饼中,卷紧后切成二寸长的一段段,吃时蘸以醋芹。胡饼和胡饭之所以受到欢迎,主要是滋味超过了当时传统的蒸饼,尤其是那些未经发酵的蒸饼,更设法与胡饼胡饭相提并论。


                  13楼2014-02-08 15:06
                  回复
                    历代御膳大多应当是极丰盛的,但典籍所见清以前御膳膳单却极少,帝王们享用过哪些小食也并不完全清楚。《清异录》抄录有谢讽《食经》中的53种肴馔,是十分珍贵的资料。谢讽为隋炀帝的尚食直长,他的《食经》实际是御膳膳单。炀帝食单中的肴馔从名称上看,多数是可以归入小食之列的,如:
                    急成小餤 咄嗟脍
                    千金碎香饼子 细供没忽羊羹
                    飞鸾脍 剔缕鸡
                    龙须炙 花折鹅糕
                    君子饤 云头对炉饼
                    十二香点臛 滑饼
                    汤装浮萍面 帖乳花面英
                    折筯羹 香翠鹑羹
                    千日酱 添酥冷白寒具
                    干炙满天星 提高巧装檀样饼
                    新治月华饭 连珠起肉
                    紫龙糕 春香泛汤
                    象牙饣追 金装韭黄艾炙
                    加料盐花鱼屑 朱羊餤
                    加乳腐 暗装笼味 乾坤夹饼 含酱饼
                    扬花泛汤糁饼


                    14楼2014-02-08 15:07
                    回复

                      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也收在《清异录》中。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尚书左仆射),照当时的常例要上献烧尾食,以谢隆恩。所献食物的清单保存在他家的旧籍中,这就是著名的“烧尾宴食单”。食单所列膳品名目繁多,《清异录》仅摘录了其中的“奇异者”,也有58种之多。食单中的几十种肴馔名称,其命名风格与谢讽《食经》一致,也包括不少小食品种,如:
                      单笼金乳酥。是用独隔通笼蒸成的酥油饼。
                      曼陀样夹饼。在熔炉上烤成的形如曼陀罗果形的夹饼。
                      巨胜奴。用酥油、蜜水和面炸成,然后敷上胡麻。巨胜,指黑芝麻。 贵妃红,味重而色红的酥饼。
                      婆罗门轻高面。用古印度烹法制的笼蒸饼。
                      七返膏。作成七卷花的蒸糕。
                      金铃炙。作成金铃状的酥油烤饼。
                      生进二十四气馄饨。二十四种花形馅料各异的馄饨。
                      生进鸭花汤饼。作成鸭花形状的汤饼,为面条一类的水煮面食。 唐安餤。几样饼合成的拼花饼。
                      金银夹花平截。剔出蟹肉蟹黄卷入面内,再横切开,呈现出黄白色花斑的点心。
                      火焰盏口饣追。上部为火焰形,下部似小盏样的蒸糕。 水晶龙凤糕。红枣点缀的米糕。
                      双拌方破饼。拼合为方形的双色饼。 玉露团。印花酥饼。
                      汉宫棋。作成双钱形印花的棋子面。
                      长生粥。
                      天花饆饠。香味夹心面点。
                      赐绯含香粽子。淋蜜染成红色的粽子。 甜雪。以空浆淋烤的甜而脆的点心。 八方寒食饼。八角形面饼。不必煮熟。 小天酥。鸡肉和鹿肉拌米粉油煎而成。


                      15楼2014-02-08 15:07
                      回复
                        唐代开元年间开始,富贵人家的肴馔,几乎都是胡食,全都改吃“西餐”了,这与汉灵帝时的情形很有些相似。唐时流行的胡食主要有餢飳、饆饠、烧饼、胡饼、搭纳等,许多都可以归入地方风味小食之列。餢飳为油煎饼,唐以前制法已传入中原,《齐民要术》载有制法。烧饼与胡饼可能区别不大,都可包葱肉为馅,炉中烤熟。唐代皇帝还曾用胡饼招待外宾,视为上等佳肴。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说:“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饆饠究竟为何物,曾使古今学人穷思而不得其解。一说是馅饼之类,一说为抓饭之属,后一说出于现在学者的考证。段成式《酉阳杂俎》记唐长安至少有两处饆饠店,一在东市,一在长兴市,饆饠卖时以斤计,主要佐料有蒜。又据《卢氏杂说》云:“翰林学士每遇赐食,有物名饆饠,形粗大,滋味香美,呼为‘诸王修事’。”形状粗大的美味,显然不是抓饭。不过饆饠为胡食是肯定的,唐人释玄应《一切经音义》早有明说。饆饠传到中原和南方,制法和用料都有了改进,唐宋时代有蟹黄饆饠、猪肝饆饠、羊肾饆饠、羊肝饆饠等新品种,成了一种风味独特的饼食。
                        在清宫膳档中,我们发现在帝后们在餐桌上除了山珍海错,也有各色小食。如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日,皇大后慈禧所用的一桌早膳中,就有饽饽四品——百寿桃、五福捧寿桃、寿意白糖油糕和寿意苜蓿糕,另外再加一碗鸡丝面。
                        清代的皇室成员除了享用御膳房供给的膳食,皇太后、皇后、贵妃等人还有自己的小厨房。慈禧听政后,也设有私厨,称为“西厨房”。西厨房能作点心400余种、菜品4000多种。慈禧爱吃的小吃,主要有小窝头、饭卷子、油性炸糕、烧麦、炸三角、黄色蛋糕、荷叶粥、藕粥、小米粥、薏仁米粥、菜包鸽松、樱桃肉等。


                        16楼2014-02-08 1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