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吧 关注:6,020贴子:128,107

回复:宝玉出家,以及红楼结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明显从书中对僧道的描写来看,作者多所讥讽,就此推出作者未必赞同出家为僧也是合理的


20楼2014-04-15 13:23
回复
    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宝玉因黛玉之情而”意难平”应当是没问题的,但他的了不是因与黛玉之情,而是看透了人世间的世情,包括与黛玉、宝钗的过往种种。
    了悟需要入世,感悟,看透五蕴,才能皆空。


    IP属地:湖南21楼2014-04-18 23:25
    回复
      比较赞同白先勇先生说法,宝玉出家基本照抄悉达多太子出家那一场景,悉达多太子出家前夜探怀孕的妻子,而宝玉出家前则是嘱咐莺儿,莺儿是宝玉出家前最后深谈的对象。只听宝玉又说道:“傻丫头,我告诉你罢。你姑娘既是有造化的,你跟着他,自然也是有造化的了。你袭人姐姐是靠不住的。只要往后你尽心伏侍他就是了,日后或有好处,也不枉你跟着他熬了一场“这段话有两层意思,1、嘱咐莺儿尽心伏侍好宝钗。2、宝钗有有造化的。注意:此时宝玉已通灵。


      22楼2014-12-28 15:30
      回复
        贾宝玉根本就不是因为林黛玉死了去出家的,看庇护小戏子烧纸那里所发的感慨就知道了。在贾府被抄前,贾宝玉和薛宝钗很是过了几年幸福的生活,贾府倒后,贾宝玉“贫穷难耐凄凉”,护花之梦也破碎,而且不但不能护花,反而要靠宝钗、麝月、袭人三个女子来护他,脆弱无担当,遁入空门选择了逃避。
        当初薛宝钗的一支《寄生草》使贾宝玉“初悟”,而后薛宝钗又用什么使得贾宝玉“彻悟”呢?郑无极的观点是薛宝钗引导贾宝玉出家,贾宝玉由情迷至情悟,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薛宝钗是红楼众女中选择接受了癞僧渡化的一个(接受了金锁、吉言和冷香丸),她的爱本就不同于那种痴缠的小儿女,她还那么年轻就喜欢那支潇洒了悟的《寄生草》的好辞藻,她能悟却不同于惜春舍入画般绝情寡义,她可悟却依然慈悲,她的爱中有着上善若水之大爱,当她看到贾宝玉无法面对困境而濒临崩溃时,便成全了他,引导其出家。叹叹!可惜后30回竟然遗失了不能得见,实在遗憾。
        有人以脂砚斋21回的批语“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为理由,说贾宝玉抛弃了薛宝钗出家——我也是醉了。谁说“弃”就是“抛弃”?呵呵了。这“弃”字,古意是完全可做“离开”讲的,此“离开”之意,正可呼应薛宝钗的“虽离别亦能自安”。贾宝玉的情极之毒,归根到底是逃避,呵呵,若贾家不倒,他的“毒”恐怕也发不得了;薛宝钗是悲悯之悟,洞明世事看透炎凉却又心怀利他的慈悲心,“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这种境界高于宝玉却比宝玉悟的更早。贾宝玉濒临崩溃,薛宝钗引导成全。痴缠是孽恋,成全是大爱。


        23楼2014-12-29 23:50
        收起回复
          80回后有30回,是脂批说的。成全不是大爱么?我觉很是。佛虽悟,却依然慈悲。而薛宝钗也很有点这个境界。若薛宝钗真的引导了迷茫困惑、濒临崩溃的贾宝玉出家,这与“男权”倒没什么关系——因为若是所谓“男权气息”,就该是宝玉纵性一走了之,抛弃宝钗,而宝钗还要以这种任性无责任感的男人马首是瞻,对其甩手就走的行为体谅顺从忍受——这恰恰是我上面那楼所举的有些人认为的“宝玉抛弃宝钗”的观点了,当然,我是不太认可宝玉“抛弃”宝钗的。因为,脂批中的“弃”,可推测是“离开”的意思,古文“弃”也可作“离开”讲,这很说得通,而且和“虽别离亦能自安”相呼应。薛宝钗的思想境界比宝玉要高出很多,说她引导贾宝玉彻悟出家,是可能的。这主动性全在宝钗,她引导宝玉,我觉倒有点师徒之味,男权什么的就算了吧,呵呵。
          麝月是留在贾宝玉身边最后的丫鬟,曹雪芹在她的花签中便写了“开到荼蘼花事了”。又,贾宝玉曾经将钗、玉、花、麝并提,脂批亦说【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小敝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麝月是不差的,只是前80回主场并不多而已。袭人后来嫁了蒋玉菡,并不是独身陪伴宝玉至最后的。脂批说她与蒋玉菡一起奉养钗宝,有始有终。莺儿的信息量太少,不知后来如何。
          呵呵,不要对脂批有那么大意见么。离了脂批,连红楼的作者是曹雪芹,读者都不会知道的。
          其实我觉得,贾宝玉既然看透,又何必去考功名。考上了才去云游固然将贾宝玉的身价在读者眼中暴涨,又增加了他弃家而去的戏剧性,减淡了悲剧性,却有点刻意雕琢了。贾家被抄后,贾宝玉曾到“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的地步,曾经的富贵尊荣与没落后饱尝辛酸炎凉成为极大反差,身心大受刺激,体质又虚弱,心理又脆弱,他真的还有心思和能力用去考功名?何况,前80回,薛宝钗曾劝贾宝玉读书并不是和功名去挂钩的,因为她说如果读书不能辅国利民,还不如耕种买卖呢。贾宝玉是否立志要辅国利民?若他坚强些,倒是可以的。可惜贾宝玉太脆弱了,连自己的家,也是担不起养不起来的。而贾宝玉的脱胎换骨是“由情迷到情悟”,更可说得吧。脂批能看出,贾宝玉的出家,并没有考取功名的光环加持,朴素无华。真正的了悟,也无需什么刻意的雕琢去证实,悟就是悟了,契机一到,缘灭境空。


          24楼2014-12-31 00:30
          收起回复
            “无责任感的男人马首是瞻”
            ————————————————————
            宝钗道:“你既说‘赤于之心’,古圣贤原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离群、无关无系为赤子之心。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若你方才所说的忍于抛弃天伦,还成什么道理?”,这已经超过所有女性形象。当时的女性只能做到这个地步,这就是停机德的体现。
            贾宝玉既然看透,又何必去考功名
            ——————————————
            考功名是报答父母养育恩,非为功名本身,留下一子是尽夫妻义,这才是有情的宝玉。只有获功名而弃之才有意义
            贾家被抄后,贾宝玉曾到“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的地步,曾经的富贵尊荣与没落后饱尝辛酸炎凉成为极大反差,身心大受刺激,体质又虚弱,心理又脆弱,他真的还有心思和能力用去考功名?
            ————————————————
            贾府抄家也就105回那种程度。如果是因穷困而出家就可笑了。


            25楼2014-12-31 02:20
            收起回复
              此帖即然说到情,说两句,贾宝玉人物是依追求个体权利而创作,他所谓的护花使者前提是不损害他自己根本利益,超此范围他不会为任何女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事,对林黛玉同样如此,那些把红楼梦当作烂熳爱情的人根本不懂红楼梦。红楼梦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写实,不提倡简单的道德,而是依生活本身的逻辑、人物性格来描绘。


              26楼2014-12-31 09:58
              回复
                "就是他们一再地阻挠他跟黛玉的结合,这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是宝玉的绝地反击——任凭他们哭去吧,眼泪是你们应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笑死我了,林黛玉在贾宝玉心中的地位能与王夫人比?


                27楼2014-12-31 10:53
                收起回复
                  1、“说脂是小混混的有什么确切的证据?”有兴趣可参看陈林相关文章,还有“王蒙漫说红楼梦后四十回”。“程高本中最早的程甲本中有脂批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这种事不值一提。
                  2、螃蟹咏和柳絮词都是儒家作品,前者充满儒者的社会责任感,后者则是典型的理趣诗,薛宝钗(曹雪芹)曾经不自量力想与理学家比高低(吟太极图)。“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是否与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大致相同。
                  3、曹脂的宝钗看似是“儒“本质不是“儒”,倒有道家“隐”的味道
                  ————————————————————————————————————————
                  前八十回中:(1)、宝钗对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的孝,是否是儒?!(2)、让薛蟠外出做买卖是否是儒?!(3)、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但只你们也都念过书,识过字的,竟没看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的文么?”探春笑道:“虽也看过,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真是有的?”宝钗道:“朱子都行了虚比浮词了?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56回)、是否是儒?!(4)、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做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并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42回)。是否是儒?!
                  程续却将宝钗和崇尚功名挂了钩
                  ——————————————————
                  这是猪学家的歪论,按他们的逻辑:做事=崇尚功名,可推论出自隋朝科举建立以来,所有参与科考的读书人都是崇尚功名。


                  28楼2015-01-04 03:14
                  收起回复
                    面对上面讨论竟无言可做应对,实在是自觉对红楼理解太为粗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5-01-29 20:5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3楼2015-02-07 23:48
                      回复


                        36楼2015-02-12 21:26
                        回复
                          虽然我也认为宝玉不会因为黛玉之死而出家,但是作者说低级言情,我是不敢苟同的。作者是要说罗密欧朱丽叶的故事也属于作者所谓的“低级言情”吗?作者是想否认世间感天动地之爱情的存在,还是认为这样的感情即使存在也是低级的?那什么样的感情是高雅的呢?我以为,世间真情不分高低。


                          来自手机贴吧37楼2015-03-21 19:22
                          收起回复
                            受楼主对《枉凝眉》及《终身误》的分析所启发,个人倾向黛、钗的结局是:黛玉是长辈多年来默认的宝二奶奶人选,却在大雪下、枯林中自悬,“木石前盟”既失木,宝钗便成为第二人选,所以宝、钗成就“金玉良缘”应在黛玉逝后。宝钗也是有个天生的病根的(疑似哮喘一类),随着贾府越来越急速的没落,病势渐重,此时宝玉早年受《南华经》所启发的各种无可如何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深刻的思索,所以宝玉出家大约就发生在一个宝钗弥留之际的冬天里。而宝玉“悬崖撒手”无异于给宝钗催命,所以宝钗往警幻案下归结也是宝玉出家后不久的事了。


                            38楼2015-04-19 10:58
                            回复
                              你说的对,整个吧也就你是个明白人,其它人都像中邪似的胡乱诌,我都看不下去了,只能在吧里耍牛氓见美女就亲上一口


                              来自iPhone客户端39楼2016-06-25 16: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