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根本就不是因为林黛玉死了去出家的,看庇护小戏子烧纸那里所发的感慨就知道了。在贾府被抄前,贾宝玉和薛宝钗很是过了几年幸福的生活,贾府倒后,贾宝玉“贫穷难耐凄凉”,护花之梦也破碎,而且不但不能护花,反而要靠宝钗、麝月、袭人三个女子来护他,脆弱无担当,遁入空门选择了逃避。
当初薛宝钗的一支《寄生草》使贾宝玉“初悟”,而后薛宝钗又用什么使得贾宝玉“彻悟”呢?郑无极的观点是薛宝钗引导贾宝玉出家,贾宝玉由情迷至情悟,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薛宝钗是红楼众女中选择接受了癞僧渡化的一个(接受了金锁、吉言和冷香丸),她的爱本就不同于那种痴缠的小儿女,她还那么年轻就喜欢那支潇洒了悟的《寄生草》的好辞藻,她能悟却不同于惜春舍入画般绝情寡义,她可悟却依然慈悲,她的爱中有着上善若水之大爱,当她看到贾宝玉无法面对困境而濒临崩溃时,便成全了他,引导其出家。叹叹!可惜后30回竟然遗失了不能得见,实在遗憾。
有人以脂砚斋21回的批语“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为理由,说贾宝玉抛弃了薛宝钗出家——我也是醉了。谁说“弃”就是“抛弃”?呵呵了。这“弃”字,古意是完全可做“离开”讲的,此“离开”之意,正可呼应薛宝钗的“虽离别亦能自安”。贾宝玉的情极之毒,归根到底是逃避,呵呵,若贾家不倒,他的“毒”恐怕也发不得了;薛宝钗是悲悯之悟,洞明世事看透炎凉却又心怀利他的慈悲心,“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这种境界高于宝玉却比宝玉悟的更早。贾宝玉濒临崩溃,薛宝钗引导成全。痴缠是孽恋,成全是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