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合格品的产生原因
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工序管制状态等方面,如表6-1所示。

2.不合格品的预防措施
控制不合格品的关键在于预防。对不合格品的控制要以“预防为主,检验为辅”的原则,将不合格品控制在产品形成的过程中。
可以制定不合格品控制办法。办法应规定不合格品的标示、隔离、评审、处理措施和记录方法,并以书面文件的形式通知相关部门,以防止误用不合格品。
3.不合格品的控制措施
(1)明确检验员的职责。检验员职责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 按产品图样和加工工艺文件的规定检验产品,正确判别产品是否合格。
② 对不合格品作出识别标记,并填写产品拒收单,注明拒收原因。
(2)明确不合格品的隔离方法。不合格品要有明显的标记,存放在工厂指定的隔离区,以避免与合格品混淆或被误用,并要有相应的隔离记录。
(3)明确不合格品评审部门的责任和权限。不合格品不一定都是废品,对不合格程度较轻或报废后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不合格品,应从技术性方面加以考证,以决定是否可以在不影响产品适用性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利用,或通过返工、返修等措施加以补救,这就需要对不合格品的适用性等级作出判断。
对产品质量的鉴别,涉及对产品的符合性与适用性两种不同等级的判断。
① 符合性判断。检验员的职责是按技术文件检验产品,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品质要求,以正确作出合格与否的判定。
② 适用性判断。至于判别不合格品是否适用,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应由品质部门主管以上级别的人员根据不合格程度及对产品品质的最终影响程度,确定分级处理办法,并规定相关部门的参与程度和评审权限。
(4)明确不合格品处理部门的责任和权限。根据不合格品的评审与批准意见,明确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及承办部门的责任与权限。相关部门应按处理决定对不合格品实施搬运、储存、保管及后续加工,并由专人加以督办。
(5)明确不合格品的记录办法。为便于对不合格品进行分析与追溯,分清处理责任,对不合格品的状况应予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批次、产品编号、缺陷描述、所用设备等。做好记录后,应及时向职能部门通报,并纳入品质档案管理,以备考证。
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工序管制状态等方面,如表6-1所示。

2.不合格品的预防措施
控制不合格品的关键在于预防。对不合格品的控制要以“预防为主,检验为辅”的原则,将不合格品控制在产品形成的过程中。
可以制定不合格品控制办法。办法应规定不合格品的标示、隔离、评审、处理措施和记录方法,并以书面文件的形式通知相关部门,以防止误用不合格品。
3.不合格品的控制措施
(1)明确检验员的职责。检验员职责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 按产品图样和加工工艺文件的规定检验产品,正确判别产品是否合格。
② 对不合格品作出识别标记,并填写产品拒收单,注明拒收原因。
(2)明确不合格品的隔离方法。不合格品要有明显的标记,存放在工厂指定的隔离区,以避免与合格品混淆或被误用,并要有相应的隔离记录。
(3)明确不合格品评审部门的责任和权限。不合格品不一定都是废品,对不合格程度较轻或报废后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不合格品,应从技术性方面加以考证,以决定是否可以在不影响产品适用性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利用,或通过返工、返修等措施加以补救,这就需要对不合格品的适用性等级作出判断。
对产品质量的鉴别,涉及对产品的符合性与适用性两种不同等级的判断。
① 符合性判断。检验员的职责是按技术文件检验产品,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品质要求,以正确作出合格与否的判定。
② 适用性判断。至于判别不合格品是否适用,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应由品质部门主管以上级别的人员根据不合格程度及对产品品质的最终影响程度,确定分级处理办法,并规定相关部门的参与程度和评审权限。
(4)明确不合格品处理部门的责任和权限。根据不合格品的评审与批准意见,明确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及承办部门的责任与权限。相关部门应按处理决定对不合格品实施搬运、储存、保管及后续加工,并由专人加以督办。
(5)明确不合格品的记录办法。为便于对不合格品进行分析与追溯,分清处理责任,对不合格品的状况应予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批次、产品编号、缺陷描述、所用设备等。做好记录后,应及时向职能部门通报,并纳入品质档案管理,以备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