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陆军披露,他们已经采购了75枚名为“弹簧刀”(Switchblade)的单兵巡飞弹,并且特种作战部队已将其成功用于实战。“巡飞弹”这个概念是美国在1994年首次提出的,是一种能在目标区上方进行“巡弋飞行”、“待机攻击目标”的新概念弹药。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无人机和导弹的结合,或者是带战斗部的无人机。这种新的攻击方式、弹药概念一提出,就受到很多国家的关注,美俄以英德法等国纷纷开展研究。“弹簧刀”的采购和投入实战,标志着国外首型具有侦察/打击一体化能力的单兵巡飞弹正式步入作战使用阶段,将来可能改变士兵的作战模式。
它的研制计划,始于2008年。为了让小规模部队,如班、排和特种作战分队等,在没有空中、地面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也能即时打击视距外目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宇航环境公司签订合同,要求该公司在其“炮射无人飞行器”的基础上研发“弹簧刀”单兵巡飞弹。此后,为了响应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特种作战司令部,以及陆军“卓越”机动中心这五家共同提出的对便携式非瞄准线精确打击能力的需求,军方又于2010年启动了“小型致命空中弹药系统”(Lethal Miniature Aeri⁃al Munition System,LMAMS)项目。
宇航环境公司就以他们的“弹簧刀”单兵巡飞弹参与了这个项目的竞标。当时参加竞标的还有MBDA公司的“增程型战术榴弹”(TiGER),达信防务系统公司的“战术遥控空中弹药”(T-RAM),美国国际航天技术公司的“指向并投掷”(Point and Toss)小型弹药。2010年12月,“弹簧刀”在竞标中最终胜出,并在2011年6月获得生产合同。和普通的制导武器相比,它的成本只有约1万美元。别看价格低廉,“弹簧刀”却具有——
超前的作战性能
“弹簧刀”巡飞弹系统由发射器、巡飞弹及地面控制站等部分组成。巡飞弹是其中的核心,最大重量约1.36 千克,长度为360毫米。机身像一条切面面包,有前后两对弹翼折叠在下部,展开后翼展最大610毫米。“弹簧刀”巡飞弹以电动马达驱动尾部的螺旋桨,最大飞行速度可达37.5米/秒,巡飞速度19.7米/秒,最大持续飞行时间50分钟,最大飞行高度为3 000米,射程最大可达39千米,精度为1米。
它最早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宇航环境公司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2001年开始联合研制的“炮射无人飞行器”(GLUAV),随后又结合了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2005年开始研发的“近战侦察/杀伤巡飞弹”(CCLR)的相关技术。从外形看,“弹簧刀”与炮射无人飞行器非常相似,但从作战使用概念来看,更接近后来的近战侦察/杀伤巡飞弹。“弹簧刀”小巧的外形结构设计,不仅方便携带,还降低了被发现的可能性。动力系统由电池、电动马达和双叶片螺旋桨构成,产生的噪音和热信号特征低,因此很难探测和识别,可以对目标进行近距离跟踪和侦察,提高了打击的隐蔽性和执行任务的成功率。“弹簧刀”的头部安装导引头,其后是战斗部和处理器等电子部件。弹体中部靠近重心的位置为GPS 天线和GPS接收机,后部为电池、功率调节电路和动力组件。机身壳体采用GPS信号可以顺利穿透的材料,以免影响接收效果。弹体上总共有三根天线,分别为上行数据链天线、下行数据链天线和GPS接收机天线。上行链路负责接收指令,下行链路负责传输视频信息、视频跟踪状态、飞行参数等信息。
▶宇航环境公司的“炮射无人飞行器”
MBDA 公司的TiGER 巡飞弹(上)采用充气机翼,发射重量1.4 千克。国际航天技术公司的“指向并投掷”小型弹药(右上)采用手抛发射,但其续飞时间只有三分钟。达信防务系统公司的“战术遥控空中弹药”(右下)由两部分组成:一个经过改进的40 毫米杀伤/爆破榴弹,Prioria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小牛”微型无人机平台。后者已经在加拿大军队中服役。
弹上除了数据链,还装有彩色视频摄像机和定向战斗部。巡飞弹在飞行过程中实时传回无线彩色视频信号,并在地面控制站中显示。操作人员可通过地面控制面板、视频设备等导引巡飞弹。或者在输入航路点的情况下,巡飞弹利用GPS系统自主飞向目标。操作人员通过传回的实时视频图像确认所要打击目标后,即可向“弹簧刀”巡飞弹发送解除保险指令,并锁定攻击目标的弹道。随后,“弹簧刀”转入滑翔攻击模式,以最大飞行速度悄然飞向目标,实现隐蔽打击。在“弹簧刀”解除保险后,操作人员仍然能够终止对目标的攻击,提高了作战使用的灵活性。
战斗部是美国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提供的定向战斗部,重量0.32千克,飞至目标上空起爆后,钨制破片向前飞散呈圆锥状。这一毁伤方式可形象地比喻为“飞行的霰弹枪”。配用的引信有两种作用模式,第一种为触发模式,第二种为起爆距离可调的近炸模式,可以控制战斗部在离目标7~ 9米处的某一位置起爆,附带毁伤非常低。操作人员可以在飞行中设定引信是在较高的位置起爆还是较低的位置起爆,从而控制破片的飞散区域。
因此,“弹簧刀”系统不仅具备侦察/打击一体化能力,还具备“人在回路”实时控制能力。这和时下的新闻明星,无人机加导弹的组合,还真有点类似。虽然飞行距离、爆炸威力小一些,可“弹簧刀”的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只需要一名士兵就可以奔赴前线。如何在小小的尺寸和成本中实现飞行、侦察、爆炸、控制等能力,特别是50分钟的飞行,就得靠——
它的研制计划,始于2008年。为了让小规模部队,如班、排和特种作战分队等,在没有空中、地面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也能即时打击视距外目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宇航环境公司签订合同,要求该公司在其“炮射无人飞行器”的基础上研发“弹簧刀”单兵巡飞弹。此后,为了响应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特种作战司令部,以及陆军“卓越”机动中心这五家共同提出的对便携式非瞄准线精确打击能力的需求,军方又于2010年启动了“小型致命空中弹药系统”(Lethal Miniature Aeri⁃al Munition System,LMAMS)项目。
宇航环境公司就以他们的“弹簧刀”单兵巡飞弹参与了这个项目的竞标。当时参加竞标的还有MBDA公司的“增程型战术榴弹”(TiGER),达信防务系统公司的“战术遥控空中弹药”(T-RAM),美国国际航天技术公司的“指向并投掷”(Point and Toss)小型弹药。2010年12月,“弹簧刀”在竞标中最终胜出,并在2011年6月获得生产合同。和普通的制导武器相比,它的成本只有约1万美元。别看价格低廉,“弹簧刀”却具有——
超前的作战性能
“弹簧刀”巡飞弹系统由发射器、巡飞弹及地面控制站等部分组成。巡飞弹是其中的核心,最大重量约1.36 千克,长度为360毫米。机身像一条切面面包,有前后两对弹翼折叠在下部,展开后翼展最大610毫米。“弹簧刀”巡飞弹以电动马达驱动尾部的螺旋桨,最大飞行速度可达37.5米/秒,巡飞速度19.7米/秒,最大持续飞行时间50分钟,最大飞行高度为3 000米,射程最大可达39千米,精度为1米。
它最早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宇航环境公司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2001年开始联合研制的“炮射无人飞行器”(GLUAV),随后又结合了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2005年开始研发的“近战侦察/杀伤巡飞弹”(CCLR)的相关技术。从外形看,“弹簧刀”与炮射无人飞行器非常相似,但从作战使用概念来看,更接近后来的近战侦察/杀伤巡飞弹。“弹簧刀”小巧的外形结构设计,不仅方便携带,还降低了被发现的可能性。动力系统由电池、电动马达和双叶片螺旋桨构成,产生的噪音和热信号特征低,因此很难探测和识别,可以对目标进行近距离跟踪和侦察,提高了打击的隐蔽性和执行任务的成功率。“弹簧刀”的头部安装导引头,其后是战斗部和处理器等电子部件。弹体中部靠近重心的位置为GPS 天线和GPS接收机,后部为电池、功率调节电路和动力组件。机身壳体采用GPS信号可以顺利穿透的材料,以免影响接收效果。弹体上总共有三根天线,分别为上行数据链天线、下行数据链天线和GPS接收机天线。上行链路负责接收指令,下行链路负责传输视频信息、视频跟踪状态、飞行参数等信息。
▶宇航环境公司的“炮射无人飞行器”
MBDA 公司的TiGER 巡飞弹(上)采用充气机翼,发射重量1.4 千克。国际航天技术公司的“指向并投掷”小型弹药(右上)采用手抛发射,但其续飞时间只有三分钟。达信防务系统公司的“战术遥控空中弹药”(右下)由两部分组成:一个经过改进的40 毫米杀伤/爆破榴弹,Prioria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小牛”微型无人机平台。后者已经在加拿大军队中服役。
弹上除了数据链,还装有彩色视频摄像机和定向战斗部。巡飞弹在飞行过程中实时传回无线彩色视频信号,并在地面控制站中显示。操作人员可通过地面控制面板、视频设备等导引巡飞弹。或者在输入航路点的情况下,巡飞弹利用GPS系统自主飞向目标。操作人员通过传回的实时视频图像确认所要打击目标后,即可向“弹簧刀”巡飞弹发送解除保险指令,并锁定攻击目标的弹道。随后,“弹簧刀”转入滑翔攻击模式,以最大飞行速度悄然飞向目标,实现隐蔽打击。在“弹簧刀”解除保险后,操作人员仍然能够终止对目标的攻击,提高了作战使用的灵活性。
战斗部是美国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提供的定向战斗部,重量0.32千克,飞至目标上空起爆后,钨制破片向前飞散呈圆锥状。这一毁伤方式可形象地比喻为“飞行的霰弹枪”。配用的引信有两种作用模式,第一种为触发模式,第二种为起爆距离可调的近炸模式,可以控制战斗部在离目标7~ 9米处的某一位置起爆,附带毁伤非常低。操作人员可以在飞行中设定引信是在较高的位置起爆还是较低的位置起爆,从而控制破片的飞散区域。
因此,“弹簧刀”系统不仅具备侦察/打击一体化能力,还具备“人在回路”实时控制能力。这和时下的新闻明星,无人机加导弹的组合,还真有点类似。虽然飞行距离、爆炸威力小一些,可“弹簧刀”的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只需要一名士兵就可以奔赴前线。如何在小小的尺寸和成本中实现飞行、侦察、爆炸、控制等能力,特别是50分钟的飞行,就得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