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77,917贴子:14,641,211

搬运大法解释《道德经》,楼主是傻瓜,睁开思想的眼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另外《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我觉得可能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道德经》,但是对于此书的内容却一概不知。其实也很正常,毕竟现在快节奏的社会能够安心去看看古籍实在太少。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些人中一定有很多大学问家,所以小弟在这里班门弄斧还望多多指正。
  我下面将逐句逐字的解释和翻译(搬运大法),其中不代表原文的意思,毕竟这是一本思想著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想让大家都多多发言,互相交流,但切记切记,不要爆粗口,也不要故意诋毁他人的理解。求同存异才是我的初衷,好了,闲话少叙,马上开工……
 对了,记得回帖留言哦。


IP属地:河北1楼2014-04-02 11:27回复
    蠕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4-02 12:30
    收起回复
      搬运的东西在哪?开了个头就没下文了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貌似开篇是这个.


      IP属地:江西4楼2014-04-02 12:36
      收起回复
        楼主快点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4-02 12:38
        收起回复
          我来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流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恒”为“常”。)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IP属地:四川6楼2014-04-02 13:10
          收起回复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流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恒”为“常”。)
              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看译文,我还是先弄上来吧,记住,先看字的解释,然后自己猜想,最后再来看译文。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IP属地:河北7楼2014-04-02 14:45
            收起回复
              福生无量天尊~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4-04-02 14:46
              收起回复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PS: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我最爱的一句话了,可能有人看出来了,我复制的和百度百科上的不太一样,其实不用疑惑,意思都一样。只是有的为了好理解还有读的通顺,所以就稍微改动了一下,就像这一段中和上面那一句,上面那个属于为了方便简化书写的,而这一段开始的是因为我读着通顺。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道德经,喜欢哪一种就看哪一种,其实意思都一样。


                IP属地:河北9楼2014-04-02 16:19
                收起回复
                  最近在看《山海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4-02 16:33
                  收起回复
                    看看


                    11楼2014-04-02 16:41
                    回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4-02 16:45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4-02 17:23
                        回复
                          楼主慈悲


                          14楼2014-04-02 19:01
                          回复
                            福生无量天尊
                            楼主继续呀


                            15楼2014-04-02 2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