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神宫即武周明堂,于垂拱四年(688年)二月开始建造,十二月二十七日即建成,号“万象神宫”。
明堂的建造,标新立异,与汉以来在都城南郊高置的礼制性建筑不同,而是按周朝制度,“上堂为严配之所,下堂为布政之居”。
据《旧唐书·志·第二》记载:“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亭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绩,藉以为本,亘之以铁索。盖为鸾鷟,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刻木为瓦,夹纻漆之。明堂之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唐代一尺的长度在29.4厘米-31.2厘米之间,所以明堂高度约为90米,占地面积约为8100平方米。
武则天时期,曾在此宴飨群臣,接受朝贺,发布政令。明堂建成之后,盛况空前。“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亲享明堂,大赦改元。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颁九条以训于百官。文多不载。翌日,又御明堂,飨群臣,赐缣纁有差。自明堂成后,纵东都妇人及诸州父老入观,兼赐酒食,久之乃止。吐蕃及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来贺。”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认为洛阳明堂“体式乖宜,违经紊乱,雕镌所及,穷侈极丽”,遂于十月二日诏令将作大匠康素往东都毁明堂;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素以毁拆劳人,遂奏请且拆去上层,卑于旧制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座上置八角楼。楼上有八龙腾身捧火珠。又小于旧制周围五尺。覆以真瓦,取其永逸。”
安史之乱中,明堂经叛军和回纥兵两次焚烧,于762年最终被毁。
1986年,明堂遗址在今天洛阳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东北侧被发现
今天,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其中,明堂遗址保护展示是重中之重。新明堂并不是对历史上明堂的复原或仿造,而是一座兼具保护和展示功能的钢结构保护棚,保护和展示历史上明堂的遗址。
明堂的建造,标新立异,与汉以来在都城南郊高置的礼制性建筑不同,而是按周朝制度,“上堂为严配之所,下堂为布政之居”。
据《旧唐书·志·第二》记载:“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亭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绩,藉以为本,亘之以铁索。盖为鸾鷟,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刻木为瓦,夹纻漆之。明堂之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唐代一尺的长度在29.4厘米-31.2厘米之间,所以明堂高度约为90米,占地面积约为8100平方米。
武则天时期,曾在此宴飨群臣,接受朝贺,发布政令。明堂建成之后,盛况空前。“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亲享明堂,大赦改元。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颁九条以训于百官。文多不载。翌日,又御明堂,飨群臣,赐缣纁有差。自明堂成后,纵东都妇人及诸州父老入观,兼赐酒食,久之乃止。吐蕃及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来贺。”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认为洛阳明堂“体式乖宜,违经紊乱,雕镌所及,穷侈极丽”,遂于十月二日诏令将作大匠康素往东都毁明堂;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素以毁拆劳人,遂奏请且拆去上层,卑于旧制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座上置八角楼。楼上有八龙腾身捧火珠。又小于旧制周围五尺。覆以真瓦,取其永逸。”
安史之乱中,明堂经叛军和回纥兵两次焚烧,于762年最终被毁。
1986年,明堂遗址在今天洛阳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东北侧被发现
今天,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其中,明堂遗址保护展示是重中之重。新明堂并不是对历史上明堂的复原或仿造,而是一座兼具保护和展示功能的钢结构保护棚,保护和展示历史上明堂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