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诗人跟古人和西方诗人相比,基本可用“短命诗人”来形容,既不能跟曹操“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老而弥坚相提并论,更不能跟米沃什 “年届九十,方见迟至的醇熟”一较短长,大部分在经历青春期昙花一现的风光之后便销声匿迹,少数坚持下来的也与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判若两人。究其原因,还是不能把诗歌创作纳入其相伴一生的自然分泌活动中,导致“诗之道”和诗人的修行之道相背离,令诗歌创作失去了不断深入的能量供给,沦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么如何才能把诗歌创作纳入一种“自然分泌”活动?当然首先要找到那个“分泌”的源头,或者说先弄明白,诗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方可让诗歌创作成为我们生命体验的生死伴侣。诗从潜意识来
诗从哪里来?众所周知,我们的意识活动大致分为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三种状态,那么,诗歌既然来源于我们的意识活动,亦必然在这三种意识活动统驭之下,或者说世界上所有种类的诗歌都将是这三种状态下的产物,而所有的流派之争最终都转化为这三种“意识”在一首诗中所占的比重,因为任何一首诗歌的呈现本体都不可能在绝对单一的一种意识状态下展开。比如浪漫主义、深度意象、玄思类等流派诗歌文本中潜意识占得比例可能更重,因为他们多运用梦游、意识流等手段成篇,这些都是潜意识的产物,而现实主义作品可能“有意识”成分占得比重更大一些,因为他们更强调肉身在场,至于后现代的零度写作、感觉、直觉体等可能更强调“无意识”。但单从它们的诞生过程来看,无论哪种意识状态下产生的诗歌,凡是优秀作品其构成主体基本都是由潜意识来“加工”完成的,因为在离开格和律的限制之后,现代人想像古人那样“在心为志,发言成诗”一蹴而就是办不到的。约定俗成的格和律如同古人“瞬间成诗”的一道桥梁,只要兴之所至,只需依据眼前景物便可出口成篇。而白话新诗在失去这道现成的桥梁纽带之后,便不再是一个能速成的东西了,它必须从一个“加工厂”里出来才算“成品”,仅仅靠行吟中临屏不可能写出古人那种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当前在“言志”的口语诗、段子诗等速成体遍地都是,尽管不排除有极少数佳作存在,但大部分都粗陋不堪不忍卒读,跟对仗工整旋律优美的古诗词相比只能说是毛毛糙糙的“半成品”,这个把“毛料”生产成艺术品的“加工厂”便是“潜意识”。
所谓潜意识,就是在人的正常情感活动暗暗约束下产生的我们觉察不到的意识活动,有人说“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发现的,其实不然,在几千年以前道家的闭关、佛家的坐禅都是一种对潜意识的修炼活动,很简单呀,他们不饮不食不言不语一段时间之后,精神修为便再上一个台阶,试问,一个“假死”状态的人存在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吗?既然不存在,为什么闭关期满便获得精神升华呢?当然是潜意识在替他们暗暗工作。潜意识如同人的影子一样亦步亦趋地伴随我们一生,因为它包含着我们所有认知的总和(所有有意识、无意识活动都将自动转化成下一阶段的潜意识),因此我们的诗歌创作一旦与之合拍,便能真实再现另一个“全部的我”——诗中之我。但如果我们不信赖它,通过人为方式的横加干涉,我们便从此失掉了诗歌产业链这一天人合一的“根”,由此产生短命诗人、虎头蛇尾诗人便不奇怪了。
把诗歌的产生划归潜意识有着最直观的逻辑支撑,因为凡是写过诗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不可能在随时随地就能写出自己满意的诗,在没有灵感的前提下,不用说写一首诗,恐怕写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句子都难,因此好诗不是有意写就能写出来的。但当我们把一首诗刚写出一半便“江郎才尽”时,只需美美睡一觉,第二天便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句子从笔下涌出,很明显虽然我们在睡觉,潜意识却一直在替我们“工作”。但若把此说成无意识的是神授也说不通,比如屈原、李白的诗中怎么从未出现过转基因、原子弹、三聚氰胺?诗人不知道这些未来物种,难道神灵也不知道吗?由此可见,诗人的创作只能依附于自身的生活存在。再比如,很多朋友年过中年甚至老年(比如九十岁写诗的那位美国老奶奶)才开始写诗,难道他们活了几十年,就不能无意识地接收到几首好诗吗?只能说,他们的潜意识之前并未接受到要写诗的指令,未真正开始从事诗歌活动罢了。
诗从哪里来?众所周知,我们的意识活动大致分为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三种状态,那么,诗歌既然来源于我们的意识活动,亦必然在这三种意识活动统驭之下,或者说世界上所有种类的诗歌都将是这三种状态下的产物,而所有的流派之争最终都转化为这三种“意识”在一首诗中所占的比重,因为任何一首诗歌的呈现本体都不可能在绝对单一的一种意识状态下展开。比如浪漫主义、深度意象、玄思类等流派诗歌文本中潜意识占得比例可能更重,因为他们多运用梦游、意识流等手段成篇,这些都是潜意识的产物,而现实主义作品可能“有意识”成分占得比重更大一些,因为他们更强调肉身在场,至于后现代的零度写作、感觉、直觉体等可能更强调“无意识”。但单从它们的诞生过程来看,无论哪种意识状态下产生的诗歌,凡是优秀作品其构成主体基本都是由潜意识来“加工”完成的,因为在离开格和律的限制之后,现代人想像古人那样“在心为志,发言成诗”一蹴而就是办不到的。约定俗成的格和律如同古人“瞬间成诗”的一道桥梁,只要兴之所至,只需依据眼前景物便可出口成篇。而白话新诗在失去这道现成的桥梁纽带之后,便不再是一个能速成的东西了,它必须从一个“加工厂”里出来才算“成品”,仅仅靠行吟中临屏不可能写出古人那种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当前在“言志”的口语诗、段子诗等速成体遍地都是,尽管不排除有极少数佳作存在,但大部分都粗陋不堪不忍卒读,跟对仗工整旋律优美的古诗词相比只能说是毛毛糙糙的“半成品”,这个把“毛料”生产成艺术品的“加工厂”便是“潜意识”。
所谓潜意识,就是在人的正常情感活动暗暗约束下产生的我们觉察不到的意识活动,有人说“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发现的,其实不然,在几千年以前道家的闭关、佛家的坐禅都是一种对潜意识的修炼活动,很简单呀,他们不饮不食不言不语一段时间之后,精神修为便再上一个台阶,试问,一个“假死”状态的人存在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吗?既然不存在,为什么闭关期满便获得精神升华呢?当然是潜意识在替他们暗暗工作。潜意识如同人的影子一样亦步亦趋地伴随我们一生,因为它包含着我们所有认知的总和(所有有意识、无意识活动都将自动转化成下一阶段的潜意识),因此我们的诗歌创作一旦与之合拍,便能真实再现另一个“全部的我”——诗中之我。但如果我们不信赖它,通过人为方式的横加干涉,我们便从此失掉了诗歌产业链这一天人合一的“根”,由此产生短命诗人、虎头蛇尾诗人便不奇怪了。
把诗歌的产生划归潜意识有着最直观的逻辑支撑,因为凡是写过诗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不可能在随时随地就能写出自己满意的诗,在没有灵感的前提下,不用说写一首诗,恐怕写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句子都难,因此好诗不是有意写就能写出来的。但当我们把一首诗刚写出一半便“江郎才尽”时,只需美美睡一觉,第二天便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句子从笔下涌出,很明显虽然我们在睡觉,潜意识却一直在替我们“工作”。但若把此说成无意识的是神授也说不通,比如屈原、李白的诗中怎么从未出现过转基因、原子弹、三聚氰胺?诗人不知道这些未来物种,难道神灵也不知道吗?由此可见,诗人的创作只能依附于自身的生活存在。再比如,很多朋友年过中年甚至老年(比如九十岁写诗的那位美国老奶奶)才开始写诗,难道他们活了几十年,就不能无意识地接收到几首好诗吗?只能说,他们的潜意识之前并未接受到要写诗的指令,未真正开始从事诗歌活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