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古运河畔的戚墅堰实验小学迄今已有 110年的历史。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戚墅堰镇董马书田等在戚墅堰“斗姥阁”发起创办了“政城乡第二两等学堂”。其后数易其名,几多变迁。世纪老校,百年积淀,讲学授道之风绵延不断。学校至今沿用建校时创立的校训:“朴诚”,意在培养学生朴实诚信的品行、操守,使学生人人都养成浩然的正气,让学生人人都学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当我们翻开那一页页世纪篇章,抖落那百年历史的尘埃,峥嵘岁月的点点往事仿佛历历在目……
民国元年,学校归县接管,“学堂”改称“学校”,原名改为“武进县立第十一高等小学”。学制由八年改为七年,课程内容中取消读经,自四年级起增加历史、英文模范读本、小代数等。当时全校总面积达3600平方尺,教室六间,预备间两间。学生初等35人(其中女生3人),高等40人。教育经费系乡公所负担,预算为全年1000元。当时的卜良庆校长办学有方,教学上颇有造诣,受上级教育部门称颂。1913年县视学杨元珪视察学校后,评价为:“顺文讲解明晰,教态亦精神;授操学生步伐整齐,卜校长授校歌,取材甚好……教授中兼及训练,明是非,教法熟练者不克臻此。生徒之成绩,高等生国文多清顺可喜,历史答案讹误无多。初等生成绩绝少末及调查,谨于教室内指数生覆讲国文多有明白者。”学校的一句名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足见成才者,必先成人的育人特色,以求思之远思德行之深,以为法古今之完人,成今日之身心。”
民国三年,学校改称“武进县立第二高小”。有识之士多方筹资,建新校于现址,并成立校董会之组织。现任戚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章卫忠,其章氏家族世居戚墅堰,祖辈中不乏发达之人,但都不忘富而助教,将自己生意赢利中的一大部分捐给了学校。他们对学校的希望,只有一句话——“让戚墅堰的孩子个个有书念,人人有出息”。经孙介寿、谢济经、章宸荫、蒋稚成、章炳元等人捐资,蒋静轩督造,新校在戚墅堰中后街谢家场建起教室7间、宿舍4间、礼堂一个等。全部校舍于1918年1月10日落成,11日举行了“新校舍落成纪念会”。纪念会除首长、来宾互致祝词外,还表演了好多文娱节目,其中全场唱校歌是一大内容。校歌铿锵有力,它勉励青少年切莫荒废时光,要意气风发,要奋驰八表,要猛着先鞭,唱起来令人昂扬奋进——
吾校风景询绝妙,后面横铁道,
更临运河,四野村落,远近都环绕;
在此读书,课余散步,雅是抒怀抱;
原我诸生,各奋风云,努力争远道!
如飞车,如汽船,分道扬镳驰八表!
莫辜负少年时,猛着先鞭须及早!
当时的校长朱幼竹先生为建造新校舍呕心沥血,由于劳累过度,于1922年逝世。后人感其功德,在校内建塔,塔中竖一块上尖下方的石碑,题字“朱幼竹先生纪念碑”(石碑在戚小校园内于1982年建造运动场时挖出)。此塔几经动乱,早已毁于战火。民国十一年(1922年),初、高小两部合并为“武进县公立第二小学”,跻身当时全县最著名的三所完全小学之列(当时武进县局前街武阳小学为公立第一小学,觅渡桥冠英小学为公立第三小学),广纳新生,莘莘学子,人才辈出。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寇侵略上海。日机多次轰炸戚墅堰,俯冲投弹的尖啸声、爆炸的强大震动以及机关枪扫射的哒哒声,打破了昔日的安详宁静。11月29日武进沦陷,学校被占,教室楼被日军烧毁,校内图书器物被洗劫一空,学校被迫停办。
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修复,群情振奋,学生数猛增。自校长许光前接任以来,不遗余力,校务蒸蒸日上,经半年努力恢复校容。师生们虽然忙于读书,但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时刻记在心中。据校友章重麟(原省常中副校长)回忆:“在日伪统治时期,五六年级要读日语,日本人的翻译来兼上日语课,同学们恨透日本鬼子,谁愿意读日语,只好内心抵触,表面应付,学了两年,也没学会几句。”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这所历经沧桑的学校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2001年,在党和政府关心下,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这所百年老校再次焕发青春,率先成为区内第一所省级实验小学。
百年历程,朴诚流芳,戚实小以其敦品劢学、勤奋求实的办学思想在戚区的土地上绽放着恒久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