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不是一定要经过发掘、使文物出土才能知道哪里有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981年、2007年先后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普查的目的很清楚,“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国发〔2007〕9号)
而根据《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文化部 1984),普查主要工作内容是实地踏查,标记调查对象的位置,做摄影、绘图、拓片和文字记录,采集地表标本,必要时可清理断面和钻探,但不得发掘。
这些文物普查的成果主要反映在《中国文物地图集》的出版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公布上。经过这些普查,当然就不能说把地下文物的家底全部搞得一清二楚了,随着认识水平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和财力的保障能力增强、人类活动对地下遗存的不断干扰等因素的变化,将来肯定还有第三次、第四次文物普查……,也一定能发现新的地下遗存。用单霁翔的话说,“普查永远不会终结”。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981年、2007年先后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普查的目的很清楚,“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国发〔2007〕9号)
而根据《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文化部 1984),普查主要工作内容是实地踏查,标记调查对象的位置,做摄影、绘图、拓片和文字记录,采集地表标本,必要时可清理断面和钻探,但不得发掘。
这些文物普查的成果主要反映在《中国文物地图集》的出版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公布上。经过这些普查,当然就不能说把地下文物的家底全部搞得一清二楚了,随着认识水平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力和财力的保障能力增强、人类活动对地下遗存的不断干扰等因素的变化,将来肯定还有第三次、第四次文物普查……,也一定能发现新的地下遗存。用单霁翔的话说,“普查永远不会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