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75贴子:953,275

禅修心态与平衡五根(玛欣德尊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什么是正确的禅修心态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中道——不极端、不偏。再具体地说,就是修行
的时候五根要平衡,七觉支要平衡。为什么需要特别强调禅修心态呢?因为我们发现:只要禅
修者亲近过一些业处导师,在帕奥禅林禅修过,或者参加过止观禅修营,他们基本上都知道如
何修,方法也基本正确,但是却仍然可能修出一大堆问题来。为什么呢?关键在于态度有点偏
,五根不平衡。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在禅修的高级阶段,五根平衡都是很重要的。相信在座都
知道,直到佛陀入般涅盘时,阿难尊者还是初果圣者,他证得入流果已经43年了。在第一次圣
典结集的时候,阿难尊者作为一名初果圣者,本来没有资格当选为参加结集的持诵者;但是结
集又少不了他,于是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及其他的尊者就激励他继续禅修


IP属地:内蒙古1楼2014-05-01 08:42回复
    那天晚上,阿难尊者很精进地修行,整夜经行,但是没有一点进展。到了凌晨,他感觉身体已
    经非常疲惫了,正要躺下,在双脚已离地、头未至枕的那一刹那,断尽了一切烦恼,成为阿拉
    汉圣者。为什么呢?因为之前五根还是不平衡,一旦五根达到平衡,他的圣道就出起了。从这
    个例子说明,即使在禅修的高级阶段,即使一个人已经证得果位,但五根不平衡,还是不能够
    提升。再以sa尊者为例子,他在第一次听到佛陀说法时就证得初果,之后也是由于五根不平衡
    ,一直没有达到更高的成就,于是佛陀用弹琴的譬喻开示他,这个故事在座都清楚吧!对于禅
    修,不仅方法要正确,禅修态度也要正确。禅修态度就是中道,或者说五根要平衡。禅修时应
    如何达到五根平衡呢?
    五根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念根;第二组是信根与慧根;第三组是精进根与定根。念根是独立的一组。念根即正
    念,把心沉入对象。例如修习入出息念,呼吸是我们禅修的对象,也叫做业处,业处就是心工
    作的地方。如果把心沉入呼吸,好像石头沉入水里一样,叫做正念。正念是修任何业处都需要
    的。再者,信根与慧根要平衡,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感性和理性要达到平衡 


    IP属地:内蒙古2楼2014-05-01 08:43
    回复
      过度感性容易落于迷信;过度理性、慧根太强,容易批判、喜欢批评,这对禅修是两个极端
      。另外,精进根与定根也要达到平衡。用现在的话来说,精进根是动的,定根是静的。禅修
      时心过于动容易浮躁,心过于静容易沉滞,变得无力。要动静相宜,感性和理性都要达到平
      衡,如此,禅修时就很好用功。要如何应用到实际禅修上呢?不同的阶段,信根与慧根的侧
      重点也略有不同。《清净道论》提到:在修止业处——培育定力的阶段,信根稍强一点是恰
      当的;在修观——培育智慧的阶段,慧根强一点是恰当的。除了已经修到维巴沙那阶段的禅
      修者之外,其他人只要还在培育定力,都可以运用下面这些技巧。在专注呼吸的时候,提升
      信根就是把心贴近呼吸,或者说用感情去感觉、去爱我们的呼吸。若你真的能够爱你的呼吸
      ,对呼吸有感情,你的心自然对呼吸有兴趣,自然能够紧贴呼吸,你的心和呼吸就达到相应
      。这就是所说的“在培育定力的时候,信根稍强一点是适当的。”无论是修止、修观,还是平
      时日常生活,我们和外界只有一种关系——心和对象的关系。无论修行的方法如何变化,也
      只有一种关系,即心和对象的关系。如果修入出息念,就是心如何面对呼吸;如果修四界差
      别,就是心如何面对四界——地、水、火、风;如果修慈爱,就是心如何面对一切众生,把
      慈爱散播出去。除了这种关系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关系。修行就是要调整这种关系


      IP属地:内蒙古3楼2014-05-01 08:44
      回复
        在修入出息念时,一旦心和呼吸的关系调整好了,你的定力必定能够培育起来,禅修自然会
        进步。如果我们用感情去面对呼吸,心就会贴紧、融进呼吸。这时,心和对象——呼吸就相
        应了。如果心和呼吸相应,心就能维持在呼吸上。如果心维持在呼吸上,定力还能不提升吗
        ?为什么说修定时慧根可以稍弱一点呢?慧根偏于理性。理性是面对所缘时,心要和对象保
        持一段距离,也就是心不会太投入对象,太投入了怕看不清楚。慧根就是心要和对象保持一
        段距离,然后分析它、评判它、判断它。为什么在修观时慧根要强一点呢?因为修观的目的
        是要把心从种种对象(诸行法)中抽离出来才能够解脱。我们必须客观、理性、有智慧地观照
        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这叫做修观。但是修止与修观不同,我们不要把修观的方法用在
        修止上,也不要把修止的方法用在修观上,否则会搞错。一旦搞错了,就调整不好心和对象
        的关系,禅修就不能上去。对于修止,在培育定力的阶段不要太理性,不要太多的分析,不
        要经常让心抽离对象。有些人在修入出息念时喜欢评判自己的呼吸:现在我的呼吸会不会快
        了?会不会太微弱了?现在是不是有光了?禅相出来了没有?太多的评判对培育定力不是很
        好。你们应当把心打开,投进呼吸,去爱你的呼吸,完全地把你的心融入呼吸,你的定力一
        定能够提升!在“阿毗达摩”里,定叫做“心一境性


        IP属地:内蒙古4楼2014-05-01 08:45
        回复
          什么是“心一境性”呢?“境”是对象,“性”是状态;心保持只有一个对象的状态叫做定。任何的禅
          那必定有“心一境性”这个禅支。禅支的意思是这种心所的作用已经很强了。如果我们的心持续
          地维持在一个对象上,只有一个固定的对象,没有其他对象,这种状态就叫做定。如果想要让
          心持续地维持在一个对象上,必须让心与对象相应,达到同一个水平。如何达到同一个水平呢
          ?如果心对于对象没有感觉、没有兴趣,心慢慢会昏沉,或者心可能会去找其他有兴趣的东西
          ,变成妄想。禅修者在禅修过程中会出现这些现象,多数是由于心对呼吸没有兴趣,所以心表
          现为无力或者到处乱跑。在培育定力的时候,心对呼吸要有感情。心对呼吸越有感情,越能够
          贴近呼吸;当心贴近呼吸维持到一定的状态时,定力就培育起来了。这就是信根与慧根平衡的
          具体运用方法。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已经有了禅修经验,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不用想太多的东西
          ,只要用心去爱你的呼吸、去感受你的呼吸、去贴近你的呼吸,这样就可以了 


          IP属地:内蒙古5楼2014-05-01 08:46
          回复
            不要太多分析、不要太多妄想、不要太多计划、不要太多追忆,只是单纯就可以。如果能够做
            到这样的话,在修定时你的心就能够平衡,这就是正确的态度。还有另外一组是精进根与定根
            也要平衡,这对禅修者来说也很重要。如何平衡精进根与定根呢?就是要平衡动与静的关系。
            在禅修的时候,我们对大家说不要太努力、不要太用力。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大家懒洋洋,
            懒洋洋又偏到另外一边去了。我们要大家尽自己的能力,能够专注几分就算几分,而不是拼
            。我们不鼓励大家拼,只是要你把精力投入到禅修就可以了。呼吸本身是很柔和、轻盈的,
            如果心一定要去抓呼吸,去用力呼吸,用僵硬的心对待轻柔的呼吸,心和呼吸能相应吗?呼
            吸是轻盈、柔和的,我们的心也要保持平静、单纯,要这样才对。修行态度不正确或修行不
            当容易产生禅病。什么是禅病呢?有些人一专注就感觉头晕、气胀、肌肉绷紧,甚至身体变
            得僵硬,这就是禅病。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精进力过度,或者用力过度导致的。在禅修的
            时候,心过度平静不行,这样心没有力,禅坐会昏昏欲睡、点头哈腰。就像一潭死水,水不
            流动容易长青苔,容易变肮脏。心过度动、过度用力也不行,会产生许多没必要的问题。我
            们来这里禅修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想带着一大堆禅病回家。我们对禅修不应抱有过多的
            期望。有一句话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并不是想在没正式禅修之前就先泼大家冷水。
            但是,如果你对这次禅修营抱有过高的期待,那我就真的不客气对你说:“我要泼你冷水,因
            为你带着一颗贪求的心来这里禅修,你的心态已经错了 


            IP属地:内蒙古6楼2014-05-01 08:47
            回复
              修行是为了离贪,为了去除烦恼。假如你抱着一大堆烦恼,抱着贪求的心、有所得的心、想要
              证得什么境界的心前来,你的修行有进步才怪呢!你没有染上禅病回去就算不错了。修行是能
              够做到几分就做几分。就好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他只管耕耘,用不着问收获。假如他种了一棵
              树,然后在树旁边立一根尺,每天去量量看今天长了几厘米,昨天长了几厘米,这样的话他能
              过得开心吗?同样的,修行也是这样。如果你常常想:今天修得怎么样?昨天修得怎么样?
              明天修得怎么样?你不会过得开心的!我们要做快乐的修行人,不要做愁眉苦脸的修行人;
              我们要做开开心心的修行人,不要做个有一大堆烦恼、妄想执着的禅修者。修行是要我们放
              下,不是叫我们拿起什么东西来。很多人就是抱着要拿起什么东西、得到什么东西的态度来
              修行,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只要你依照正确的方法,拥有正确的态度,你的禅修必定会有进
              步、会有体验。精进并不是叫你的心紧紧地抓住对象,或追求什么境界。你的心越能够放下
              ,越单纯、越简单,心对呼吸的专注力就能提升。过度精进容易导致不良后果。如果在限定
              的期间内没有达成你的要求,没有实现你的期待,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沮丧、追悔、烦躁,甚
              至自暴自弃 


              IP属地:内蒙古7楼2014-05-01 08:48
              回复
                当你想到修行不但没有给你带来利益,反而产生副作用时,还会想要继续修行吗?那时候你可
                能对你禅修的方法没有信心,甚至对佛教、对佛法都没有信心了,这是很不应该的。修行一定
                要中道,中道就是平等地行道。犹如汽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车开得太快容易出事,开得太慢
                也不行,必须恰到好处。当车速为110公里或120公里时是恰当的,这时用不着拼命踩油门,
                否则容易出事,到时候你不是平安到达目的地,而是躺在医院、甚至在坟场里。所以修行一定
                要平衡、要中道。在佛陀教导的七觉支当中,有一种觉支叫“喜觉支”。觉支,正觉支就是导
                向正觉的要素,共有七个要素,称为七觉支。你们知道为什么佛陀特别地把“喜”纳入觉支,
                把喜也称为导向正觉的要素吗?我想问问大家:“有多少人在精进修行时能够欢喜呢?”喜,就
                是对禅修业处有兴趣,要喜欢、喜爱禅修的对象。若是修入出息念的话,要对呼吸有兴趣、
                要爱呼吸。觉支的七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我们思维一下,佛陀在很多
                教导里,其实已经把禅修态度说得很透彻了。但是在禅修的时候,由于我们一直以来的习气
                、贪爱、执着,还有我见、我慢,让我们看不清楚法。由于看不清楚法,就算连呼吸这么简
                单、自然的业处,都要弄到那么复杂。这就是很多禅修者修不上去 


                IP属地:内蒙古8楼2014-05-01 08:49
                回复
                  或是修出一大堆问题的原因。如果你把禅修态度调好、调正确,修行修不上去才怪呢!如果你
                  现在走的道路正确,而且开车的技术也很娴熟善巧的话,最终必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因为在
                  座大部分禅修者已经有禅修经验,在方法方面不用我多说,在这里只是特别强调禅修态度而已 


                  IP属地:内蒙古9楼2014-05-01 08:49
                  回复
                    ——摘自《止观法要》。作者玛欣德尊者


                    IP属地:内蒙古10楼2014-05-01 08:49
                    回复


                      IP属地:内蒙古11楼2014-05-01 08:50
                      回复
                        抱着一颗贪求的心禅修,心态已经错了。修行肯定没效果。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5-01 10:26
                        回复
                          什么是正确的禅修心态呢?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中道——不极端、不偏。
                          再具体地说,就是修行的时候五根要平衡,七觉支要平衡。


                          IP属地:内蒙古13楼2014-05-01 14:21
                          回复
                            即使在禅修的高级阶段,即使一个人已经证得果位,但五根不平衡,还是不能够提升


                            IP属地:内蒙古14楼2014-05-01 14:33
                            回复
                              对于禅修,不仅方法要正确,禅修态度也要正确。禅修态度就是中道,或者说五根要平衡。


                              IP属地:内蒙古15楼2014-05-01 14: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