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社吧 关注:65贴子:1,437
  • 6回复贴,共1

豫剧,曲剧,越调三大河南剧种大师们老照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5-10 19:45回复
    常香玉所获荣誉: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常香玉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2004年6月1日逝世于郑州。2004年7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决定》,追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2楼2014-05-10 19:46
    回复
      马金凤,河南洛阳人,籍贯山东曹县。原姓崔,小名金妮。幼年随父学河北梆子,后改学豫剧。7岁便登台演出,早期艺名“花蛾子”,绰号“盖九州”。她是豫剧豫剧六大名旦之一,曾获得“豫剧功勋杯演员”和“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等殊荣。她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又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她工旦行,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等。马金凤以高亢、清脆、甜美、朴实的唱腔风格而形成的豫剧旦行被称为“马派”。曾任商丘、洛阳豫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


      4楼2014-05-10 19:47
      回复
        申凤梅(1927—1995),河南卓越的越调表演艺术家,生于1927年,祖籍河南临颍。她11岁开始学艺,14岁搭班。1947年,她所在的民间戏班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剧团,后改为河南省越调剧团。申凤梅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越调表演艺术家,以“活诸葛”蜚声剧坛,同时在近200个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中扮演过生、旦、净、丑等各种行当的角色,可谓“生旦不挡,悲喜咸宜”。
        贡献
        越调本是个不起眼的地方小剧种,是申凤梅和一批致力于越调发展的老艺人一起把越调推向全国。申凤梅对越调的贡献我认为表现在两点.其一:越调从民间小调走向都市,走向大舞台,申凤梅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进京演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以及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越调走向全国,成为全国观众喜欢的剧种。其二:越调从都市后台回归民间。越调本来是植根于民间的,在民间才有生存的土壤,申凤梅深知这一点,她放弃都市生活,经常下乡演出,把唯美的艺术带到民间,这才是越调能生生不息的本质。


        6楼2014-05-10 19:49
        回复
          张新芳(1927年——2006年) 河南曲剧皇后,国家一级演员,河南曲剧奠基人。河南邓州人。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岁进邓县戏班学艺。攻青衣、花旦。曾在豫南鄂北一带演出。建国后,历任开封曲剧团副团长,河南省曲剧团副团长、艺术指导,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和河南分会副主席。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擅演剧目有《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等。《陈三两》已于早年拍成戏曲片,与当时常香玉大师的戏曲片《花木兰》齐名,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河南曲剧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荣誉:2006年5月,被授予“河南省曲剧老艺术家终身荣誉奖”称号。


          7楼2014-05-10 19: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