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染浅川吧 关注:97贴子:16,937
  • 6回复贴,共1

【浅川】行而不舍,若骥千里-----文·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家族的传音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我的书房里,刻着这样的一句话。
这是我外公的手迹。行而不舍,纳无所穷。像永不停歇的骏马像浩瀚无边的汪洋。这正是外公一生的写照,也是家族留传给我的最深远的传音。
祖上是扬州盐商,虽不算书香门第,但极注重教养。诗书琴画是每一个后辈儿时必备的功课。
我悬腕于案前,临帖习字,日复一日。也曾疑惑过,不知道这样机械地学习究竟是怎样的深意。外公总是不回答,笑看我写了一张又一张,直到练字用的毛边纸垛满了阁楼顶。心境却像一片汪洋积水似的,趋于平静了。
他总是牵着我,每天傍晚在南河下的巷子里踱步,拉着我尚且稚嫩的玟瑰色的手掌去摩那二分明月楼里阴刻在青石板上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成为了我会背的第一句古诗。
后来的我飞出了巷弄,外出求学,老宅的庭院门廊依然深远。外界的声色令人目不暇接,像一亩干裂的土地,饱吮着从外头流入的泉水。梦想便如灌浆的水稻一根根从心田里拔地而起,向天空伸出麦穗,摇曳着说不尽的,自由的渴望。
我急于求成,笔尖流出急速的狂草。我托着腮,想那未来的天空和翱翔的英姿,却忘记了曾经苦练多年的北魏小楷,忘记了足下坚实的每一步。一回首,外公的真言就在我身后:“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家风是什么?似有还无。需要我们在心灵的殿堂里日夜聆听,细致揣摩。家风是我们走出家门时带走的唯一,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初的根本。像千里马那样远足追梦,像海纳百川那样饱览群书,然后知为人之道,是非之理。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做一块坚定不移的磐石,任它星移斗转世事变幻,初心永恒。
这之后,再将这份教诲和祝福传下去,像曾祖母九十寿辰上说的那样:“政治开明家事足,诗书传与子孙贤。”无言地告诉孩子们:“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1楼2014-05-11 22:09回复
    响应中央号召,深刻研讨家风问题。
    我是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好青年~


    2楼2014-05-11 22:10
    回复
      @迋8菂执倳


      3楼2014-05-11 22:11
      回复

        传说中的月考作文2333333333333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已经是来到杭州的第三天了,下一个行程也将在下午启程。我还是不甘心地坐到了西湖边上,等待一个放晴的盛景。
        冬天里游西湖,听起来荒唐,又没有雪景来造“断桥残雪”的诗意。光裸的柳枝泛着灰谒,同那细碎的水汶一起流淌着。像一块潮湿的石板,一连三天都不放晴。我们都以为自己来的不是时候,错过了美景,又要等下一季春风来。
        西湖旁有一处小院落,不如雷峰塔、断桥长堤来得出名。那是晚清一群贤人志士建成的西泠印社。篆刻、书法和丹青,放在今天早就没有了市场。满院的草木清冷,都像睡沉了的蝉等着一声惊雷唤醒似的。
        我拾级而上,石碑斑驳,有些已看不清内容了。小时候练习书法,常写到的一幅对联倒是还深深地刻在亭柱上:东汉文章留片石,西泠翰墨著千秋。配着满园的萧瑟,静谧无声。像一个长达千年的等待静静伏卧着似的。
        安静,像大块的琥珀凝固了时光。抚过阴刻着字迹的石壁,忽然想起,曾经的孔子著春秋,恐怕也是这样一种心情。曲高必和寡,明知道自己的才学不被世人所理解便着手著文章,用文字的姿态等待千年之后有缘人的垂青,从硬冷的石缝里、整齐的字行间传出雀跃的心跳。彼时,无声的阳春白雪。
        等待,不仅是等一树的花开,等一场春雨燕归来。更是种下一颗希望的亦或是忧郁的心,等千年之后醉人的一拂袖、一阙词、一滴清泪、一声长叹。我三天的等待,等不来西湖一场晴雪空蒙。三天太短了,可谁还愿意为一场动人心弦的美景等待三天呢?
        急功近利是天下人的弊病。科研的停滞不前,文坛的万马齐喑都逃不过“急躁”二字。太习惯于以月为周期的回报,可真正伟大的种子却需要时间来酝酿,等待属于自己的一片惊蛰!
        我走出西泠印社,浩渺的湖水粼粼地泛着微光,像一条冷而滑的鱼,又像美人头上冰冷的珠翠。我伸出手,恍惚能从那水波纹里捞出一把膏脂。西湖在我指间微笑,波是她的口,分明在说“我在等你。。。。。。”


        4楼2014-06-12 21:04
        回复
          实在太羡慕了。。如果我到高中也有这样的文笔我一定会去拜祖坟的
          是【家风】的意思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6-24 12:13
          收起回复

            打 破<?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看过许多城墙,有北京城墙的富贵雍容,有雁门关的磅礴大气。站在烽火台的那一刻,说不激动是假的。但令我映象最深的城墙却是在晋北的客车上远远望过的一段土城墙。缺凹的土色像瘦得嶙峋的脊柱,刻印在黄土地上。
            很破旧的,晋北的风沙极大,灌得满脖子都是沙砾,这里的土质松软。筑起的城墙总是不断修缮,又被匈奴的铁骑和风沙破坏,再没有了保护的价值,到今天已无人问津。
            我不敢碰那岌岌可危的土块,这一层是明代的,这一层是宋朝的,底下还有隋的地墓,一巴掌下去,就击毁了五百年的光阴啊!
            我近乎虔诚地抚触这些“起伏着的脊梁”。城墙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意识形态的化身。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自己一时的安逸,却放弃了拼搏的权利。百年来修筑的城墙和那一并砌进石缝里的安居乐业的愿望禁不起炮火和铁骑的践踏。姜戎《狼图腾》里有这样的观点:中原的根源是软弱的,或许只有成吉思汗的一腔热血半生戎马才保住了最后一个文明古国。一个奋进的民族需要打破。打破温柔乡的桎梏,放下庄周泥里滚爬的“鱼之乐”,才能得到长久的生命和不朽的民族灵魂。
            我站起身来,远眺,城墙那头有人家。黄皮肤黑眼睛,还是祖国的土地。脚下破败的土城墙便好像真的没有了价值,像破碎的蛋壳散落在地上,又像曾经卑微的旧骨背负着曾经的软弱和痛苦委顿于尘上。我看着它,久久不能平静。
            从外部打破便会成为别人的食物。历经百年的坎坷,祖国已经打破了约束自己的千年牢笼,反观当下的青年,耽溺于父母的呵护,上着学就把前程辅好。这样的青年如何能突破自我,拼搏而创造呢?
            我们要打破的不仅是一条古朽的城墙,还有我们内心的桎梏。诚然,家的壁垒里是温暖的,但只有打破它,我们才能吹到海风,看见世界,听见种种的声音。儒家倡导积极入世,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则更需要胆识,需要打破!
            我们乘坐的客车复又踏上了旅程,前方的风景向我们张开了臂膀,成长的旅途上我们褪去了束膊,未来也将在我们面前展开。


            6楼2014-06-24 2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