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以来,安远县二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由2003年的50.2%提高到2006年的60.3%,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了更大空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由农业流向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已由2003年的66.3%下降到了2006年的65.2%,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则由33.7%上升到了34.8%。但安远县二三产业经济总量仍较小,吸纳农村人口能力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较为缓慢,主要通过外出务工的形式实现的。2006年安远二、三产业增加值为98666万元,占GDP的60.3%,比全省平均水平83.2%低22.9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76.7%低16.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为61772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4.8%,比全省平均水平60.9%低26.1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52.8%低1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
(一)第二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但产业基础仍较为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十分有限。近处来,安远以工业兴县为目标,不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使第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经济总量仍偏小,尤其是工业基础更为薄弱,是产业结构中最为薄弱的环节。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0.6%,比全省平均水平49.7%低29.1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39.9%低19.3个百分点。由于第二产业基础薄弱,造成了整个经济发展失衡,使得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非常有限,创造的就业岗位比较少。2006年全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9064人,仅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6.4%,比全省平均水平27.6%低11.2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24.6%低8.2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是三次产业中第二大产业,仅次于农业。但产业发展仍较滞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不够。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6%,比农业比重低0.1个百分点。但是第三产业发展是建立在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等这样的基本县情上的,是在第二产业未能取代第一产业的情况下跃居主导地位的,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根基较为薄弱。从内部结构看,主要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为主,而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等的比重则较小,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较低。当前发达地区都已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发达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70%-80%;世界也已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在60%以上。但安远县第三产业目前存在着总量滞后、结构性滞后和增长速度滞后的突出矛盾。由此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限,比重偏低,即明显低于全市仍至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全县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32708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8.4%,比全省平均水平33.3%低14.9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28.2%低9.8个百分点。受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模式各具特色。但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各地政府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政府干预的做法,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为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
(一)第二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但产业基础仍较为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十分有限。近处来,安远以工业兴县为目标,不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使第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经济总量仍偏小,尤其是工业基础更为薄弱,是产业结构中最为薄弱的环节。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0.6%,比全省平均水平49.7%低29.1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39.9%低19.3个百分点。由于第二产业基础薄弱,造成了整个经济发展失衡,使得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非常有限,创造的就业岗位比较少。2006年全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9064人,仅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6.4%,比全省平均水平27.6%低11.2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24.6%低8.2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是三次产业中第二大产业,仅次于农业。但产业发展仍较滞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不够。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6%,比农业比重低0.1个百分点。但是第三产业发展是建立在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等这样的基本县情上的,是在第二产业未能取代第一产业的情况下跃居主导地位的,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根基较为薄弱。从内部结构看,主要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为主,而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等的比重则较小,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较低。当前发达地区都已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高级阶段,发达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70%-80%;世界也已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在60%以上。但安远县第三产业目前存在着总量滞后、结构性滞后和增长速度滞后的突出矛盾。由此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限,比重偏低,即明显低于全市仍至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全县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32708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8.4%,比全省平均水平33.3%低14.9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28.2%低9.8个百分点。受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模式各具特色。但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各地政府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政府干预的做法,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为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