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考古工作队
邺城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 南距安阳市区18公里。现今的漳河横贯其间。邺城由北、南两座相连的城组成,可以分称为邺北城和邺南城。文献记载邺为春秋时齐桓公所筑,邺的名称由此开始。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平袁绍,开始营建邺城, 后来成为曹魏的五都之一, 十六国时期的后赵(335-350年)、冉魏(350-352年)、前燕(357-370年)均建都于邺北城。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534-577年)建都于邺南城, 邺北城仍继续使用。邺城废于大象二年(580年) 。先后有六个北方的王朝建都邺城, 长达三百七十余年。
邺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中外学者十分关注。1935年北平研究院曾作过实地调查。1957年俞伟超同志到邺城遗址作过短期调查。1976年-1977年河北省和临漳县的同志作过勘探工作。
1983年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合作组成的邺城考古工作队,开始对邺城遗址进行全面勘探发掘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河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邯郸地区行署、地区文化局、临漳县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邯郸地区文管所、临漳县文保所的大力协助,并派有关同志参加工作。1983年秋至1984年主要在邺北城工作, 1985年开始对邺南城进行工作, 邺北城的工作也仍在继续进行。现将邺北城遗址工作的初步成果, 简要报告如下。
一、勘 探 和 发 掘
由于漳河的泛滥, 地表有较厚的沙层, 再加上地下水位高, 给勘探发掘工作带来了困难。我们采取广泛钻探和重点发掘相结合的方法,在钻探的基础上对城墙、道路、台基等用开探沟的方法,以印证钻探情况,了解其地层、年代、结构等, 基本上探明了城址的平面布局。《水经注》记载: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经实地勘探, 东西(东城墙至金虎台)2400米, 南北1700米(图一), 实际范围小于文献记载的范围。
(一)城墙和城门
城墙在地面上已无任何痕迹,全部埋于地下,经钻探探出南墙、东墙和北墙墙基, 西墙墙基经反复钻探, 已得到线索, 尚需进一步复查和发掘才能确定。城墙为夯土筑成,筑墙时挖有基槽。南城墙位于今漳河北岸,长期被河水冲刷, 起着河堤的作用。南墙已大部分探出,发掘的一段宽度为16.35米, 由于靠近河边地下水位高, 未能发掘到底。东城墙探出部分为1300米,宽度为15-18米, 经发掘的一段宽度为15.35米。北城墙只在今显王村西探出长350米的一段, 宽度为16米左右。整个城墙保存的不好,有的地段只剩下夯土墙的基槽部分。墙体保存好的地方高度也只有1-2米。四个城墙角,仅探出城的东南角。已发掘的城墙地层表明, 是营建于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 十六国和东魏北齐时期有重建或修补的情况。
经实地勘探,在东墙南距东南城角800米处,发现一座门址,门道宽22米, 门道外有瓮城, 因邺北城沿用的时间很长, 在没有发掘的情况下,不能肯定瓮城修筑的年代。在北墙上发现一座门址, 门道宽20米。沿南墙经反复钻探未发现门址遗迹, 但门的位置,根据通过城门的三条南北大道是可以确定的。《水经注》记载:邺北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 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 。东城墙发现的门址应是建春门的门址,北城墙发现的门址应是广德门的门址。南城墙三座门址的位置, 自西向东为凤阳门、中阳门、广阳门。金明门的位置只能根据东西大道来确定。厩门
的位置,须对已探出的一段大道, 进一步工作后才能确定。
(二) 道路和建筑基址
经实地勘探,已发现道路六条。东西大道一条;东西大道以南,有南北大道三条;东西大道以北,有南北大道两条。已发现的一条东西大道,是连接建春门至金明门的大道,已探出2100米, 只是西端穿过今三台村中未能探出。大道不是笔直的,在今丁家村一带,略有曲度。路面宽13米左右。发掘时发现早晚两层路面, 早期路面为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修建,沿用至十六国时期, 晚期路面是东魏北齐时期修建和使用的。
东西大道以南的三条南北大道,为叙述方便自西而东暂称之为凤阳门大道、中阳门
大道、广阳门大道。中阳门大道长730米, 南起中阳门, 北与东西大道相交, 宽17米, 是邺北城最宽的道路,它直对宫殿区的主要宫殿,应是邺北城的南北向主干大道。路土厚0.5-1米,修建于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并为后代所沿用。凤阳门大道长800米, 与东西大道相交, 越过东西大道再往北未探到。路面宽13米左右。发掘时发现路两侧有沟,宽0.6-1米, 深0.55-1.1米。有两层路面,早期路面是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的, 晚期路面的下限为东魏北齐时期。广阳门大道, 只探出南北长150米的一段, 路面宽也在13米左右。
金明内至建春门东西大道以北, 发现南北向道路两条, 东面一条已探出长450米的一段,是通往广德门的大道, 宽约13米。西面一条仅探出长70米的一段, 宽为10米左右, 还不能确定是否为通往厩门的道路。
经过广泛钻探, 在今丁家村北偏西的部位,亦即东西大道之北的中央部位, 发现十处夯土建筑基址, 面积较大的有:东西57、南北35米;东西39、南北60米;东西45、南北75米的几处,均在距地表深3.5米以下, 因已在地下水位以下, 要进行发掘是非常困难的。这里应是邺北城的宫殿区。经过钻探, 在这周围未发现宫墙的的基址。在今景隆村南和村西, 发现四座夯土建筑基址, 其中面积最大的为东西70、南北40米, 另一座基址的面积为东西27、南北30米。这一带的勘探,也未发现围墙遗迹。《魏都赋》李善注:“文昌殿西有铜爵园”,“铜爵园西有三台” 。今景隆村一带应是曹魏时铜爵园的位置,至于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要经过发掘才能确定其年代,到后赵时这一带修建了九华宫。在宫殿区以东的钻探, 即今显王村南、村东,未发现夯土建筑基址, 《魏都赋》:“亦有戚里, 置宫之东”,应是在这一带。另外,,在城东南角发现夯土建筑基址,有可能是后赵所建的东明观的基址。
(三)铜爵台、金虎台基址
它们是城址中, 仅存于地面之上的遗迹,位于今三台村之西, 邺镇之北。铜爵台基址位于金虎台基址之北, 夯土基址现仅存东南角, 南北50、东西43、高4-6米。经开探沟发掘,确定了台基的南部边沿。曹魏以后,十六国时期、东魏北齐时期均加以修缮使用。金虎台基址在推定的金明门之北, 夯土基址保存较好, 现存南北120、东西71、高12米(图版肆, 1)。两台相距83米。两台之间经钻探和开探沟发掘后均未发现夯土墙基,有可能已被破坏。铜爵台之北的冰井台基址,经钻探未发现遗迹,钻探距地表深至8米, 仍均是沙土。据文献记载,铜爵台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金虎台建于建安十八年(213年), 建安十九年(214年)建冰井台。
二、出土遗物(略)
三、结 束 语
通过对邺北城遗址的勘探发掘, 探明了东、南、北三面城墙;确定了中阳门、凤阳门、广阳门、建春门、广德门等门址的位置; 探明了建春门、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 凤阳门、
中阳门、广阳门三条南北大道, 广德门的南北大道;在东西大道之北的中央部位的宫殿区
已探明十座建筑基址;在西部铜爵园(后赵为九华宫)的位置,探明了四座建筑基址; 同时对保存于地面上的铜爵台、金虎台基址也进行了勘探和小规模发掘。这使我们对其平面
布局,有了基本的了解, 其特点是:(一)金明门和建春门之间的东西大道, 将城分为南北两区,以北区为主体,北区大于南区, 北区中央为宫殿区,西边是苑囿, 东边是戚里。南区为一般衙署和居民区。(二)城址中间的中阳门大道, 正对宫殿区的主要宫殿,已形成中轴线,并与凤阳门大道、广阳门大道平行对称。这种规制,标志着我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 改变了汉代以来宫殿区分散的布局;都城规划中的中轴线的形成, 使都城规划更为对称和规整。这种规制对北魏、东魏北齐、隋唐的都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邺北城西北矗立的铜爵、金虎、冰井三台, 也是其一大特点。三台不仅是饮宴赋诗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的军事作用,实际上是一座军事堡垒。这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割据政权战争频繁的特点,因此自曹魏之后, 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政权, 对三台每加修缮, 经久不衰。
邺北城延续的时间很长,对不同时期地层的确立和研究,对各类遗物的分期研究, 特别是对大量存在的砖、瓦、瓦当和器物的分期研究,对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 有重要意义。
执笔者 徐光冀 顾智界
邺城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 南距安阳市区18公里。现今的漳河横贯其间。邺城由北、南两座相连的城组成,可以分称为邺北城和邺南城。文献记载邺为春秋时齐桓公所筑,邺的名称由此开始。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平袁绍,开始营建邺城, 后来成为曹魏的五都之一, 十六国时期的后赵(335-350年)、冉魏(350-352年)、前燕(357-370年)均建都于邺北城。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534-577年)建都于邺南城, 邺北城仍继续使用。邺城废于大象二年(580年) 。先后有六个北方的王朝建都邺城, 长达三百七十余年。
邺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中外学者十分关注。1935年北平研究院曾作过实地调查。1957年俞伟超同志到邺城遗址作过短期调查。1976年-1977年河北省和临漳县的同志作过勘探工作。
1983年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合作组成的邺城考古工作队,开始对邺城遗址进行全面勘探发掘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河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邯郸地区行署、地区文化局、临漳县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邯郸地区文管所、临漳县文保所的大力协助,并派有关同志参加工作。1983年秋至1984年主要在邺北城工作, 1985年开始对邺南城进行工作, 邺北城的工作也仍在继续进行。现将邺北城遗址工作的初步成果, 简要报告如下。
一、勘 探 和 发 掘
由于漳河的泛滥, 地表有较厚的沙层, 再加上地下水位高, 给勘探发掘工作带来了困难。我们采取广泛钻探和重点发掘相结合的方法,在钻探的基础上对城墙、道路、台基等用开探沟的方法,以印证钻探情况,了解其地层、年代、结构等, 基本上探明了城址的平面布局。《水经注》记载: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经实地勘探, 东西(东城墙至金虎台)2400米, 南北1700米(图一), 实际范围小于文献记载的范围。
(一)城墙和城门
城墙在地面上已无任何痕迹,全部埋于地下,经钻探探出南墙、东墙和北墙墙基, 西墙墙基经反复钻探, 已得到线索, 尚需进一步复查和发掘才能确定。城墙为夯土筑成,筑墙时挖有基槽。南城墙位于今漳河北岸,长期被河水冲刷, 起着河堤的作用。南墙已大部分探出,发掘的一段宽度为16.35米, 由于靠近河边地下水位高, 未能发掘到底。东城墙探出部分为1300米,宽度为15-18米, 经发掘的一段宽度为15.35米。北城墙只在今显王村西探出长350米的一段, 宽度为16米左右。整个城墙保存的不好,有的地段只剩下夯土墙的基槽部分。墙体保存好的地方高度也只有1-2米。四个城墙角,仅探出城的东南角。已发掘的城墙地层表明, 是营建于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 十六国和东魏北齐时期有重建或修补的情况。
经实地勘探,在东墙南距东南城角800米处,发现一座门址,门道宽22米, 门道外有瓮城, 因邺北城沿用的时间很长, 在没有发掘的情况下,不能肯定瓮城修筑的年代。在北墙上发现一座门址, 门道宽20米。沿南墙经反复钻探未发现门址遗迹, 但门的位置,根据通过城门的三条南北大道是可以确定的。《水经注》记载:邺北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 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 。东城墙发现的门址应是建春门的门址,北城墙发现的门址应是广德门的门址。南城墙三座门址的位置, 自西向东为凤阳门、中阳门、广阳门。金明门的位置只能根据东西大道来确定。厩门
的位置,须对已探出的一段大道, 进一步工作后才能确定。
(二) 道路和建筑基址
经实地勘探,已发现道路六条。东西大道一条;东西大道以南,有南北大道三条;东西大道以北,有南北大道两条。已发现的一条东西大道,是连接建春门至金明门的大道,已探出2100米, 只是西端穿过今三台村中未能探出。大道不是笔直的,在今丁家村一带,略有曲度。路面宽13米左右。发掘时发现早晚两层路面, 早期路面为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修建,沿用至十六国时期, 晚期路面是东魏北齐时期修建和使用的。
东西大道以南的三条南北大道,为叙述方便自西而东暂称之为凤阳门大道、中阳门
大道、广阳门大道。中阳门大道长730米, 南起中阳门, 北与东西大道相交, 宽17米, 是邺北城最宽的道路,它直对宫殿区的主要宫殿,应是邺北城的南北向主干大道。路土厚0.5-1米,修建于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并为后代所沿用。凤阳门大道长800米, 与东西大道相交, 越过东西大道再往北未探到。路面宽13米左右。发掘时发现路两侧有沟,宽0.6-1米, 深0.55-1.1米。有两层路面,早期路面是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的, 晚期路面的下限为东魏北齐时期。广阳门大道, 只探出南北长150米的一段, 路面宽也在13米左右。
金明内至建春门东西大道以北, 发现南北向道路两条, 东面一条已探出长450米的一段,是通往广德门的大道, 宽约13米。西面一条仅探出长70米的一段, 宽为10米左右, 还不能确定是否为通往厩门的道路。
经过广泛钻探, 在今丁家村北偏西的部位,亦即东西大道之北的中央部位, 发现十处夯土建筑基址, 面积较大的有:东西57、南北35米;东西39、南北60米;东西45、南北75米的几处,均在距地表深3.5米以下, 因已在地下水位以下, 要进行发掘是非常困难的。这里应是邺北城的宫殿区。经过钻探, 在这周围未发现宫墙的的基址。在今景隆村南和村西, 发现四座夯土建筑基址, 其中面积最大的为东西70、南北40米, 另一座基址的面积为东西27、南北30米。这一带的勘探,也未发现围墙遗迹。《魏都赋》李善注:“文昌殿西有铜爵园”,“铜爵园西有三台” 。今景隆村一带应是曹魏时铜爵园的位置,至于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要经过发掘才能确定其年代,到后赵时这一带修建了九华宫。在宫殿区以东的钻探, 即今显王村南、村东,未发现夯土建筑基址, 《魏都赋》:“亦有戚里, 置宫之东”,应是在这一带。另外,,在城东南角发现夯土建筑基址,有可能是后赵所建的东明观的基址。
(三)铜爵台、金虎台基址
它们是城址中, 仅存于地面之上的遗迹,位于今三台村之西, 邺镇之北。铜爵台基址位于金虎台基址之北, 夯土基址现仅存东南角, 南北50、东西43、高4-6米。经开探沟发掘,确定了台基的南部边沿。曹魏以后,十六国时期、东魏北齐时期均加以修缮使用。金虎台基址在推定的金明门之北, 夯土基址保存较好, 现存南北120、东西71、高12米(图版肆, 1)。两台相距83米。两台之间经钻探和开探沟发掘后均未发现夯土墙基,有可能已被破坏。铜爵台之北的冰井台基址,经钻探未发现遗迹,钻探距地表深至8米, 仍均是沙土。据文献记载,铜爵台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金虎台建于建安十八年(213年), 建安十九年(214年)建冰井台。
二、出土遗物(略)
三、结 束 语
通过对邺北城遗址的勘探发掘, 探明了东、南、北三面城墙;确定了中阳门、凤阳门、广阳门、建春门、广德门等门址的位置; 探明了建春门、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 凤阳门、
中阳门、广阳门三条南北大道, 广德门的南北大道;在东西大道之北的中央部位的宫殿区
已探明十座建筑基址;在西部铜爵园(后赵为九华宫)的位置,探明了四座建筑基址; 同时对保存于地面上的铜爵台、金虎台基址也进行了勘探和小规模发掘。这使我们对其平面
布局,有了基本的了解, 其特点是:(一)金明门和建春门之间的东西大道, 将城分为南北两区,以北区为主体,北区大于南区, 北区中央为宫殿区,西边是苑囿, 东边是戚里。南区为一般衙署和居民区。(二)城址中间的中阳门大道, 正对宫殿区的主要宫殿,已形成中轴线,并与凤阳门大道、广阳门大道平行对称。这种规制,标志着我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 改变了汉代以来宫殿区分散的布局;都城规划中的中轴线的形成, 使都城规划更为对称和规整。这种规制对北魏、东魏北齐、隋唐的都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邺北城西北矗立的铜爵、金虎、冰井三台, 也是其一大特点。三台不仅是饮宴赋诗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的军事作用,实际上是一座军事堡垒。这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割据政权战争频繁的特点,因此自曹魏之后, 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政权, 对三台每加修缮, 经久不衰。
邺北城延续的时间很长,对不同时期地层的确立和研究,对各类遗物的分期研究, 特别是对大量存在的砖、瓦、瓦当和器物的分期研究,对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 有重要意义。
执笔者 徐光冀 顾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