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人物、语言、结构”四个方面来考察。 故事: 1. 看了很长一段还不知道主人公在忙活些啥,就是上面说的无事忙。这是最最常见的一种情况。 2. 主人公干的不是好事。虽说好坏难言,我们也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式:请把自己代入故事,假定你要做这个事情,问一下你最尊敬或者最亲密的五个人(从父母、配偶、姐妹、兄弟、师友中选),如果有三个人赞成,就算是好事。根据这个规则,小说《教父》中迈克做的,就算是好事了。 3. 情节缺乏刺激的力度。——现代人心,要么护着好几层的甲,要么长了好厚的茧子,用抓挠搔根本就没感觉,要用利剑扎刺砍斫。 4. 事件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 5. 故事老套。 6. 故事零碎。 人物: 1. 人物平庸。 2. 人物浅薄。 3. 人物的道德不能被主流社会接受。 4. 人物雷同:自我雷同;与他人雷同。 5. 主要人物的境遇与感情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同情。 6. 一号主人公过于消极,次要人物过于积极,戏份与光芒盖过主要人物。 7. 人物关系太简单。 8. 人物关系说服力不够。 语言: 1. 花拳绣腿。舞文弄墨实在是行文的大忌。 2. 单纯搞笑。除了搞笑之外没啥说头。 3. 貌似高深,其实晦涩而空洞。 4. 粗口、秽语与**显多。 5. 太过平淡、直白。 6. “新文艺腔”。 7. 生造。 结构: 1. 开头长篇大论,议论并不高明。 2. 开头长篇写景,写法并无创新。 3. 故事线索不断变向,前后脱节。 4. 故事没有高潮,没有关键时刻或者焦点时刻。 5. 虎头蛇尾。 6. 篇幅太短或者太长。单行本小说的字数,一般在12-25万字之间。关于故事梗概 千万不要指望编辑还不了解故事梗概就会阅读全稿。如果没有故事梗概都,我就会要求投稿者提供。我也算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不会写故事梗概”。我心里会说:这都不会,那趁早别玩儿文字了。如果还想继续玩,就必须学会写故事梗概。 如果投稿者能提供小说的“看点介绍”,那就更好了。 故事梗概要达到如下目标: (1)说明人物的姓名、性别、身份、年龄、外貌、性格与气质特点。 (2)说清主人公要干什么事情(发财、升官、复仇、争霸、结婚等)。 (3)说清楚主人公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及困难所在。举例:男一号要取得“校园歌手大赛”的冠军,以获得校花的爱情。困难在于,校花本人也参赛,不但实力超强,而且争胜心超超强,仇视任何打败她的人。 (4)说明事件的结果。有“虎头蛇尾”这个成语,估计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事情。故事梗概的常见偏差(1)流水账。(2)说概念,谈感觉,看不出故事。(3)情节线叙述不清晰,看不出主人公行为的逻辑。(4)文理不通。写者要么不够认真,要么文字功底不够。我不认为一个不认真对待自己笔下文字的人能写出10万字的好书来。开篇如何立即打动读者开篇不能立即打动读者,风险就是读者丢弃小说不看下去了。要立即就打动读者,我想,可以用下面几个办法试试看。1. 点穴2. 亮剑3. 挥棒点穴:“点笑穴”,“点涌泉”,“掐人中”,“点膻中”。点笑穴。方法解说:开篇立即让读者笑。读者会期待后面还有更幽默的内容。注意:当然,不能低级趣味。要有一定的内涵。多年以前,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说,咱们做出来的东西,不能让比较有水平的人看不起。我一直记着这句话。我感觉还可以加上一句: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不能不敢给我们尊敬的人看。点涌泉。方法解说:张无忌在绿柳山庄陷阱中点赵敏的足底涌泉穴,目的固然是想让赵敏难受而说出脱困之门,但副作用却是让赵敏对无忌产生了爱情。这里就用这个意思。小说开头立即让读者对主人公产生爱情,或者唤起读者心目中隐藏的爱意,读者自然就会追着看。我感觉明晓溪的《烈火如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注意:这个方法尤其要杜绝低级趣味。掐人中。方法解说:掐人中的目的在于唤醒。用这个法子开头,目的是唤起读者心中隐藏的某种情感,在一片懵懂之中,这种情感立即生发、弥漫、凸显,占据了读者的心灵。也就是说,作者设想,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心中原本沉睡的情感立即激活。至于要唤起什么样的情感,我想,大致有这些:同情之心、敌忾之心、愤怒之心、好奇之心、仰慕之心……注意:如果唤起的是不很健康的情感,则要十分小心。点膻中。方法解说:在武侠小说中,点膻中其实就是点死穴。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找准穴位,摁住穴位而不用力,对方自然要听从点穴人的安排。小说开头点死穴,意思是:读者最关心的人物或者事件,在开头就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参看马伯庸的《风起陇西》。注意:认穴要准。如果认穴不准,自以为点住了对手的膻中,放心地发号施令,结果必然十分危险:对手逃脱之后还会反过来发动攻击。当然,小说的开头如果没有拿住读者,危险只是读者跑掉。亮剑。如果写作者不太知道读者的穴位在哪里,或者认穴不准,自然就不能点穴了。这时候,作者可以采取“亮剑”的办法开头。一把锋利的剑,只要招呼到对手身上,不论招呼到哪里,都会流血疼痛。这就是“亮剑式开头”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修改。修改你的小说稿<转>创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起点。修改是一个机会,不只是去粗存精和编辑重组,而是开辟和发现。 ——约翰•杜弗雷尼 修改并不是对作品挑三拣四,许多初写小说的作者或是拒绝对其小说进行修改,或是误解修改的重要性。当我们阅读一篇引人人胜、只有10页长的小说时,我们大概不会知道这篇小说在修改过程中,删去了多少页。假如你们不知道,作品是~种成品而不是一道工序,是连续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本身,那么,修改对你们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惩罚,即对没有一次性写好的小说的惩罚。可是,写作本来就不是轻而易举、信手拈来的事情,作者有责任也有机会对小说进行再修改,以便发掘出最准确的词语和最生动的情节,甚至重写一遍,直至满意为止。 如果你想成为多萝西•帕克那样的作家,那么你就得从小说的第一句开始修改。多萝西•怕克曾说过:写作中每7个词她就修改过5个。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拟提纲,打草稿,修改,再修改,反反复复,杂乱无章的过程。 其实,当你开始写小说直到小说完成,修改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我们把修改理解成“再读一遍”的话,现在你可以阅读它了,你可以看到什么你已经谈论过了,还有什么需要再说。修改意味着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你的作品,使它有别于你的第一遍稿。你要重新组织材料,推敲措词,思考人物和情节,审视章节的开头、结尾、过渡和衔接,考虑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删减和重写。 正是在修改的过程中,你才了解了你笔下的人物,理解了他们的动机和行为的意义。修改不是创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修改是一个机会,不只是去粗存精和编辑重组,而是开辟和发现。 当你已经完成小说的草稿时,最好先将它搁到一边儿,过段时间再看它。每次你读完它,都会有新的收获。大声朗读才能知道哪些是流畅之处,哪些是生涩之处。标出哪些是优美雅致之处,哪些是棘手之处。注明哪些人物语言连贯一致、富有启示性,哪些断断续续、没有说服力。找出哪些是与上下文关系密切的,哪些是偏离主题的。你可边朗读边倾听自己的小说,听听它试图告诉你什么。 你现在看到的是你已经写出来的东西,而并非是你原本想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