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齐吧 关注:88贴子:1,799

曹嵩之死及两伐徐州考(初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度娘。
这个话题算是历史悬案吧,因为陈寿、裴松之乃至范晔这三位老前辈,没把事情写清楚,甚至还有前后不一致的记载,于是事情变得扑朔迷离,成为后人讨论的焦点。
我一直想做这方面的考据,今天发的,也是初稿,欢迎讨论,多提宝贵意见,早日定稿。


IP属地:江西1楼2014-07-03 20:33回复
    汉末,那年,自封兖州刺史的曹操想把爹爹曹嵩和弟弟接到身边来享福,家人团聚。不料,曹嵩一家人在半路被人全部杀害!这件灭门惨案引发一系列的重大变故,从此改变了当时很多人的命运。这历史的真相,我尝试用史料统计比对的方法来还原。这应该是前人都没有尝试去做过的事。
    首先,我们来谈 “曹嵩之死”这个话题,而第一个疑问,我想应该是围绕“真凶及杀人动机”展开:
    闲话少说,我们来看史料。
    A.范书应劭传:【而徐州牧陶谦素怨(曹)嵩子(曹)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於郡界。
    B.范书陶谦传:时(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曹)嵩财宝】,遂袭杀之。
    C.范书宦者列传:及(曹嵩)子(曹)操起兵,(曹嵩)不肯相随,乃与少子(曹)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
    D.陈志武帝纪:初,太祖父(曹)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E.裴注引《世语》:【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曹)嵩家以为(应)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阖门皆死。
    F.裴注引韦曜《吴书》:太祖迎(曹)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闓将骑二百卫送,【闓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IP属地:江西2楼2014-07-03 20:38
    回复
      1.1灭门惨案真凶考
      我们看看上述六份史料中,杀害曹嵩一家的凶手到底是谁?
      a.陶谦派出去的士兵(陶谦为幕后真凶):A轻骑E数千骑
      b.陶谦士兵劫财杀人:B阴平守将F都尉张闿
      c.直接认定责任承担者是陶谦:C和D
      【分析】a:b为2:2,打个平手。
      支持“陶谦为幕后真凶”的人,肯定说:既然认定陶谦是责任承担者,那么陶谦就是幕后真凶!
      支持“陶谦士兵劫财杀人”的人,肯定说:下属杀人跑路,领导承担责任呗。
      如果这么争下去,肯定没个结束的时候,似乎双方陷入僵局?不,让我们继续分析,不妨去看看另外一个当事人(曹操)的表现,他是怎么做的?
      ——曹操就是认定陶谦是责任承担者,于是讨伐徐州,而没有去追杀张闿(史料中没有曹操追杀张闿的记载,哪怕是多年以后)。所以说“陶谦派人追杀曹嵩”,曹操认为很靠谱!
      【总结】我们可以相信曹操的选择:陶谦就是幕后真凶。
      【另】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在上面六份史料中,作为当事人之一的《陈志陶谦传》中,竟然直接写曹操两次讨伐徐州陶谦,并未给出原因,也就是说:《陈志陶谦传》对曹嵩之死,只字未提。
      而我们只能通过“互文见意”的方式在《武帝纪》看到:曹嵩“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


      IP属地:江西3楼2014-07-03 20:40
      收起回复
        1.2张闿身份考。
        张闿的身份在史书中是存在的,露脸了两次;一次是《吴书》(见前文F条,劫杀曹嵩),另一次是在谢承《后汉书》中出现(见后文附录,帮袁术刺杀刘宠、骆俊)。
        陈王刘宠死在建安年间,而“曹嵩之死”在此之前。因此从时间顺序上看,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
        【总结】于是我们可以推定:张闿这个人是存在的,他是追杀曹嵩的将领也是可能的。
        张闿杀人后,并未返回徐州陶谦处,而是往淮南逃跑(因奔淮南),投奔袁术,成为其部曲将领。
        【附】
        《范书孝明八王传》中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袁术使部曲将张闓阳私行到陈(国),之(骆)俊所,俊往从饮酒,因诈杀俊,一郡吏人哀号如丧父母。


        IP属地:江西4楼2014-07-03 20:44
        收起回复
          1.3曹嵩死亡地点考
          我们来看史料中对案发地点记载内容。
          A.并杀之於【郡界】。——在泰山郡和琅琊国边界。
          B. 时谦别将守【阴平】。——在东海国阴平县。
          F.闓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在泰山郡内华县和费县之间。
          另外(编号为G):陈志《陶谦传》裴注引《吴书》曰:曹公(曹操)父(曹嵩)于泰山被杀。——在泰山郡内。
          【分析】显然按照4:1,“阴平说”这个孤证不可信,曹嵩的死亡地点应该是在泰山郡内。

          我们再来看地图。
          曹嵩从琅邪国(开阳县)出发,目的地为兖州济阴郡鄄城(曹操改设的州治),参考史料A、F、G。显然途径泰山郡内(华县、费县之间)。
          而史料B,阴平县的位置在东海国,曹嵩没有理由绕弯路,途径阴平县的,同样证明“阴平说”不可信。
          顶多是,阴平守将率军赶往泰山郡做的,这样也是肯定曹嵩的遇害地点在泰山郡。


          IP属地:江西5楼2014-07-03 20:54
          收起回复
            1.4杀人动机考。
            我们来看史料中对杀人动机的记载内容。
            a.B和F为劫财杀人。
            b.陶谦与曹操为敌对势力(怨恨曹操多次攻打他),报复杀人:A
            c.没有杀人动机记载:C、D、E。
            【分析】a:b为2:1;劫财说似乎占了上风。
            支持报复杀人的肯定会提出:范晔在范书《陶谦传》中采信《吴书》的内容,所以比例应该是1:1。
            支持劫财杀人的肯定反驳:范晔能采信《吴书》,说明“劫财杀人说”是当时(南朝宋时期)史家都接受的观点。范晔的观点肯定比我们判断的更准确。
            这个争论历来也是很激烈的,光靠分析范晔的想法是不够的。我们不妨先看看两种说法的背景。
            a.曹操真的有多次与陶谦交恶的记载吗?
            史料上,至少有两条,第一条是初平三年末,袁绍+曹操vs袁术+公孙瓒+刘备+单经+陶谦(见后附录);第二条是初平四年夏,陶谦与阙宣攻打泰山郡(应劭),而泰山郡属于兖州(见后附录)。因此,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b.阴平别将或张闿真的是为了劫财去杀陶谦的吗?
            我们看看B和F
            B.【时(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曹)嵩财宝,遂袭杀之。
            F.太祖迎(曹)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闓将骑二百卫送】,闓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史料B:在上一节,否定遇害地点是阴平后,我提出,顶多是,阴平守将带兵前往泰山郡劫杀曹嵩。我想说:如果不是阴平守将而是山贼(泰山郡当时还有臧霸这类人物),那肯定是可以的,但一个徐州的地方守将,怎么会有一颗山贼的心?再者,一个地方将领有俸禄,还有权利搞钱,他会缺钱吗?他需要用这种犯罪且得罪人的方式去搞钱吗?显然B的说法很难让人置信。
            史料F:这段史料,最容易反驳,既然知道曹操和陶谦关系紧张,陶谦怎么会派人护送曹嵩?就算陶谦不杀曹嵩,也顶多是不予理会,怎么可能去护送曹嵩,陶谦和曹操本来就不是一个阵营的,陶谦实在没有理由要去讨好曹操。
            【总结】
            虽然劫财说有B、F两条史料支持,但是充满漏洞,而史料A虽然是孤证,但是有其他史实支持。所以我也不全盘否定一方史料,而是综合考虑,可以这么推定:
            陶谦愤恨曹操,所以指使阴平守将张闿(注:将此二人合二为一)率轻骑赶往泰山郡费、华县之间劫杀曹嵩。张闿完成任务后,发现曹嵩有很多财物,于是反叛陶谦,带着队伍和财物投奔袁术去了。
            ——这样的推定,我综合了双方史料的要素,并没有对史料造成破坏,我觉得是可以的。
            【附】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袁术与(袁)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又:(初平四年夏)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


            IP属地:江西6楼2014-07-03 21:08
            收起回复
              在下篇话题开始前,我将为前面的几个话题做些补充材料。都从三国志集解中整理出来的。
              1.4杀人动机考。
              以下是三国志集解中,卢弼分别在《武帝纪》和《陶谦传》中,注解的两部分内容(其中钱大昕重复了)。
              钱大昕曰:案《应劭传》谓“谦使轻骑追杀嵩”,二说互异,当以《谦传》为正。操欲吞并徐部,文致谦罪,以为出兵之名耳。韦曜《吴书》谓“归罪于谦”者,得之。
              沈家本曰:裴注引《世语》、《吴书》两说,当以《吴书》为是。
              钱大昕曰:按《应劭传》谓“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杀之”,与范《书·谦传》互异。当以《谦传》为正。操欲吞并徐部,文致歉罪,以为出师之名耳。韦曜《吴书》谓“归咎于陶谦”者,得之。
              卢弼按:此(财物)为招祸之媒。
              ——钱大昕、沈家本、卢弼都支持“劫财说”。
              至于“劫财说”。
              我们甚至可以联想到:《魏书》为了漂白曹操,诬陷吕伯奢的儿子想要劫曹操的财。实际上,曹操去投吕伯奢,就是因为是世交,吕伯奢的家境必然不错(花一亿钱当上太尉曹嵩应该不会去结交一个穷人),而他儿子怎么会去想劫财?难道他觉得山贼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吗?
              吐槽一下:前辈们真单纯。


              IP属地:江西8楼2014-07-04 18:22
              收起回复
                1.5 张闿投袁术考
                卢弼按:闿奔淮南,投袁术也。前袁术为曹操所败,走据淮南,闿新杀操父,惧操见伐,故往依之。范《书·孝明八王传》注引谢承《书》曰“袁术使部曲将张闿阳私行到陈,之骆俊所,俊往从饮酒,因诈杀俊”,即其人。


                IP属地:江西9楼2014-07-04 20:29
                收起回复
                  @s风林火山s
                  说了贴吧不方便,非要我开楼。
                  一开始,我是教你认字识意吧?
                  是个正常有点文化的人,也会明白阳=佯吧?知道错了,说一声,原来是这样啊,不难吧?
                  你倒好,继续那错误的解释,来提问:【如果是敌对朝廷,骆俊干嘛会宴饮张闿阳。】
                  拜托,你这是建立在错误的理解基础上的错误解读,这么叫什么来着?无根之木吧?
                  我就让你去查一下字典确认一下“阳”字的释义,
                  你倒好,【好好探讨问题咋感觉你要开战了】
                  我说【不是我要跟你开战,你连文言文的“阳”都没理解,连陈国这一战都不知道,在这里说那么多有意思吗?】
                  我这是跟你开战?我骂你了?
                  你倒好,立刻翻脸,嘲讽我是书呆子,腐儒,等等,我也懒得复制了,你自己什么口德,你自己清楚。
                  陈国一战,我看你是,如果我不提,你根本就不知道,所以查了一下资料跑来说什么蕲阳,可见你不知道苦县一战。
                  至于苦县一战,若我不说,你更不知道了。
                  实际上,这场战斗,曹操带了哪些大将去,我清楚,你不清楚。因为你就只有看一段记载,就敢开脑洞的本事。
                  然后你就开始洗,说苦县是陈国边境,服气!谁告诉你,边境就不是陈国了?
                  我打的比方还在那里,【陈王一家灭门,曹操赶到后,袁术带了一大帮人在陈王家里。——这种情况,你跟我说袁术不是真凶?】你视而不见。
                  什么孙家的人(谢承)写的书可信,这是你说的话,我说谢承也明白写了“袁术使”这三个字,说明袁术是主谋,你倒好,反手一个屎盆子扣谢承头上。你自己倒是说说,谢承为什么要诬陷袁术呢?这里的逻辑,你到现在都没说清楚!
                  你然后东拉西扯,转进到什么刘备斩夏侯渊,可见你对史书的笔法属于一窍不通的水平,才会说出这么低劣的段子,还洋洋自得。
                  这种梗在三国吧,属于开玩笑的梗吧?一点都不新鲜了好吗?
                  是你自己提出要跟我继续交流【我相信我耐心给你解释的毅力还是有的。】,所以我让你到我Q群来,结果自比诸葛亮的你,是个怂货啊!理由找了那么多,什么会给我Q群增加热度。。。
                  行,你这个“带汁诸葛亮”不敢客场作战,我让你主场作战行么?你找Q,找微信群啊,你别还是不敢?!
                  你这个诸葛亮到底行不行啊?


                  IP属地:江西12楼2018-04-12 18:05
                  收起回复
                    谢承书:袁术使部曲将张闿阳私行到陈。
                    @s风林火山s
                    袁术【派遣】部曲将领张闿阳【私自】前往陈国。
                    这是按照你的意思翻译的。
                    派遣=私自?你确定你的语文水平就这么高?你这是抹黑谢承写个句子都写不通顺吧?
                    正确翻译是:
                    袁术【派遣】部曲将领张闿【假装私自】前往陈国。
                    正因为张闿以伪装成私人身份去陈国,骆俊才会接待他的。道理就这么简单,很难懂?
                    到此,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吗?
                    一个文言文小白,不知道天高地厚,不学无术,,大言不惭说没有前辈发现“阳”字应该是名字。
                    被人好好教育了,不但不受教,不以无知为耻,还破口大骂,不留口德,下三路喷薄而出。
                    这就是你。一个自比诸葛亮的小说家!


                    IP属地:江西13楼2018-04-12 18:17
                    收起回复
                      @s风林火山s
                      这是你说的。
                      【你自称把历史事件所有记载都堆一起分析了,那你赶紧拿出袁术侵陈的具体干货来啊。侵陈谁带队先进去的,袁术跟没跟进去,进去去哪了,侵到什么程度,曹操东征时他当时在哪。你不说不是概述么,那赶紧拿详细资料】
                      所以我来堆史料了。我相信你的眼睛应该没问题,就是你的文化水平限制了你的理解能力。
                      1《后汉书·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后袁术求粮于陈而(骆)俊拒绝之,术忿恚,(197年)遣客诈杀俊及宠,陈由是破败。
                      2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曰:(骆)俊字孝远,乌伤人。察孝廉,补尚书侍郎,擢拜陈国相。人有产子,厚致米肉,达府主意,生男女者,以骆为名。袁术使部曲将张闿阳私行到陈,之俊所,俊往从饮酒,因诈杀俊,一郡吏人哀号如丧父母。
                      3《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袁术杀陈王(刘)宠。
                      4《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袁)术又率兵击陈国,诱杀其王(刘)宠及相骆俊,曹操乃自征之。术闻大骇,即走度淮,留张勋、桥蕤于蕲阳,以拒操。操击破斩蕤,而勋退走。
                      5《三国志·卷五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骆统)父(骆)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
                      6裴注引谢承《后汉书》曰:(骆)俊字孝远,有文武才干,少为郡吏,察孝廉,补尚书郎,擢拜陈相。值袁术僭号,兄弟忿争,天下鼎沸,群贼并起,陈与比界,奸慝四布,俊厉威武,保疆境,贼不敢犯。养济百姓,灾害不生,岁获丰稔。后术军众饥困,就俊求粮。俊疾恶术,初不应答。术怒,密使人杀俊。
                      7《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建安二年)(197年)秋九月,(袁)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豊、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
                      8《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乐进)从击吕布于濮阳(194.4-9),张超于雍丘(195.8-12),桥蕤于(陈国)苦(197.9),皆先登有功,封广昌亭侯。
                      9《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197.9)(于禁)从围桥蕤于苦,斩蕤等四将。
                      看得懂吗?懂人性的小说家。


                      IP属地:江西14楼2018-04-12 19:12
                      收起回复
                        @s风林火山s
                        给你脸,不要脸!
                        你不懂,我教你。
                        你不听,我让你查字典去。
                        你先人身攻击,我让你,不跟你计较,
                        你TMD还来劲了,非要我爆粗口,你才满意?


                        IP属地:江西16楼2018-04-12 19: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