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吧 关注:697,453贴子:42,612,094
  • 1回复贴,共1

中国战后工业化模式(美国华尔街日报1944年2月24日报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44年2月24日
中国战后的工业化模式很可能介乎美国自由企业与苏联政府控制之间。
中国人相信,许多涉及铁路、高速公路、矿业、钢铁和制造业的计划都需要大量资本和有力的监督。中国巨大的经济问题和近百年来的历史将决定中国用多强的控制力来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战前中国人均年收入可能不到130美元,而1940年美国人均年收入为579美元。战前中国人均资本投资只有2.50美元,而美国达到430美元左右。
为了弥补战后工业化的庞大资金缺口(战后五年可能需要至少100亿美元),中国将严重依赖外资,即便担心外国势力通过资本输入对中国施加影响。
中央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
中国政府行政部门下属的中央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已经开始运转。经济学家希望这个机构接掌对工业化项目的最高控制权。这个机构将下设两个部门,分别控制外资和国内资本的利用。
按照目前的规划,控制外资的部门将负责以下工作。
1. 制定私营部门和政府工业项目的外资使用政策。例如,一家美国公司在中国任何地方设立自行车工厂或软饮料工厂的申请都要通过该部门审查。将安排美国进出口银行(United States Export-Import Bank)支持中国政府垄断行业的矿业公司。
2. 商定外国信用贷款、出口信用贷款和“实物偿还贷款”。最后一种贷款形式估计与战时的“租借”有些相似。
3. 允许中国国债在国外市场上市,并且有可能允许中国私人股票和债券在国外上市。这将迎合纽约证券交易所增加外资上市企业的计划。
4. 采购外国机械和原材料,分配至国内工业项目。
计划成立一家公私合营机构
这个控制外资的部门将是一家政府机构。同时还需成立一家私营公司或公私合营机构。建议命名为中国金融发展公司(China Finance Development Corp.)以显示其职能。该机构的资金来源为:中国国有银行提供50%,中国商业银行提供30%,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提供20%。
关于这一拟建公司的业务情况,目前的讨论是在以下两种方案中进行选择。
1. 从国内外募集资金,将资金汇聚起来,然后投资工业项目。这样做既能为外商带来投资组合的安全性,又能使中国人保留对工业的控制。
2. 充当私人工业企业与外商投资来源之间的联络者。该公司将对新企业进行调查,了解所需资金的规模,确定中方投资的预期规模,并就余下的投资金额与海外投资银行进行联系。
通过上述两个组织,海外资本将流入中国的工业化项目,并能够与国家政策相协调。但为达到既定目标,中国还计划对国内民众进行严格控制。
中国依靠世界的善意
除苏联、或许还有日本外,全球各国实现工业化都没有减少消费。这两个国家此前不得不为迅速建立起工业经济而减少消费。战争结束后,中国也将面临这种状况。不过,中国不能照搬苏联的体系,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还不能像苏联那样,不依靠全球贸易和世界的善意。苏联有充足的黄金供应,使其能够获得发展工业项目所需的外汇。
中国工业化计划包括恢复国家消费和控制国家经济的其他领域,以便从本国民众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投资。因此,中央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还将成立控制中国公民投资的部门。
中国可能将采取的措施包括:制定某些类型的强制性储蓄,上调税率,发行债券为公共矿山和国防工业筹集资金,建立资本市场,为特定类型的贷款担保,在某些情况下提供免税政策以及补贴,鼓励来自海外华侨的投资。
为了筹集国家所需的外汇,中国计划降低棉花、大米、小麦、糖、烟草、纸张等农产品进口在所有进口产品中的比例(1932年占比为45%),并利用外汇购买工业机械。中国打算鼓励农产品生产,实现自给自足。
中国政府还计划刺激出口,寄望于通过出口产品获得其所需的大量贷款,而不是通过关税收入等途径。
由于当前中国经济疲弱,经济需要迅速扩张,同时中国之前与外国投资打交道的经历几乎让中国在上个世纪末沦为殖民地,因此,中国认为控制国家经济是快速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4-07-08 17:07回复
    这是1944年的中国模式,就是国民党模式,像不像某模式呵呵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4-07-08 17: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