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子婴吧 关注:3,775贴子:290,836
  • 8回复贴,共1

『车专』说说女王与子桓之间的爱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说明本帖为转,不表明LZ的观点……但是LZ确实真爱郭女王。
甄姬的粉如果看见里面有你不喜欢的别冲动……
http://tieba.baidu.com/p/2506233735 ←原帖地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7-17 20:36回复
    有人YY说,曹丕对郭女王其实没有多少感情,那我就忍不住要说几句了。有人说,曹丕和郭女王是互相利用,我只能说,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利用,是爱与被爱。不管有些人承不承认,郭女王是唯一一个曹丕在世时册立的皇后。没错吧?
    真爱,真爱,首先必须是互相的。如果只有一方在爱,再多的爱,也只是一厢情愿的,而非真爱。所以,要想证明子桓和女王是真爱,就是要证明两个方面,一,郭女王真心爱曹子桓;二,曹子桓真心爱郭女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7-17 20:38
    回复
      首先来证明一
      郭女王很聪慧,这个大家都知道。“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这句话很彪悍,有人说,这只能看出女王有谋略,有智数;甚至有人拿这句话来反推曹丕把女王当作谋臣一般。
      我想请问一下那些人,知不知道什么叫内助之贤?郭氏那时候只是妾室,却做到了内助之贤,这本来不关她的事,内助之贤是曹二公子当时的正妻,甄氏该做的事情。
      退一步讲,按照正常的逻辑,曹二公子成了魏世子,世子正妻会是甄氏;魏世子成了魏王,魏王后还会是甄氏;魏王成为皇帝陛下,皇后还应该是甄氏。郭女王可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她不可能正确预知曹二公子会扶摇直上,最终成为大魏的开国皇帝,她更不可能笃定曹丕成功后会赐死甄氏,执意以她为正妻。她更更不可能笃定曹二公子之后不会遇到更心心相映的女子,
      曹二公子在那个时候也不可能对她轻许什么“为她废除正妻”的诺言,开玩笑,老头子还活着呢!
      至少,在那个时候,郭女王那时候以一个妾室的身份,做着“贤内助”该做的事。想着的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曹丕的未来。
      话说,做魏王公子的妾和做魏世子的妾是有多大的区别?好吧,还是有些区别的。但更多的区别是体现在二公子本人和他的正妻甄氏身上是不是?做魏王公子的妻和做魏世子的妻,那区别可是很大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7-17 20:38
      回复
        “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这个得益人是曹子桓,甚至是甄氏,而不是郭女王。
        因为爱他,才会事事为他打算。哪怕知道站在他身边的可能不是她,她也心甘情愿为他的前程出谋划策。
        如果说这只是个佐证的话,那么在女王成为皇后之后的一件事无疑更证明了女王是真爱子桓的。
        五年,帝东征,后留许昌永始台。时霖雨百余日,城楼多坏,有司奏请移止。后曰:“昔楚昭王出游,贞姜留渐台,江水至,使者迎而无符,不去,卒没。今帝在远,吾幸未有是患,而便移止,奈何?”
        这个不用翻译了吧。好吧,我知道,有人又要说了,那是郭女王在做戏,在争宠。
        话说那么一大把年纪了,话说她都已经是中宫了,争哪门子宠啊?子桓东征去了,如果是做戏,她又做给谁看啊?
        100多天的雨——这场雨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下得时间最长的一场雨,不是开玩笑的。完全可以说一句,大魏皇后是在用生命在爱她的陛下啊!也可以这么说,一个妻子,在丈夫外出打仗的时候,为他坚守着家园,等着他回来。
        相似的事情,要不要来个对比?
        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丈夫和一双儿女出去打仗了,甄氏一个人过得很嗨皮嘛!好吧,我知道,喜欢甄氏的人说,这个是“大贤”的表现,但是,这样的“大贤”一点都不可爱好不好?你是因为生病才留在家里休息的,丈夫孩子去战场上转了一圈,你呆在家里一点都不担心,病好了,还颜色丰盈……你心是有多宽啊?
        不知道在哪儿看到一个帖子,说甄氏像后世的长孙,李二凤可能会喜欢甄氏那样的“大贤”。我好想说一句:不会!
        因为长孙是个“可爱的贤后”,是真正有大德的人。而在私事上,长孙也做得很好。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从幸九成宫,方属疾,会柴绍等急变闻,帝甲而起,后舆疾以从,宫司谏止,后曰:“上震惊,吾可自安?”看看,同样是被称为“贤惠”,在发生紧急事情的时候,带着病也要同丈夫一起,再瞧瞧甄氏这事做的?
        言归正传,郭氏与甄氏的对比说明郭氏是真爱子桓,至少比甄氏更爱子桓;甄氏与长孙的跨空间对比,说明了甄氏可能对子桓没那么上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7-17 20:39
        回复
          下面来证明第二个问题,曹子桓对郭女王是不是真爱。
          我觉得,这个甚至明显到用不着去证明了吧?
          好吧,还是证明一下吧。
          郭女王比甄氏小两岁,比曹丕大三岁,而甄氏又是著名的大美人。甄氏嫁给曹丕后,过的几乎是养尊处优的生活,而女王年少时期颠沛流离。所以基本不会存在“郭女王看着比甄氏年轻貌美很多”的情况出现。所以,那些说曹丕“喜新厌旧,贪慕美色”的人,可以歇歇了、二十八岁的女人和三十岁的女人是有多大的区别啊?
          喜欢一个人的外貌,再怎么喜欢,都是有限的。因为外貌是有保质期的。那句很著名的话“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弛”,大家在影视剧中听到的没有一百遍也有九十九遍了吧?很明显,曹丕喜欢的或者说爱的不是郭女王的外貌。
          曹丕对郭女王的好,从当魏太子时期便有迹可循。
          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徙黄门侍郎,出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太祖时在谯,太子留邺,数手书为之请罪。勋不敢擅纵,
          不得不提一个可怜的人了:鲍勋。
          这件事的来源就是女王有一坑姐和坑姐夫的弟弟。(话说,女王的亲兄弟不是都早死了吗?难道是堂兄弟?).这位郭弟弟呢,犯了事。这时候,曹操打仗去了。本来嘛,郭夫人的弟弟,上上下下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可偏偏那时任西部都尉的鲍勋太过正直了。
          本来鲍勋在东宫的时候,子桓就已经很不爽这货了。可郭弟弟犯事了,鲍勋是管事儿的人呀。于是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这里的请罪,可不是请求惩罚,而是“请求免罪”。这里就有好几点值得说明的,
          1,太子,话说你小舅子犯的是死罪来着,你好歹客气点
          2.太子啊,委屈你了。你不是以前就很讨厌鲍勋吗?为了小舅子,还多次写书信去请求免罪。
          3,太子啊,如果是什么李美人啊,柴婕妤啊,她们的弟弟犯事了,你会不会也数手书为之(向讨厌的人)请罪啊?
          无论怎么说,这个鲍勋确实够直,人家愣是没买账,直接把郭弟弟的事上报朝廷了。这郭弟弟是什么结果,我没查到,想来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当然,这事过后鲍勋也被子桓“小小报复”了一下.(好吧,其实不算小就是暗中让中尉奏请,罢免了他的官)
          这仇算是彻底结下了。后来的很多年后,曹丕成了皇帝陛下鲍勋又升上来了,整天在曹丕面前晃悠,。又发生了一些事情了,曹丕想起前仇来,顺便把鲍勋给结果了
          在曹丕结果鲍勋之前,有人为鲍勋求情说:“勋父信有功于太祖”。没用,鲍勋还是被杀了。
          于是有人牢骚了:“有功于太祖,何如得罪于郭夫人?”啧啧,瞧这话说的。这牢骚针对的不是郭氏,而是大魏的皇帝陛下.“人家对你爹有功劳,还比不上得罪过你老婆吗?”
          鲍勋的结局告诉我们,在某人心里,还真比不上。
          这里先不讨论鲍勋冤不冤,因为和主题无关。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7-17 20:40
          回复
            第二件事。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
            曹丕成了魏王之后,女王是魏王夫人。当时,魏国没有王后。按照礼仪,王后之下设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也就是说那段时间,要么,甄氏和女王平起平坐,同为夫人,要么,甄氏连夫人都不是。
            卞夫人在成为曹操的王后之前也当过一段时间“夫人”,也就是说,完全有理由假设“夫人“这个称号是向王后过渡的一个封号。也就是说,可以暗自揣测一下如果曹丕没有“代汉”,这魏王后也不一定是甄氏。当然,这只是猜测。
            因为曹丕“代汉”了,经过一系列让位,推辞的戏之后,终于他成了大魏皇帝。魏王夫人郭氏成了郭贵嫔。
            贵嫔这个称呼是新创的,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特意新创个妃嫔称呼给某个人呢?答:可能是皇帝遇到真爱,又暂时无法给真爱皇后之位的情况下。
            比如,后世唐高宗的宸妃,唐玄宗的惠妃;都太油菜花了有木有?一方面,确实暂时没法子立她为后,一方面,不能委屈了真爱啊!哪怕是一会儿也不行。
            我们来研究下贵嫔的称呼具不具有特殊性。
            第一,
            这个称呼是曹丕新创的,之前并无这个封号。
            第二,
            贵嫔,仅次于皇后。
            第三,
            魏文帝一朝的贵嫔只有郭氏一人,即使女王之后成了皇后,那些什么刘贵人啊,潘淑媛啊,也没见她们升上来填补空缺,成为“贵嫔”。
            由这三点来说,“贵嫔”这个称呼是具有特殊性的。
            那些说子桓只是在“报恩”的,我真想说一句,报个恩真心没必要那么麻烦。“夫人”位份足矣,真心没那个必要千方百计搞出个“贵嫔”,更没必要封后。
            说句题外话,我相信“甄后之死,由后之宠也”,我我坚决不信,女王进谗,害死甄氏这个说法。
            不是因为我过于相信郭女王的人品,而是我相信郭女王的智商。
            女王是陪着子桓去的许昌,而甄氏留在了邺城。谁疏谁近,一目了然。(其实从一些资料中可以发现,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一大家子跟进跟出的去打仗,甄氏也留在了邺城。还一个人过的很嗨皮。)她被封为贵嫔,仅次于皇后。甄氏有没有被正式册封为夫人都还有待商榷,在这种情况下,请问甄氏哪里还值得她去谗言的?她一个“常亚乘舆”的人,去嫉妒一个连洛阳城门都没能踏进一步的人干什么?
            再说,以女王的智商,就算想要甄氏死。也没必要亲自去谗言吧,开玩笑,一个不小心子桓对甄氏还有那么点情义怎么办?随便利用了李贵人,柴贵人什么的不就行了?
            再再说,甄氏死后,女王对曹睿的好是出了名,肯定是心中无愧才会如此。如果你们非要说是装的,
            我只能说,要不要给郭后颁个“最佳影后奖”?装慈母装了十几年还不被发现?再说曹睿本就是个爹不疼的,她疼他装给谁看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7-17 20:41
            回复
              关于甄氏之死,这里也不多说了。再说下去,跑题不说,可能还能再写了千把字也说不清楚。无论怎么说,甄氏之死,女王貌似是唯一得益人。
              馋死甄氏这个黑锅,背着也就背着了。无论后世编剧怎么编,在那个时候,郭皇后是魏文帝在世时唯一的皇后,荣宠非常,毋庸置疑。这个馋死甄氏的黑锅,背着也值得了。
              言归正传,“贵嫔”足以体现真爱,这封后,更是曹子桓对郭女王真爱的体现。
              曹丕比其他皇帝苦逼的地方在于人家要立真爱为后什么的,至少有儿子,可以拿“母凭子贵”来充当个借口。他要立真爱,还得被大臣吐槽句“因爱登后”。
              那时候,甄氏死了。没有立后的更好人选吗?有,栈潜谏言里有过暗示:“是以圣哲慎立元妃,必取先代世族之家,择其令淑以统六宫,虔奉宗庙,阴教聿修。”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子桓册立世族之家的女子方是明智之举。但是,他却立了无子,无后台,不年轻的郭女王。
              栈潜又说了:“令后宫嬖宠,常亚乘舆…..”又举了娥皇女英作为正面例子,妲己妹喜作为反面例子,正反两面进谏说你不能立这个“你爱的女人”为皇后啊!
              这是个侧面例子,至少当时,在旁人的眼中,曹丕是及其看重郭女王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7-17 20:42
              回复
                第三件事,曹洪事件
                先上原文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 "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士……
                我好想说一句,这也行啊?
                这确实是很搞笑的一件事:太后没本事让陛下免死曹洪,却有本事敕帝废后……好吧,太后不能干政,但后宫的事确实该她管啊。太后不想让曹洪死,但是“群臣并救莫能得”,太后又不能干政。于是太后就去威胁了下她的直系下属皇后。然后……曹洪得救了。
                不得不说,知子莫若母啊!卞太后您太了解您儿子了,知道他能听得进谁的话。但是,我真的很想问一句,为什么太后不能干预朝政,无法救曹洪,皇后却能做到?为什么“群臣并救莫能救”的事,皇后哭几次能成功了。也难怪后人说“其之足以制魏文可知”……
                有一件事,我是真想不通,太后拿这事威胁女王很没有道理啊!曹丕杀不杀曹洪和她有什么关系吗?照理说,女王没道理因为这个就被威胁啊?不管怎么说,这么一来,本来已经一只脚踏入鬼门关的曹洪没死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7-17 20:44
                回复
                  先留名


                  IP属地:江西10楼2014-07-18 0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