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千里
千里运河蜿蜒,当我在此在河岸像南北眺望时才感受到河水的浩荡和河流的阒寂,也许是受了古诗句“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的影响,在脑海里扎了根,总是朦朦胧胧的认为运河是宏阔的,是水从天来。现在亲身于此看到的运河却与自己心中印象大相径庭,不过我回头看了看河边的垂柳白杨,看了看蓊蓊郁郁的梨树,苹果树,桃树,还有金色的油菜花,各种原因已经明白一二。从横尸遍野到果树芬芳,这其中竟用了千年时光。
当然也不是去故意夸张运河的孱弱。运河由无到有,由短及长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写到这里不得不提运河的前世——邗沟,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当时兴建邗沟的吴王夫差,他和一千年后的隋炀帝有着相同的命运,也因运河而联系起来。运河的发展可谓是遵循了大自然最和谐的规律。即由短及长,由局部到整体。直到公元1293年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北平和杭州长达1782千米的京杭运河。那时候的运河,不可谓不热闹非凡,众多支系,沟通链接各大水系,倘若说黄河长江是中华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起源,那么运河则是充当着一个传承与连接的角色,她让各大水系远离了闭塞,各个水系的血液在其中流淌,正如华夏民族一样,包容而绵长。
运河的兴衰也见证着朝代的更替。甚至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在国力强盛的时代里,运河通达顺畅,漕运兴旺:在国力衰弱的的年代里,运河往往会闭塞不通,甚至断流。运河在生产力和运输力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充当了沟通南北经济,维系王朝统治的纽带。
曾经翻阅过乾隆的一首诗,诗略直白,倒是把运河在其心中的地位作用阐述的很清楚。曰: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我想如不是运河转漕,他那乾隆如何策马春风。
在历史飘向远方后,我在思索运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运河现在的生存状态呢?
于是一天 趁着凉快的功夫,我骑车登上了苏北堤去看望那寂寞千年的京杭运河。
没想到几个月没有到访,已经铺上了柏油公路,还好两岸的树木依然蓊蓊郁郁,虽然有蝉儿聒噪,但这并不妨碍你的好心情。挺拔的杨树像是在天空打开一把绿伞,把阴凉撒到路上,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钻入,零零散散的,像夕阳的斜晖。向一侧望去,去年还是树苗的桃树梨树还有苹果树在运河的乳汁的滋养下已有人高,排列整齐,微风拂过沙沙声在耳边盘旋,若有比喻,像是宁静的乐曲把。倒是和这路,这河流,这旷野有着默契。树寂寞着,河流寂寞着,连最喜欢让人走过的路也寂寞着。
继续往前走,运河伸展着,并不蜿蜒,反而给人一种归属感:沿着运河我们能北上,能南下。并不会迷失方向。说这里是寂寞的,一点也不为过,一路上只见得三四个渔家,一间草屋 ,一圈篱笆,一群鸡鸭,一只黄狗......或许也只有一个主人。时至上午,渔家开始生火做饭,我停下车子,下到坡底,拜访了一户。是一个老人,精神矍铄,面色红润,一口井,一盆清水,里面躺着一条鲤鱼。我笑着问,这是从河里打来的,老人家卷了一支烟,抽着,说,河鲤鱼,一辈子了,没出去过,逢年过节的抓个吃,好吃着哩。我看着老人参次不齐的牙齿,还有随着笑而跳动的眉毛,想到:可能老人并不知道什么叫做馈赠,或许用馈赠这个词语在恰当不过,在千百年的岁月里,总有一位或者很多为这样的人去陪伴河流,聊以慰藉她的寂寞,而运河也用最无声的方式去回报着他们,去哺育着他们。
走着走着,一座桥呈现在眼前,看样子已经有很多年头了,桥身两侧绘以蟠龙,青砖石基,靠近水面处青苔泼洒,桥的一侧落以朱砂,曰某年某日何人建造,曰功德无量,看着这桥早已坍圮的不成样子,又望着波澜不惊的运河,我心中无限感慨。我能听 到,在古时的一个清晨,船的摇橹声,客旅行人的马蹄声,运河宏厚的波澜声。我更能想象到,这个清晨,有人在运河旁的酒家吃饭,有人行色匆匆,也有母子离别,儿子即将奔向远方,母亲依依送别。从早晨喧闹到夕阳西下 ,从晚上又喧闹到早晨。
可是不知何时这些喧闹戛然而止。
恰巧,远处一行货船驶来,不是陌生的摇橹,而是熟悉的机器轰鸣。船驶过,河里泛开土黄色的浑水,河流已经不是以前的河流,她瘦弱,她纤薄,她寂寞。
正是如此,正是现今如此寂寞的运河!曾经的运河风姿绰约,穿行所到皆名府都会,运河穿行过扬州带来了喧嚣与热闹,唐朝时曾有“扬一益二”的说法,连沃野千里地成都平原都要在运河不雨下的扬州面前落下风,我想不出扬州带给运河什么,只是一直固执的认为扬州离开了运河不能称之为扬州。有一句诗文极有意境,是“烟花三月下扬州”想必那时的每个夜空都洋溢着笑声,点缀着烟火。如今的扬州,运河还承担折一部分的航运,到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艨艟巨舰。随着运河的干涸,那些艨艟也逐渐消失在记忆当中了。
提到运河就不得不提一提居在中上游的济宁,济宁古称洪州,毗邻徐州。可以这样说济宁的兴衰变化折射了运河千年以来变迁,古时候的济宁可谓大都市,数不清的泊船,数不清的货物,数不清的码头,依水而建,至今还存有遗迹。最近随着运河的清理扩展,济宁这段航线又重新活跃起来,但与唐宋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我想也好,运河和这座大起大落像是运河波涛起起伏伏的城市相依偎也不失韵味,甚至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遐想。
运河的魅力固然让人动情,但运河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其中“白英点泉”的故事让我最为神往。故事大概为明代一位叫做白英的水利家,看到黄河常年决口甚是着急,白英用了十多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考察了汶上、济宁、兖州、宁阳、东平等十多个州县,摸准了这一带的地形水势,探索出一套治水的方法。明成祖派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河成却无水。在白英的帮助下,用“借水行舟”的方法引汶水入会通河,并在“水脊”南旺建分水闸,使河水南北分流,保障了运河长年畅通。据传,有一年皇船因运河缺水被困,命百姓引水接济运河,人们想尽办法也找不到水。在关键时刻,白英挺身而出,他带领官员和士兵找泉。走了一段路后,他指地为泉,跺脚出水。使运河很快涨满了水,皇船顺利通过,解除了当地百姓的灾难。白英死后,永乐皇帝封他为“功漕神”,并在南旺建了分水龙王庙。这段佳话像我们投射了一个道理:在自然力面前人类是何其渺小,但敢于面对自然力的人类又是何其伟大!恰恰运河在这里面尤其到了贯通疏浚的作用,让百姓免于水灾。百姓有情,运河亦有情。王充闾曾经说过:神户传说汇聚了一个民族关于古代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及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探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而运河便是我们这个民族千年来最好的见证与文化载体。
如今的人们已经懂得这古老的运河还会发挥其更多的余热,越发重视起她,可是那千里赖通波的运河早已流入历史深处,不复存在。
援引一首诗作结: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千里运河蜿蜒,当我在此在河岸像南北眺望时才感受到河水的浩荡和河流的阒寂,也许是受了古诗句“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的影响,在脑海里扎了根,总是朦朦胧胧的认为运河是宏阔的,是水从天来。现在亲身于此看到的运河却与自己心中印象大相径庭,不过我回头看了看河边的垂柳白杨,看了看蓊蓊郁郁的梨树,苹果树,桃树,还有金色的油菜花,各种原因已经明白一二。从横尸遍野到果树芬芳,这其中竟用了千年时光。
当然也不是去故意夸张运河的孱弱。运河由无到有,由短及长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写到这里不得不提运河的前世——邗沟,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当时兴建邗沟的吴王夫差,他和一千年后的隋炀帝有着相同的命运,也因运河而联系起来。运河的发展可谓是遵循了大自然最和谐的规律。即由短及长,由局部到整体。直到公元1293年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北平和杭州长达1782千米的京杭运河。那时候的运河,不可谓不热闹非凡,众多支系,沟通链接各大水系,倘若说黄河长江是中华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起源,那么运河则是充当着一个传承与连接的角色,她让各大水系远离了闭塞,各个水系的血液在其中流淌,正如华夏民族一样,包容而绵长。
运河的兴衰也见证着朝代的更替。甚至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在国力强盛的时代里,运河通达顺畅,漕运兴旺:在国力衰弱的的年代里,运河往往会闭塞不通,甚至断流。运河在生产力和运输力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充当了沟通南北经济,维系王朝统治的纽带。
曾经翻阅过乾隆的一首诗,诗略直白,倒是把运河在其心中的地位作用阐述的很清楚。曰: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我想如不是运河转漕,他那乾隆如何策马春风。
在历史飘向远方后,我在思索运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运河现在的生存状态呢?
于是一天 趁着凉快的功夫,我骑车登上了苏北堤去看望那寂寞千年的京杭运河。
没想到几个月没有到访,已经铺上了柏油公路,还好两岸的树木依然蓊蓊郁郁,虽然有蝉儿聒噪,但这并不妨碍你的好心情。挺拔的杨树像是在天空打开一把绿伞,把阴凉撒到路上,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钻入,零零散散的,像夕阳的斜晖。向一侧望去,去年还是树苗的桃树梨树还有苹果树在运河的乳汁的滋养下已有人高,排列整齐,微风拂过沙沙声在耳边盘旋,若有比喻,像是宁静的乐曲把。倒是和这路,这河流,这旷野有着默契。树寂寞着,河流寂寞着,连最喜欢让人走过的路也寂寞着。
继续往前走,运河伸展着,并不蜿蜒,反而给人一种归属感:沿着运河我们能北上,能南下。并不会迷失方向。说这里是寂寞的,一点也不为过,一路上只见得三四个渔家,一间草屋 ,一圈篱笆,一群鸡鸭,一只黄狗......或许也只有一个主人。时至上午,渔家开始生火做饭,我停下车子,下到坡底,拜访了一户。是一个老人,精神矍铄,面色红润,一口井,一盆清水,里面躺着一条鲤鱼。我笑着问,这是从河里打来的,老人家卷了一支烟,抽着,说,河鲤鱼,一辈子了,没出去过,逢年过节的抓个吃,好吃着哩。我看着老人参次不齐的牙齿,还有随着笑而跳动的眉毛,想到:可能老人并不知道什么叫做馈赠,或许用馈赠这个词语在恰当不过,在千百年的岁月里,总有一位或者很多为这样的人去陪伴河流,聊以慰藉她的寂寞,而运河也用最无声的方式去回报着他们,去哺育着他们。
走着走着,一座桥呈现在眼前,看样子已经有很多年头了,桥身两侧绘以蟠龙,青砖石基,靠近水面处青苔泼洒,桥的一侧落以朱砂,曰某年某日何人建造,曰功德无量,看着这桥早已坍圮的不成样子,又望着波澜不惊的运河,我心中无限感慨。我能听 到,在古时的一个清晨,船的摇橹声,客旅行人的马蹄声,运河宏厚的波澜声。我更能想象到,这个清晨,有人在运河旁的酒家吃饭,有人行色匆匆,也有母子离别,儿子即将奔向远方,母亲依依送别。从早晨喧闹到夕阳西下 ,从晚上又喧闹到早晨。
可是不知何时这些喧闹戛然而止。
恰巧,远处一行货船驶来,不是陌生的摇橹,而是熟悉的机器轰鸣。船驶过,河里泛开土黄色的浑水,河流已经不是以前的河流,她瘦弱,她纤薄,她寂寞。
正是如此,正是现今如此寂寞的运河!曾经的运河风姿绰约,穿行所到皆名府都会,运河穿行过扬州带来了喧嚣与热闹,唐朝时曾有“扬一益二”的说法,连沃野千里地成都平原都要在运河不雨下的扬州面前落下风,我想不出扬州带给运河什么,只是一直固执的认为扬州离开了运河不能称之为扬州。有一句诗文极有意境,是“烟花三月下扬州”想必那时的每个夜空都洋溢着笑声,点缀着烟火。如今的扬州,运河还承担折一部分的航运,到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艨艟巨舰。随着运河的干涸,那些艨艟也逐渐消失在记忆当中了。
提到运河就不得不提一提居在中上游的济宁,济宁古称洪州,毗邻徐州。可以这样说济宁的兴衰变化折射了运河千年以来变迁,古时候的济宁可谓大都市,数不清的泊船,数不清的货物,数不清的码头,依水而建,至今还存有遗迹。最近随着运河的清理扩展,济宁这段航线又重新活跃起来,但与唐宋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我想也好,运河和这座大起大落像是运河波涛起起伏伏的城市相依偎也不失韵味,甚至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遐想。
运河的魅力固然让人动情,但运河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其中“白英点泉”的故事让我最为神往。故事大概为明代一位叫做白英的水利家,看到黄河常年决口甚是着急,白英用了十多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考察了汶上、济宁、兖州、宁阳、东平等十多个州县,摸准了这一带的地形水势,探索出一套治水的方法。明成祖派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河成却无水。在白英的帮助下,用“借水行舟”的方法引汶水入会通河,并在“水脊”南旺建分水闸,使河水南北分流,保障了运河长年畅通。据传,有一年皇船因运河缺水被困,命百姓引水接济运河,人们想尽办法也找不到水。在关键时刻,白英挺身而出,他带领官员和士兵找泉。走了一段路后,他指地为泉,跺脚出水。使运河很快涨满了水,皇船顺利通过,解除了当地百姓的灾难。白英死后,永乐皇帝封他为“功漕神”,并在南旺建了分水龙王庙。这段佳话像我们投射了一个道理:在自然力面前人类是何其渺小,但敢于面对自然力的人类又是何其伟大!恰恰运河在这里面尤其到了贯通疏浚的作用,让百姓免于水灾。百姓有情,运河亦有情。王充闾曾经说过:神户传说汇聚了一个民族关于古代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及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探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而运河便是我们这个民族千年来最好的见证与文化载体。
如今的人们已经懂得这古老的运河还会发挥其更多的余热,越发重视起她,可是那千里赖通波的运河早已流入历史深处,不复存在。
援引一首诗作结: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