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油腻是爱美人士深恶痛绝的事情,也想过很多方法应对,却往往得不到很理想的去油效果。因为没弄明白面部出油的具体原因,采用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不但不能达到去油的目的,反而因方法不当对皮肤造成深层伤害。通过多年的实践,现把出油的几个主要原因总结于下,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第一种,油性皮肤的常规出油。显著特点是角质层整体偏厚,毛孔较大,尤其在头面部、背部、胸部这些三型皮脂腺分布丰富的区域,不但面部出油,头发也油腻异常,内衣常因身体出油量过大产生异味,多见于青年男性。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角度上看,源于自身脂肪代谢能力偏弱,食物结构偏于高脂高热,雄性激素偏高促使皮脂腺分泌过量而导致。传统医学认为,油性皮肤的产生是肝气郁结疏泄不畅与脾胃失和浊气上逆,多为湿热体质的体征。
应对措施,调整饮食结构,肥厚甘腻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尽量少吃,以清淡为主。面部清洁要彻底但忌用强酸强碱高乳化度的清洁产品,尽量使用温水。保证充足的睡眠以给皮肤充分的自我调整的机会。雄性激素偏高者可以适当多补充些豆制品进行调整,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过大。严重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安体舒通或者氟硝丁酰胺等抗雄激素药物。
第二种,角质层受损保湿能力下降引发的代偿性出油。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混合肌或者外油内干类型。显著特点是T区偏油U区偏干,油的部位清洗之后不但没有通透感反而紧绷绷的更难受,大多是因为使用的护肤品中含有对皮肤有害的物质造成的,比如鞣酸、祛角质素、按摩产品里的助滑剂、劣质防腐剂、糖皮质激素等等。 这种类型千万不要轻易使用控油去油的产品,控油的结果是越控越油或者对皮脂腺造成永久性伤害。
这种皮肤出油的对策是保湿为主,以水控油、以油补油。清洁产品一定要选择温和的,不求把毛孔内的油脂彻底清洁,但求不要伤害刺激到已经受伤的皮肤,面部清洁时严格区分T区和U区,不出油的区域甚至可以不使用产品,仅以清水冲洗就好。重点是洗脸之后及时用不含酒精的爽肤水进行补水,然后全脸使用清爽型的保湿乳液或霜。有人认为混合型皮肤T区是不需要保湿的,因为出油量大,使用保湿产品会有更油腻的感觉,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当皮肤重新建立起健康的水油平衡后,皮脂腺的异常分泌自然会被抑制。需要注意的是混合型皮肤角质层已经受损,所以选择产品要慎重,避免过量香精等化学成分加重对皮肤的不良刺激。
第三种,菌群感染造成的异常出油。这种出油往往并发密集的痤疮感染,出油量太大造成局部浸润的话还有可能引发脂溢性皮炎。毛囊内的角质细胞角化异常,不能正常脱落,与皮质等杂质黏连在一起完全堵塞住毛孔形成闭合的无氧环境,从而给厌氧菌提供了繁殖空间。而厌氧菌数量的增加造成甘油三酯被去酯化形成游离脂肪酸更方便了厌氧菌的繁殖,形成恶性循环。劣质彩妆也会导致此种类型的出油。
由于此种出油是菌群感染所致,过去采用的方法是广谱杀菌法,比如庆大霉素配合利多卡因进行毛囊内注射,或者口服广谱抗生素,副作用都很大。随着美容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有了更加安全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注氧仪对皮肤进行注氧操作改变毛囊的无氧环境,从而让厌氧菌无法生存。或者通过波长480纳米左右的蓝光进行照射,破坏厌氧菌的细胞结构而对正常的人体细胞不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种 汗液和皮脂不能有效乳化。这种情况很容易和第二种混合肌出油搞混,因为外观和感觉上都差不多,区分在于这一种出油是伤害深入到基底层造成的,所以会伴随代谢减慢和细胞萎缩,表现在外观上的特点就是肤色晦暗而且毛孔粗大。
这种皮肤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伤害造成的,所以恢复起来也是最慢的。需要大量的水分有效补充进基底层细胞内部才能起到作用,所以往往需要借助到渗透力较强的精华液或原液。每次补水量至少30毫升才不至于让水分在逐层渗透的过程中损失殆尽。当然,如此规模的补水强度也会引发不良细胞和休眠细胞的动作,从而激起免疫应答,就是俗称的排异反应。
以上四种是最为常见的面部出油的原因。当然,皮肤是动态的,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第一种类型处理不当就容易发展成第三种,而第二种类型和第四种类型之间又有着密切的渊源。在实践应对中,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额面部油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