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一吧 关注:1贴子:96
  • 28回复贴,共1

浅谈近代史学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0、 章学诚
章学诚是中国传统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清王朝盛极而衰时代史学界的领头羊;理由二,他博闻强记、著作等身,30年心血写成“性命之文”《文史通义》,以臻不朽,立意纠正“世俗风尚”之偏颇,校勘文史诸论之讹误,主张文与史互通互义,复兴先秦跨学科融汇的优良传统,并脚踏实地建立起庞大的学术体系;理由三,他以主客观辩证统一的理念发展了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的精神,充分发挥史学叙事论理、经世致用的功能,认为六经诸子皆为史,可通用通变,他在修正整理旧史、考证史书体裁演变源流、提倡方志专修、强化学术基本功训练方面的贡献均直接影响到近代和现代史学。


IP属地:江苏1楼2014-08-24 14:07回复
    8、他用进化论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史,所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颇有影响。胡适读过该书之后,“深佩夏先生之功力见地”(胡适日记1930年8月14日)。鲁迅评价说:“我们不必看他另外的论文,只要看他所编的两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就知道他看中国人有怎样地清楚”。(《谈所谓“大内档案”》,收于《而已集》)。今人评价为“20世纪新式中国通史的第一部成名作”。


    IP属地:江苏3楼2014-08-24 14:09
    收起回复
      7、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1年,创建北京平民中学(今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还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IP属地:江苏4楼2014-08-24 14:10
      收起回复
        6、顾颉刚
        著名的中国现代史学家、民间文艺学家。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留北大图书馆任助教做编目工作。在工作期间,草拟出《重编中文书目的办法》,提出了拆散丛书编“书名目录”、进而提出“学派书目”和“分类目录”的见解,并建议编“待访书目”,这些建议对改进图书馆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等校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顾颉刚教授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IP属地:江苏5楼2014-08-24 14:11
        回复
          5、胡适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 ”的治学方法。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订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比如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胡适还认为“天人感应”是汉代儒教的根本教义,而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响[ 。1921年,梁启超将作品《墨子》笺注辑为《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在这篇长序赞美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墨子不曾见到战国名将吴起的死——吴起死时,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学已是一种宗教。任公常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
          胡适先生对于先秦诸子学说可谓是知之甚深,并且在佛学方面也颇有造诣。


          IP属地:江苏6楼2014-08-24 14:13
          回复
            4、谭其骧
            1934年与顾颉刚等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问题,自成体系。1955年起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并致力于黄河水系的研究,对黄河史研究作出贡献。
            这货的成就我就不说什么了,一套中国古代历史地图享誉全球,各国元首,总统常用他的书曾予他人足以凸显谭其骧大师的实力


            IP属地:江苏7楼2014-08-24 14:15
            回复
              3、陈寅恪(que)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文学,史学成就:
              《柳如是别传》(全三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寒柳堂集》《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的书法和手稿(5张)《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书信集》《诗集》《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IP属地:江苏8楼2014-08-24 14:18
              收起回复
                2、钱穆
                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穆论史,倡经史致用,义理考据并重,承刘章才学识德,复加史心。史心者,忧怀天下,存继圣贤,兴复斯文之心也。述作世运兴衰,笔削人物贤奸,穆《国史大纲》,起例发凡,取舍详略,评论析赞,原本于此也。《大纲》获誉当世,悉称佳作,时人莫比,礼部定为教材。穆论儒学,尚宋明,犹重朱子,所谓“天不生朱子,仲尼如长夜”也,作《朱子新学案》,大成朱子学。
                此文说钱穆对于经之研究,特别是杨朱的理学成就特别大。
                穆著述等身,数十种凡千四百万余言,多称于世,堪称大家。教授七十载,师友遍学界,桃李满天下,胡适、孟心史、傅斯年、蒙文通、熊十力、汤用彤、陈寅恪、贺麟、张荫麟等当世闻者,皆为师友,弟子辈严耕望,余英时,亦有名。晚盲,犹著述不缀。
                上面师友我就不多说了,傅斯年,胡适,陈寅恪,张萌麟,一个比一个牛逼,他的徒弟严耕望更是不堕其师之风
                古有不征之士,犹有干禄之儒。穆虽蒙知遇,然无意仕进,卒务儒业。溢词美言,或出真心。若国朝郭氏辈,相去远矣!至于儒宗,势易时移,不复郑贾焉。著述宏富,或不尽阅而佚也!壬辰冬仕隐君初撰于广州六艺书院。


                IP属地:江苏9楼2014-08-24 14:21
                回复
                  能不傻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8-24 14:35
                  收起回复
                    楼主好有劲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8-25 13:57
                    收起回复
                      @倾奇者前田庆次


                      IP属地:上海13楼2014-08-27 19:41
                      收起回复
                        吴晗!


                        IP属地:上海14楼2014-09-28 22:21
                        回复
                          →_→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9-28 22:24
                          回复
                            ,,,


                            IP属地:上海16楼2014-10-06 22: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