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吧 关注:82,874贴子:2,048,747

【转自果壳网】31个你必须知道的科幻术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混眼熟啦啦啦啦啦啦


1楼2014-08-28 10:35回复
    1. Alien(外星人/异形):任何不来自地球的人。
    一直以来,“alien”指的都是来自外国的事物,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变成一个指代外星生物的专用词的呢?第一个在这个意义上使用“alien”的大概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家和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他有一阵子放弃了文人生活,去约克郡给一个农场主的儿子当家庭教师。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用故意夸张的笔法调侃了约克郡的生活和他在新邻居中间的格格不入:“我就仿佛一个来自其他行星的生灵,被丢到了这个黑暗的星球上。我是一个alien,是本地人中间的一个朝圣者。”

    【不幸(?)的是,今天Alien这个词的半壁江山已经被电影《异形》里的形象占据了,导致这个词让人自动联想到坏外星人。好外星人怎么办?用ET呗。图片来源:DanLuVisiArt】
    在科幻小说中,“alien”作为形容词而使用的,最早是1929年《科学奇妙故事》刊登的杰克•威廉森的小说《外星智能》(Alien Intelligence)。但是“alien”的这个用法似乎没有立刻流传开来。许多材料认为“alien”首次指代外星生物的例子是菲利普•巴舍夫斯基1934年的作品《史前一夜》,其中把火星人称为“aliens”,这次使用显然是成功了。小说描写的是火星人穿越到史前地球与恐龙作战的故事。


    3楼2014-08-28 10:37
    回复
      2. Andriod(仿生人):拥有似人类外形,有时足以乱真的机器人。
      在“robot”一词问世之前很久,人类就已经在幻想机械构成的生物了。钟表匠制作出了各种自动装置――扑腾翅膀的飞鸟,蹒跚祷告的僧人,还有作势奉茶或是演奏扬琴的人偶。随之自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传奇故事,述说自动机如何完成种种不可思议的(以当时的技术,也是不可能的)成就。有一则传奇的主人公是13世纪的天主教圣徒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据说他制作了一个机械脑袋,能回答人们的提问。

      【荧幕上最精彩的仿生人形象莫过于《银翼杀手》,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能梦见电子羊吗?》图片来源:电影海报】
      埃弗拉姆•钱伯斯在1728年撰写他的《百科全书》的时候,将表示“男人”的希腊语前缀“andr”和表示“外形相同或相似”的后缀“-oid”相组合,创造出“andreoides”来形容麦格努斯的神秘发明。到了19世纪,这个词开始大行其道,发明家给人形自动机申请专利的时候都用它。卢卡斯影业拥有其缩写形式“droid”的商标权。这个缩写的第一次出现或许是在马利•伍尔夫1952年的小说《全世界机器人,起来!》里――但是droid始终没有出现系列玩具。


      4楼2014-08-28 10:37
      收起回复
        3. Ansible(安赛波):一种超距瞬时通信技术。
        厄休拉•勒古恩在1966年的小说《罗卡农的星球》中创造了这个词,用以表示一种能在浩瀚宇宙中即时通讯的装置。这在她后来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沿用,并很快传播到了其他科幻作家的作品之中——最出名的案例也许是《安德的游戏》。那么,勒古恩又是怎么想到这个单词的呢?在2001年Usenet的一个帖子里,戴夫•古德曼宣称勒古恩曾经告诉他“ansible”是从“answerable”(可以应答)演变来的,她后来发现把这个词的字母换一下顺序就变成了“lesbian”(女同性恋者),这一点也使她觉得相当有趣。

        【《安德的游戏》原著里,安德使用安赛波远程实时指挥前线的舰队,这是相距数光年作战的唯一可行方式。不过电影里因为剧情改编需要,把他挪到了距离前线近得多的地方。图片来源:电影剧照】


        5楼2014-08-28 10:38
        回复
          4. Beam(传送):依靠专用装置的短距离物质传送。
          虽然一听到“beam”就使人想起《星际迷航》中柯克船长的台词“Beam me up, Scotty”(传我过去,史考特),但是这个词在1951年《科幻字典》的“物质传输机”条目下,就已经用来指称物质的传送了。范•沃格特的《非A世界》和莫雷•莱因斯特的《最后一艘太空船》都把“beamed”当作动词来形容物质传输机的运作,后一本书中更是充斥着战斗传送、疼痛传送、以及各种各样的传送,但是这两个故事里都没有将“beam”用作动词。一个名词不是来自科幻小说本身,而是来自别人对科幻小说的描述,“beam”就是一个例子。


          6楼2014-08-28 10:38
          收起回复
            5. Blaster(爆能枪):未来的标准能量武器。

            【爆能枪形态多种多样,但是最典型的外貌是流线圆形主导的,可能是为了和棱角传统枪械区分吧。图片来源:WETA】
            是谁先开的爆能枪?一般认为,是神秘的科幻作家尼克辛•戴亚利斯首次将一种科幻枪支称为“blastor”(当中是“o”)。他的那篇作品是《当绿星亏缺时》,一部早期的太空歌剧,发表在1925年的《怪谈》杂志上:
            “我遵照胡约克的命令,将爆能枪举到了面前;因为当我不慎和那只怪兽正面遭遇的时候,它纵起了那具丑陋的身躯向我扑来――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做到的,因为在我看来,它既没有腿脚可走,也没有翅膀可飞。我本能地将那把小小爆能枪上的扳机向前一推,那头狰狞的怪兽随即消失了,只剩下了几块碎片――它被我那把强有力的小型分解器射出的震动打得无影无踪了。”
            这或许也是“disintegrator”(分解器)一词首次在科幻小说中指代一件武器。

            【1925年4月份的《怪谈》。图片来源:io9】


            7楼2014-08-28 10:39
            回复
              6. Credit(信用点):未来的标准货币。
              这种全宇宙最通行的货币首次出现在约翰•W•坎贝尔的《最强机器》里,这篇小说1934年12月开始在《惊奇》杂志连载,主角是在坎贝尔的多部作品中出现的阿恩•门罗。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抱怨说他不得不建造一座“花费500万信用点的空中实验室”,后来他又建议将一艘火箭飞船命名为“小型信用点吞噬者”,因为光是建造船身就用去了令人瞠目的250万信用点。


              8楼2014-08-28 10:39
              回复
                7. Cryostasis(冰冻休眠):将人冰冻保存,等待漫长的太空旅行或者文明重建完成。
                与之相关的“cryogenics”(低温学,在低温下对材料的研究)源于“cryogen”,这个单词在1875年问世,指的是用来创造低温的物质,也就是制冷剂。“现代低温学之父”罗伯特•艾丁格在12岁那年读到了尼尔•琼斯1931年的小说《詹姆森卫星》。小说中,一位教授希望自己死后遗体能够永久保存,于是临终之际,他将自己发射到了寒冷的宇宙之中,后来又被一种先进的外星生物复活。这个冷冻人体、并在未来复活的想法勾起了艾丁格的兴趣。长大之后他听说了让•罗斯丹的低温学研究,然后自己也写了一篇科幻小说《倒数第二张王牌》(The Penultimate Trump),发表在1948年的《惊人故事》杂志上。
                但是要一直到1965年,在布拉特学院学习工业设计的卡尔•维纳才创造了“crynonics”一词来描述用冰冻保存人体的做法。到1975年,爱丽丝•布兰登•谢尔顿发表了《存在的短暂滋味》,她在其中用前缀“cryo-”创造出了“cryostasis”,专指将人类身体置于休眠之中、以度过漫长太空飞行的做法。


                9楼2014-08-28 10:39
                回复
                  8. Cyberspace(赛博空间):网络世界组成的虚拟抽象空间。
                  “赛博空间”属于一经问世就迅速从科幻进入主流话语的名词。这个单词的起源没有什么意外:它是赛博朋克宗师威廉•吉布森创造的,首次出现在他1982年的短篇小说《整垮珂萝米》中。(其实吉布森先是在1981年当众朗读了这篇作品,翌年才在《Omni》杂志上发表。)小说中用“赛博空间七号”命名了一部电脑。但是“赛博空间”这个概念比较完整的定义还要等到他1984年的长篇小说《神经流浪者》:
                  “赛博空间:几十亿合法操作者每天体验的感官幻觉,这些操作者遍布每一个国家,其中甚至不乏初学数学概念的儿童……它是从人类社会的所有电脑中抽象出来的数据,并用图形加以表现。它的复杂不可思议。它是排列在空间之外、人心之中的光线,是数据的串连和聚集。它就像城市的灯光,渐渐黯淡……”

                  【赛博空间的视觉呈现经常是发光线条组成的网格地貌,这可能是《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开的头……图片来源:Tron Legacy宣传画】


                  10楼2014-08-28 10:40
                  回复
                    9. Death Ray(死光):一种致命光束武器。
                    这是一个罕见的术语,它第一次出现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电影里。1914年,沃顿电影公司和百代发行公司推出了《伊莲历险记》,那是一部14集的系列剧,仿照当时广受欢迎的连续剧《宝林历险记》的样式拍摄。《伊莲》的第九集就叫《死光》,其中有一个名叫勒克鲁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设备,能够将红外线聚集成一束致命的光线,瞄准某人的脑部就能将其杀死,只有混合了石棉的白金盾牌才能抵挡它的威力。虽然这可能是第一次提到“死光”这个说法,但死光这种东西却在这之前就出现过了。乔治•格里菲斯在1903年的小说《世界的主人》中就写到了一种可怕的射线武器,只是还没有明确地称之为“死光”而已。

                    【老一辈中国读者可能对这个“死光”更加熟悉。图片来源:马林/人民美术出版社】


                    11楼2014-08-28 10:40
                    回复
                      10. Dystopia(反乌托邦/敌托邦):乌托邦的反面,悲惨黑暗的未来社会。
                      乌托邦“utopia”的来历众人皆知:它是托马斯•摩尔在1516年的政治哲学著作中创造的名词,源于希腊语的“好”(ευ)、“不”(οὐ)和“地方”(τόπος),因此乌托邦的意思既是“好地方”,又是“不存在的地方”。反乌托邦的首次出现同样是在一篇政治哲学作品里,那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68年在英国下院发表的一篇演讲。不过,我们原本也可能用另外一个单词来描述乌托邦的反面:1818年,杰里米•边沁(他的骨骼和头颅还保存在伦敦大学学院)发明了“cactopia”一词(来自希腊语的κακόs,意思是“坏”),这个词,密尔在对下院演讲的时候也用到了。(编辑:Ent)

                      【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敌托邦也许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是小说中国家政权的口号。图片来源:Penguin Books】


                      12楼2014-08-28 10:40
                      回复
                        11. First Contact(首次接触):人类初次遭遇外星智慧生命。
                        莫雷•莱因斯特不仅在1945年的中篇小说《首次接触》中创造了这个词组,他或许也引入了“万能翻译机”的概念。这篇小说里,两个技术先进的文明在遥远的太空相遇,他们不仅交换了技术,也设法处理了彼此的怀疑。在《星际迷航:第一次接触》上映之后,莱因斯特的后人状告派拉蒙电影公司侵犯商标权,但是法官认定莱因斯特并不拥有这个术语,因为他曾经任由它在别的作家的作品中扩散。

                        【《星际迷航:第一次接触》海报。】
                        注意,首次接触和“第一类近距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First kind)并不相同。后者是UFO研究者海内克提出的UFO目击分类体系中的一类,指的是数百米之内视觉清晰可见UFO。如果对人产生了影响那就是第二类接触,如果发现了自主行动的实体(外星生物或者机器人)就是第三类接触。


                        13楼2014-08-28 10:41
                        回复
                          12. Force Field(力场):一种防护场,可以阻断外来物质进入。
                          “力场”一词首次出现在英国科学促进会1920年的报告里:“每一个原子都必然成为一个电磁力场的中心。这些力场是汉弗莱首先开始研究的。”力场在科幻小说中的首次露面是1931年,当时约翰•W•坎贝尔在中篇小说《太空群岛》里描写了一座有力场包围的外星城市。同年,爱德华•埃尔默•史密斯发表了连载作品《IPC的太空猎犬》,其中也有几处提到了力场理论和力场发生装置。

                          【“绝对领域”当然也是力场的一种……呃,我是说,EVA里的那个。图片来源:evangelion.wikia.com】


                          14楼2014-08-28 10:42
                          回复
                            13. Generation Ship(世代飞船):一艘长期航行的大型飞船,船上众多居民并不自我冷冻,而是照常生老病死、延续后代。
                            “世代飞船”的说法可能源于一篇许多人已经淡忘的经典作品,E•C•塔伯的《生于太空》,它最初在《新世界科幻》杂志上以《星际飞船》的名字连载,到了1956年又汇集成书。小说围绕着世代飞船上的第13、14代居民展开,这艘飞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在船上出生的,他们各自学习一项操作飞船的技术,最后再由控制飞船的计算机下令执行。但是当负责处决的警长拒绝执行他自己的死刑令时,事情的发展就有些脱离常规了。


                            15楼2014-08-28 10:42
                            回复
                              14. Hive Mind(群体意识):众多个体生物的心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集合体。
                              詹姆斯•H•施米茨在1950年的小说《夏日的第二夜》中首先将一个外星集群智能称为“群体意识”。小说中,居住在地外行星的人类遭到了外星生物哈尔法的攻击,它们具有“群体意识等级的智力”。最后人类罕见地被一位老太太——瓦娜特尔奶奶拯救了。1973年,这个词组又游离到了科幻之外,用来形容官僚体系,当年3月的《每日电讯报》写道:“种种社会的、审美的态度在经过了官僚的群体意识之后,都变得没有了分别。”今天,我们也用“群体意识”形容各种想法和行动整齐划一的社会组织。

                              【《星际争霸》中的虫族就是一个群体意识物种,事实上任何作品里只要出现了“虫”族,十有八九都是群体意识……虽然游戏过程中看不太出来就是了。图片来源:eu.battle.net】


                              16楼2014-08-28 10: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