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心理吧 关注:63贴子:518
  • 3回复贴,共1

字如其人的依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30 20:05回复
    西汉学者,辞赋家杨雄在他的《法言·问神》卷中提出“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而最早把杨雄的“书,心画也”的理论用于评述书法的是宋人朱长文。他在《续书断》中说:“其(指颜真卿)发于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夺也,杨子云以书为心画,与鲁公信矣。”
    对“书为心画”的理论在中国书法美思想史和书法批评史上,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肯定,而对这一理论以深入多侧面进行阐释并发展的当推清代刘熙载。他在《艺概·书概》中写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然而,由于受传统的整体经验思维模式的束缚和影响,对字如其人的论述只是从意象的角度进行推测和评论,从而揭示创作者的学、才、志、思等体性的外观,却一直没能从科学的角度和具体的技术的角度加以令人信服的阐述和洞悉。
    那么,字如其人的科学原理和脉系是什么呢?
    从生理学角度讲,大脑统领人体各部的肌肉、筋脉、骨骼和五脏六腑,各部分的生理运转状况和病变,自然也会通过神经末梢传递到大脑。大脑除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向身体各部发布指令外,还会把来自各部的信息以不同形态的密码储存起来。当人书写时,大脑中储存的这些信息会像电脑终端显示屏一样 ,以千人千面不同形态的符号在纸面上显示出来。
    从中医诊断学角度讲,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全息系统,包括了人的全部内涵,即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两大系统。而这两大系统的运行状况无不通过面部、手部、足部乃至耳、舌的声、形、色、温得以显现出来。而首先发现并运用这一原理诊病的第一人便是我国战国时的名医扁鹊。今天,这一理论已进一步被现代生物学的全息理论所证实。现代生物全息理论认为:生命的部分(子息系统)与整体(母息系统)之间,或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存在着全息关系。即生命体每一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与整体相一致,是整体成比例缩小。子息系统会表现出母息系统的全部内涵。现在克隆羊、克隆牛的面世即是证明。不难理解,人就是一个母息系统,而面部、手部、足部、耳部、舌部作为人体母息系统的一个组面部分——子息系统,能反映人体的全部内涵,这就是从一个面部和手部都能观察出人的整体内涵(生理和心理等状况)的根本原因和科学原理。
    人体和子息系统(面部、手部、足部、舌部、耳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8-30 20:05
    回复
      不难理解,人就是一个母息系统,而面部、手部、足部、耳部、舌部作为人体母息系统的一个组面部分——子息系统,能反映人体的全部内涵,这就是从一个面部和手部都能观察出人的整体内涵(生理和心理等状况)的根本原因和科学原理。
      人体和子息系统(面部、手部、足部、舌部、耳部)属于人体母息系统的分支,是人的本体的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是不能脱离人这一独立的母息系统而存在的。那么作为本体之外的客体,如人写的字等,能否反映本体的整体信息呢?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字是人的精、气、力、神的集中的外在表现,是人体外的一个子息系统,所以作为人的客体,同样能显现出其本体的全部信息。正如刘熙载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追溯中医理论的渊源,它吸取了古人的“取象比类”的系统思维方式的乳汁,与《洛书》、易学有密切的联系。宋代大哲学家朱熹在《周易本义图说》中指出:“洛书盖起龟象,故其数载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洛书这种纵横图在我国古时叫做九宫。它原出自东汉以前的易纬家之口,以巽、离、坤、兑、乾、坎、艮、震为八卦之宫,加上中宫,合为九宫。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8-30 2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