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5,238贴子:818,019

【转】让座争执老人猝死,舆论不应先入为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海外网:让座争执老人猝死,舆论不应先入为主
2014-09-12 06:57: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本来只是倾向‘一些老人为老不尊’的年轻人,在看到网上有这麼多人持相同看法后,对自己的看法就变得更自信、更激进了。

  据《郑州晚报》9月10日报道,郑州公交车上一名老人在让座争执后突然死亡。文章引述乘客的话称,老人因让座问题与一小伙争吵,老人打了小伙4个耳光,小伙当时并没还手。小伙下车后,老人突然倒地猝死。另据老人家属称,老人患有心脏病。
  这样离奇的情节,加上此前不少“老人逼年轻人让座”的新闻,使得微博上的舆论几乎都倒向了死者的对立面。网友清一色谴责老人“倚老卖老”,甚至讥讽这是 “活该”:“老头子太过分了,死了活该!年轻人买了票花了钱还要挨打,太没天理了”。
  其中也包括近年来流行的“坏人变老”的说法:“现在,一些老年人碰瓷讹人,自己摔倒坑人,祸害了一帮年轻人…… 仔细想想,其实不是老年人变坏了,而是,那拨坏人变老了”。
  近年来关於“该不该让座”的讨论并不少,如《大河报》近日发表来论,仍然是这种讨论的简单延续:“乘车让座原本就是一种自发性行为,其依托的是道德氛围,需要的是让座者的主动参与,这样一种纯粹的道德行为,显然无法强制。退一步说,‘道德绑架’本身就是对道德氛围的一种破坏”。
  但这次事件之后的舆论,并非只是一次无意义老调重弹。《新京报》评论员看到了这种一边倒舆论的另外一面:“在老人、年轻人、让座、扇耳光、猝死之间,究竟有什麼关联,都不清楚,但舆论已经几乎一边倒,认为责任在老人,豁免了小伙。至此,大家几乎已经再次坠入了彭宇式舆论陷阱”。是否应该和彭宇案进行类比暂且不论,但网友表达的偏见也是不争的事实。
  腾讯网的“今日话题”则为这种怀疑找到了论据,作者丁阳以事件次日《大河报》发表的新闻为据,指出《郑州晚报》报道中所提到的“四个耳光”和“未还手”可能是片面报道:“吴警官介绍,通过查看监控录像,可以肯定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整个过程包括言语争执和肢体冲突,持续约十分钟”。在有“肢体冲突”的情况下,年轻人究竟是否有过错行为也确实难讲了。
  丁阳还用“群体极化”现象对此种舆论的形成进行了剖析:“本来只是倾向‘一些老人为老不尊’的年轻人,在看到网上有这麼多人持相同看法后,对自己的看法就变得更自信、更激进了,而且还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凡是类似事件,多半就是特定对象的错……这些判断不是说没有理由,但群体极化现象无疑放大了这些判断,而且很可能会形成完全错误的舆论”。
  关於这种现象,《南方都市报》的评论给出了另一角度的解释:“在这种角力中,年轻人一方的声音总是大一些,暂不论有理与否,他们普遍更熟练地使用各种网络工具”。
  因为种种原因,这种对“强迫让座”的谴责已经被极化和扩大化成为另一种语言暴力。无论事件中年轻人有无过错,指责死者“活该”的言辞实在不比被指责对象高尚多少,罔顾事实先入为主的判断,更会在长期造成更加激烈的舆论冲突甚至是社会对立。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指出:“本来,老人猝死的悲剧,就是因为双方的互不宽容;如果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反而是更多更大的偏见与不宽容,那岂不是双重的悲剧?”(文/邱天人)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http://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09-12 15:57回复
    “舆论一边倒”和“舆论偏见”是有区别的。


    IP属地:美国2楼2014-09-12 16:01
    收起回复
      年轻人要是让了座,不是说明事都没有吗?说到底就是现在人心戾气太重,年轻人犹甚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9-12 16:03
      收起回复
        有道是子不教,父之过.
        年轻人的问题,终归还是老年人出了问题..这才影响了下一代..


        4楼2014-09-12 16:34
        收起回复
          华阳杨:老人因座位纠纷猝死的真相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14-09-12 08:19:52 来源: 荆楚网 作者:华阳杨 进入电子报
            本报讯9月9日下午,郑州919路公交车上,在一场因让不让座引发的争执之后,一名老人猝死,老人猝死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昨日上午,建设路派出所民警向记者透露了监控录像的内容:当事双方曾发生两次冲突,双方都有肢体动作。(大河网9月11日)
            任何冲突,责任都是两方面的——只是所负责任的多少而已。很遗憾,在此事件的评论中,多以指责老人的居多;甚至在有的此新闻后的跟帖评论中,有的网友几乎到了“鞭尸”声讨的地步。
            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出悲剧。什么“坏人变老了”,“人一老就变坏”——“坏人”就这么轻松随便的鉴定出来,好像个个福尔摩斯附体似的——所有的这些,真的比一个人的生命还重要吗?
            评论不能罔顾事情的真相。据警官介绍,通过查看监控录像,可以肯定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整个过程包括言语争执和肢体冲突,持续约十分钟。由此可见,双方都有肢体动作,此前新闻中“老人打小伙子4个耳光”其实只是双方肢体冲突中的一部分——或者,老人不一定就是想象中的无理取闹到不可理喻的地步。
            围绕着此事件,有的谈道德,有的谈责任,有的谈义务,有的谈情理,有的谈法律,有的谈权利,貌似无所不包、面面俱到,却很少有人提及宽容、理解和体谅。
            此事件的冲突双方,都不是什么黑恶势力;现在,一方失去了生命,一方可能需要接受相关民事责任的调查,这是一出两败俱伤的悲剧;许多公交车上的让座纠纷,包括其它一些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冲突,其结局几乎都是这样两败俱伤,而造成这种结局的起因却往往是小争执。
            这些都不是化不了的怨仇。年轻人能否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排除那些胡搅蛮缠之外,有的老人要求座位确实是出于对座位的需要?有的老人对座位的需要是出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需要,有的老人确实身体状况差,站在行驶的公交车上容易摔倒;谁都知道,老年人是最怕摔倒的,所以,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对座位多了一个心理依赖。一方面,老年人要体谅年轻人——或者不让座的年轻人当时身体状况也并不好;现在职场压力大,或者不让座的年轻人刚加了班身体很疲惫……
            不是是老人都是为老不尊,不是是年轻人都是“一代不如一代”;人的素质、品质不是按年龄段划分出来。年轻人扶老人反被诬陷案例确实有,年轻人撞了老人逃避责任的也有不少,以个案推及群体形成的往往形成的都是偏见。
            所有的老年人都有过年轻时代,现在的年轻人将来也会变老,只要大家放下偏见,都有宽容、理解、体谅的意向,就一定能找到共识的交集。
            稿源:荆楚网
            作者:华阳杨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罗莎)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09-12 16:40
          收起回复
            应该是孔子怒目而视的老者!


            7楼2014-09-12 17:53
            回复
              我喜欢和蔼体贴的老人,不喜欢倚老卖老的老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9-12 19:30
              收起回复
                这老先生还行,说死就死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9-12 19:50
                回复
                  可能。。。还有可能。。。这种事怎么可以说的这么模糊,要么就不要说,要说就说的明白一点嘛。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9-12 19:57
                  收起回复
                    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的古已有之,舜的父亲瞽叟已经做到极致了


                    IP属地:江西12楼2014-09-12 20:10
                    收起回复
                      老年人对新时代的让座礼仪不理解导致的同样这种老年人对古代礼仪更是无知


                      IP属地:山东13楼2014-09-12 22:46
                      回复
                        听说争执了十来分钟,请问下这个公交司机不会是去尿尿了吧……别人不“敢”劝架,他还不能么?!此时此刻车可是他的!!!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4-09-13 00:59
                        回复
                          没有调查研究,说来说去讨论不出真相。
                          还是律师说的“好”:“可以确定的是,事件中公交公司没有过错。”
                          加一句:呵呵。


                          IP属地:北京16楼2014-09-13 12: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