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冤吧 关注:157贴子:706

袁崇焕的那些事--转自毛文龙吧--勇冠三军刘大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袁崇焕,一个因犯错误被明朝政府正法的官员,后世的民族英雄光环导致他在历史上争议了多年。近年来,随着网友们的大量讨论与史料的发掘,“民族英雄”袁崇焕身上的光环,已经渐渐消失,其光环下隐藏的丑恶,也暴露得差不多了。特别是王者不臣同学那篇《袁督师阴了东林党》和贾老六那篇《袁崇焕官才》把袁崇焕那“只会打仗不会政治”的假象也撕碎。其两面三刀,阴险毒辣,甚至丧心病狂,也被他自己的奏章揭发出来。
但严格来说,袁崇焕并非聪明,他的布置说白了就是空手套白狼,或者说类似于仙人跳,并不高明。可以说如同他那篇斩帅报告一样,有相当漏洞。但是却产生惊人的破坏力,把一个军区司令砍了,还绑架内阁和他上了贼船,甚至让皇帝都感到投鼠忌器!
明朝是一个法律与制度相当完善的国家,但偏偏能够让袁崇焕屡次犯法不受追究,甚至能够绑架内阁皇帝和他一起违法,这背后又是什么?一个众圣殷朝的内阁,一个尧舜之君的天子,一个勇猛强悍的大将,居然被一个形如小輮的袁崇焕闹的晕头转向,大将更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讽刺的明末!


1楼2014-10-03 19:38回复
    袁崇焕到底是个什么人,已经不重要了。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明末官场,那种普遍的见风使舵和麻木不仁,我打算写写以下内容:
    一、崇祯篇,聊慰上意的背后
    二、许誉卿篇,不是举报的举报
    三、钱龙锡篇,祸从耳入
    四、王洽篇,视而不见,不敢过问的秘密
    五、毛文龙篇,上道的怕出圈的
    六、无间道行军
    七、诱捕行动
    好好看看和袁崇焕有关的官僚们,他们的出牌策略是什么。


    2楼2014-10-03 19:38
    回复
      善于包装自己又善于抱大腿的袁崇焕
      一个优秀军事家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熟读兵书,更多的则是战火中的历练。而这种历练,不是很多人可以完成的。因为它往往伴随着痛苦的牺牲,巨大的挫折,血与火的浩劫,生与死的考验。完成这种历练,需要坚强的意志,机制的头脑,以及死里逃生的运气。对于一个官员而言,成为货真价实的名将,路很艰苦,几率很低,几乎和中彩一样,因为需要千锤百炼。
      但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欺世盗名的“边才”则容易得多,只需要读几本兵书,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说几个自己都搞不明白的专业名词,引用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发表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见解,写一写自己都不太信的奏章,忽悠忽悠上级,包装一下自己,足够了!
      很多事情,价值取向不同,走的路也不同。
      成为军事家太难,搞不好把命都丢掉,毕竟深入敌后有风险,打仗会死人的。
      成为边才很容易,花点功夫包装一下自己,或者花点钱抱一下大腿就行!
      你会选择哪一个?
      袁崇焕自然而然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他最大的能耐,就在这里,在于包装自己,简单的称呼为忽悠。无论是最初对江日彩,还是侯旬,都是这般。他能让御史推荐自己,固然是因为跑部钱进的功劳,但是,没有足够的包装与自我包装,这些御史是不会推荐他的。不管怎么说,从没有去过边关的袁崇焕,把自己包装的能够让御史推荐他,也是一种本事。
      袁崇焕投机边事,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
      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辽事是明末官员挥之不去的噩梦,兵部尚书与辽官更是烫手山芋。然而,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高回报意味着高关注,明末官员,如果官职足够大,是不会去辽东的,办好了政治分增加不多,办不好身败名裂;但对于小官小吏,这显然是个机会!但如果具体一点地研究,可以这样总结:喜欢去辽东的没有,但喜欢关注辽东的一大把;亲自办事的不多,但找别人碴子的一大群;主动解决问题的很少,但设法获取利益的一大群;因为相对于前者,后者总是很容易的。
      此时的袁崇焕,还不是那个蓟辽督师,他不需要亲自办事,只需要让上面赏识他就行。在发出“与我兵马钱粮,我一人守足以”的豪言壮语后,他去了辽西。先说一点,和那句“五年平辽”一样,袁崇焕这句“与我兵马钱粮,我一人守足以”基本上是个废话,因为当时广宁之败后,明帝国损失了大量的军队,财政也陷入困境,缺的就是兵马钱粮!问题不解决,牛皮震天响,实事不做,花功夫在表面。有足够兵马,要你干什么?没有,一百个你也没用。他为何会说这样的话,因为他不需要做总决策,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话语负责!
      如果他好好工作也就行了,不管你能不能干,至少你努力去做,但袁崇焕他把脑子用在别的地方,那就是研究政治风向标。作为一个文职官员,没有太大的本事的话,抱大腿是官场必修课。虽然抱错大腿有可能导致自己殃及池鱼,但当孤臣,除非有很大的本事,否则都是被排挤。
      眼光毒辣的袁崇焕发现王在晋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根基较浅。在发现朝廷有人对王在晋不满,他感觉到机会来了。只需要找王在晋的错误就行。不得不说他很会伪装,干着二五仔的事,却被冤大头引为自己人。一边让王在晋引为心腹(王在晋啥眼神)一边告王在晋黑状!还顺道搭上孙承宗这条线!当王在晋倒了后,他很快成为孙承宗的跟班。你说他厉害不?
      有人说袁崇焕是被迫立生祠的,有人说袁崇焕是不得已加入阉党的,但如果仔细研究天启年间辽西军人事记录,你会发现:袁崇焕搭上魏忠贤的线,很可能比想象中的要早得多。甚至在魏忠贤刚开始得势的时候就巴结上了。我们知道孙承宗来到山海关不久后,魏忠贤清洗了东林党,这个时候的袁崇焕就已经观察到了政治风向,开始想办法:怎么脱离孙承宗。
      直接找魏忠贤告孙承宗黑状显然会被当成二五仔,你已经是孙承宗的跟班,再踢孙承宗一脚,那太不地道!这世上没人喜欢二五仔,魏忠贤也一样。更何况袁崇焕能当上孙承宗的跟班,很难解释和他踢了王在晋一脚没有关系。
      但袁崇焕就是袁崇焕,他很快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找魏忠贤的小弟!他通过阎铭泰搭上魏忠贤这条线。袁崇焕和阎鸣泰的关系非同一般,堪称莫逆之交,他们的交情还很罕见的记载于各个史料当中:
      大学士孙承宗奏:“……独觉华岛之千五百兵议在臣未至之先,已从阎鸣泰之议,以邢慎言复议。而袁崇焕守宁远之议,气勃勃欲起。盖两人深相结,而欲互相犄角实互相生也。”
      陕西道御史石三畏疏:“……若袁崇焕素推服枢副阎鸣泰,鸣泰亦心许崇焕一人,谋断相资,士卒豫附,鸣泰今暂抚蓟镇尽其所长”
      御史智铤疏言:“……阎鸣泰历任辽左,东奴畏服,与崇焕素为莫逆可与同仇,宜调鸣泰于关门,责之以御东奴”
      “蓟辽总督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于宁前建祠,赐名懋德。”
      袁崇焕的投机很快得到了回报,魏忠贤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天启五年八月,孙承宗、马世龙谋袭耀州失利,这个失利导致了当时辽东地区军政长官的大规模撤换,其中督师枢辅孙承宗(督)、辽东总兵马世龙(镇)、辽东巡抚喻安性(抚)都在撤换之列,最终结果是孙承宗病休回籍,马世龙卸任回卫,喻安性谢事侯用:
      “大学士孙承宗屡疏乞归,上许之。”
      “裁革辽抚命喻安性即谢事以候改用。”
      “上传兵部,马世龙向来戴罪杜门,准他回卫。其中部总兵员缺,速推堪任的来用。”
      袁崇焕是当时的宁前道,算得上是宁前地区的军分区政委,那是明军最前沿的军分区,而柳河之败原本只是一个小败,即过河袭击耀州的前锋营千余人被歼,鲁之甲、李承先二将被杀,但没有过河的后队之溃散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离奇的失败对整个辽东镇都有影响,作为辽东镇最前沿的军分区司令,脸上也自然应当无光。
      以下是崇祯时期,兵部尚书王在晋重提当年之事,责问孙承宗的内容:
      壬午,兵部尚书王在晋言:“……柳河之败止存兵五万八千,即如中辅疏以十二万,此六万二千之兵归于何有?非失机陷阵则虚藉挂粮,世龙百喙何能自觧也。”
      由王在晋对孙承宗、马世龙二人的责问中可以看出,柳河之败确实致使明军损失惨重,十二万人溃散之后仅存五万八,所以当时辽东地区军政首脑被大批撤换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袁崇焕却有升迁:
      “天启五年十二月壬寅升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宁前道袁崇焕为本省按察使,仍管宁前道。”
      袁崇焕的这个升迁,在当时的督、抚、道、镇里,可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抚宁侯朱国弼上疏中提到“柳河之败得以钻刺而乔迁,羡干父一认之有灵”其实是在指控,袁崇焕当时投靠了阉党,认了魏忠贤为“干父”,因此才得以升迁。显然,袁崇焕在孙承宗手下干活的时候就已经投靠了阉党。


      7楼2014-10-03 19:52
      回复
        袁崇焕第二个收获是宁远大捷。
        实际上,宁远城能守住,并不是因为红夷大炮。而是因为后金无法控制民众,占领辽东后陷入恶性循环:占了那么多地方,如果不派兵镇守,汉人逃亡、反抗;如果派兵镇守,野战军就要被分散,会被严重削弱,容易遭到袭击。努尔哈赤是个狠人,自己得不到,也不会让明帝国得到。以后再打下来的地方, 他不要了,人杀光,东西抢光,然后把城墙拆了走人。
        对于明朝而言,面对这样的对手,最好的办法是坚壁清野。然而,宁远“大捷”中许多事情相当可疑。被阎崇年老金庸等人吹到了天上去的宁远“大捷”中许多事情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从进程来看,根本谈不上“坚壁清野”,正相反,袁的做法有明显故意放水的嫌疑。严重怀疑袁是想把野猪皮喂饱了让野猪皮赶紧滚蛋。
        柳河兵败不久,关宁军力严重削弱,而明朝的粮食刚好囤积在右屯,杏山等地方,而辽东正好缺粮,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出野猪皮的天启六年那次出动是为了抢粮的。按照辽东经略高第的布置,宁远以北的锦州、松山、杏山、右屯等城“小而低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
        然而身为高第下级的袁崇焕却横插一杠,(按照袁粉给袁崇焕斩帅的辩护理论来讲,就凭抗命,袁崇焕就该杀!)他坚决反对朝廷将右屯三十万石军粮撤下来。从地图上来看,右屯处在明军的最前沿。囤积在右屯的三十万石军粮本来是为明军偷袭耀州做准备的,既然明军柳河大败,前锋被灭,全军溃散,剩下的只有五万八,那只能收缩防守。右屯三十万石军粮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晃荡,你说这不是给敌人嘴边送肉么?
        一方面,袁崇焕坚决反对朝廷将锦、右一带的驻军撤下来,不仅兵力不足的军队不能撤,连右屯三十万石军粮也不能撤,他的理由是“兵法”有进无退,哪怕是没有足够兵力保护的粮食“有进无退”,一旦退了,会被“瞧不起”,连蒙古人都要瞧不起。
        宁前兵备袁崇焕揭:“据锦右粮屯通判金启倧呈照,锦、右、大凌河三城皆前锋要冲,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复罹播迁,已复之封疆反归夷虏,榆关内外更堪几次退守耶。呈详到道,据此为照。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既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万万无是理……” 于是,在他的干涉下,明军柳河大败到努尔哈赤出兵,三个多月时间,右屯三十万石军粮就放在努尔哈赤的眼皮底下!
        另一方面,既然右屯等地的粮食没有撤回来,那当然需要军队保护这些战略资源,然而,袁崇焕关键时刻又下了一个命令:“……自去秋河上遂觑我之虚实,故倾巢入犯,视蕞尔之宁远如阢上肉。至兵过锦右一带,彼不知臣之先行撤入,而谓我畏先逃,故一往无复顾忌直抵宁远城下,臣又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无人,彼愈易而倂力以攻,孰知臣之厚备而奋击也……” 袁自己说“彼不知臣之先行撤入”
        天启六年正月,三岔河封冻,后金出兵,锦州、右屯一带明军按照袁崇焕的命令“先行撤入!”仓皇转进,右屯三十万石军粮就这样被后金收了。
        后金出兵后,袁崇焕的布置是把宁远城旁边龙宫寺的粮食地运到觉华岛。也就是说,宁远城里头的粮食不是很多。后金在宁远打了两天,(后金的记载,明方记载是斩首二百多),就转攻觉华岛,而觉华岛军民却在天寒地冻之下“凿冰”,以为这样可以不让敌人渡海,结果海面照样封冻,觉华岛军民却因为毫无意义的凿冰而耗尽体力,敌人杀到时连抵抗的力气都没了。于是觉华岛被三光。
        如果仔细分析战争进程(野猪皮先将右屯粮食抢走,明军崩溃,后金在宁远城下打了两天,改变攻击目标将觉华岛三光,抢粮走人,带不走的一把火点了。) 和袁崇焕下的命令(趁着敌人还没来,撤回粮食?不!敌人来了干脆“先行撤入”转进,把粮食留下!龙宫寺的粮食放在觉花岛上)可见袁崇焕无论抗命,还是下令,都是颠三倒四(如果没有勾结的话)按照正常制度,他这一战结束就该撤职了!


        8楼2014-10-03 19:53
        回复
          按照袁崇焕那些颠三倒四的命令,没追究他责任就不错了。然而,袁崇焕不愧是袁崇焕,在他的一番倒腾下,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果把右屯,松山,杏山等地方算上,明军可谓是损失大量物资;如果把觉华岛军民损失数算上,明军损失人员也是惊人的。就拿觉华岛一地为例子,明军损失官兵七千余,如果把老百姓算上,差不多两三万!要知道,宁远大战不久后,毛文龙在鞍山驿,宽甸等地加起来的损失也不过四千人(后金声称杀敌一千余)。鞍山驿一战,毛文龙虽然有所建树,但因为损失较大没脸报功,而袁崇焕,却吹起了炮打敌酋的神话。在魏忠贤的全力相助下,明帝国的宣传机器竟然开足马力,把一场损失惨重的大败粉饰成大捷!
          就拿右屯说事,老袁逞口舌之利,嘴上说不撤,但等到后金军攻打了,他又仓促撤退,结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如果袁崇焕早早执行高第“归并宁远”的指令,觉华岛损失惨重是可以避免的。觉华岛一战的责任还是需要有人负责的,按照谁下令谁负责,袁崇焕要对此负责的。
          “兵部奏:本月二十六日寅时,据宁前兵备 袁崇焕 报……今奴见在西南上离城五里龙宫寺一带扎营,约有百余骑。其寺中收贮粮米,俱运至觉华岛,遗下烂米,俱已烧毁。讫近岛海岸,冰俱凿开,贼不能过海。”
          然而,在袁崇焕的倒腾下,最终吃黑过的却是高第!你说奇怪不奇怪!
          无语了!
          只能解释:袁崇焕上面有人,而且很硬!


          9楼2014-10-03 19:53
          回复
            我们再把时间回溯到柳河兵败不久后那段时间,分析此事。
            显然,袁崇焕两面三刀性又一个体现。
            要知道,孙承宗虽然去职,但毕竟根深势大,搞不好还会反扑。一旦反扑成功,显然对当过二五仔的袁崇焕极为不利!对于袁崇焕而言,如果九千岁倒了,那自己岂不是一切政治投资全部打水漂,真出了那事,恐怕要找豆腐撞死!
            对于袁崇焕而言,决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和孙承宗的人脉关系显然不能就这样废了。为了将来的打算,袁崇焕发挥了吃了被告吃原告的精神。搭上阎铭泰线联系上九千岁的同时,另一方面贪污抚赏银,买马银等项目公款,赠送给孙阁老,让他打点水军东山再起。袁崇焕算盘打得门精!
            我们分析一下:
            像这类黑钱,孙自然是不会说的,拿黑钱收买水军(给事中,言官,御史)一旦曝光,孙承宗会身败名裂的。退一步讲,就算孙真的说了,只要袁崇焕死不承认,孙说了也没有用。袁崇焕可以一口咬定孙承宗做的,和自己无关。
            袁崇焕以己度人,一个失去权力的人,最想做的就是夺回自己的权力。在他看来,孙一旦拿了自己贪下的银子,必然收买御史和言官,制造舆论。这样一来,孙和魏的斗争必然再延长一段,自己可以游刃有余地从中获利。
            如果孙成功了,自己作为孙的资助者,显然是孙的功臣,那当然可以更上一层楼。袁崇焕成为忍辱负重卧底阉党的大英雄。
            如果九千岁赢了,自己也不会受到损害。因为那些黑钱都是项目公款,本身就是炸弹!必要的时候可以把自己送孙承宗黑钱的故事爆出来,给九千岁送一颗炮弹。
            可以说,无论怎么做,袁崇焕都可以游走于各大派系。
            骑墙骑到这个份上,袁崇焕太令人佩服了。
            袁崇焕,骑墙,奇强!


            11楼2014-10-03 19:55
            回复
              袁崇焕真的打算移镇吗?根本不是!
              先是怒斥毛文龙无视移镇,但是,在毛文龙死后,自己控制东江镇后,他马上换了一副嘴脸
              “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
              反而不着急移镇了。时间不够?可是袁崇焕从上任起,就计划除掉毛文龙,怎么只有除毛文龙的计划,没有移镇的计划?


              14楼2014-10-03 19:58
              回复
                “疏遗都司徐敷奏会哨商推进剿至计,讵知徐敷奏图入高丽之愿不遂,辙不体上台本意,不谙军中机宜,带舡五十余号,各岛停泊,执旗谣称奏旨接渡辽众,以就大粮大饷。愿去关上者,即现给与银米,官去加升,兵去厚赏。苦极号兵,久知关上粮饷按月给发,又不见敌,非比海外缺粮乏饷,冒险冲锋,一闻其说,谁不愿往。”(东江塘报天启六年)
                东江粮饷为关宁军的一半,还常欠饷,经常深入敌后进行危险的攻击,面对关宁军“大粮大饷”“不见敌”的诱惑,自然诱使大批东江将士逃往关宁军那边。
                如果袁崇焕还有点大局观,就算不去鼓舞士气,至少应该管住自己,不要乱自家军心。可实际上呢,袁崇焕这不是在捣乱又是什么?
                (事后,毛文龙告状之后,根据天启实录七年四月的记载,徐敷奏被判罪问斩,结果被袁崇焕保了下来,此事也在梁廷栋疏中得到证实于是徐敷奏恨毛文龙入骨,在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时候是主要助手。借着袁崇焕的名义报了仇,徐敷奏也因为这个功劳,被袁崇焕升为参将,主管东江一协)


                16楼2014-10-03 19:59
                回复
                  那么,天启年间的吊孝到底内幕是什么?真的是九千岁的意思?我看未必!
                  魏忠贤是个官僚,趋利避害是他的本性。比如熊廷弼案件,按照东林党的说法,熊廷弼托汪文言找魏忠贤,因为凑钱不足,导致魏忠贤发怒杀了熊廷弼。这纯粹瞎扯!
                  魏忠贤没有小JJ,但脑子一点也不缺,岂能为了熊的一些欠款杀人?再说,汪文言是什么身份,人家就是一个政客,就是靠做这白道潜规则下的生意过日子的,也不是没脑子。以汪文言的职业素质,应该估摸出熊可提供资金多少,熊的家底到底多少,能不能凑够财物,也知道在道上,做这生意的价格,否则,熊凑不够钱难道要汪文言出?熊今天凑不够,以后也能凑够吧?真相大概就是:魏忠贤觉得熊案水太深,水太混,办起来有风险,没有答应汪文言。
                  那么,吊孝一事,魏忠贤会给袁崇焕下命令吗?


                  19楼2014-10-03 20:03
                  回复
                    重新看朱国弼的指控,我们发现,所谓魏忠贤下令袁崇焕吊孝,毕竟是推理出来的,他并没有没摆出魏忠贤下过命令的直接证据。袁崇桧自称全赖厂公怎样怎样,其实就是拉魏厂公下水的手法,就像他后来拉钱龙锡一样。
                    但我相信袁崇焕给魏忠贤写了一份报告,这个报告有一个神奇的效果,它让外人感到袁崇焕是受到魏忠贤支持的!
                    《熹宗实录》天启六年十二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
                    奴遣方金纳,温台什二夷奉书至臣,恭敬和顺,三步一叩,如辽东受赏时。书封称大人,而犹书大金字面,一踵老酋故智,臣即封还之。潜侦其意,则深悔奴之悖逆,来文差误者。窃念兵连十载,中空外竭,鬼怨神愁,乘此逆夷厌兵之时,而制其死命,俾不得再逞,以休息天下 亦帝王所不废也。疏末复归功魏忠贤且请奖赏西僧。


                    20楼2014-10-03 20:04
                    回复
                      然而,和毛文龙相比,袁崇焕完全是个外行,至少在情报与外交方面,他压根就八窍通七窍---一窍不通!别看他写文章有板有眼,又会运作自己炒作自己,俨然一副专家模样!但是,一旦真的干一些活,马上就泄露自己的真实水平!
                      不过袁崇焕也知道自己的能力,他的做法就是,能不干实活就不干实货。能不担责任就不担责任。炒作自己的机会,一定不会放过!这一类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出现担责任的事情,想尽办法运作到别人头上。
                      宁远之战,袁崇焕就在锦、右等地的战守的决策中表现出了极不负责的工作态度,先前他声称要坚守锦州、右屯一带,言之凿凿、信誓旦旦:
                      “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既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万万无是理,前柳河之失,皆缘若辈贪功自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动居民,锦、右动摇,宁前震惊,关门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今只择能守之人左辅守大凌河,樊应龙等守右屯,更令一将守锦州,此城大于右屯,然稍后缓矣。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复必可。”
                      可是后金大军真正开始进攻了,袁崇焕的说辞马上就改变了:(后金)倾巢入犯,视蕞尔之宁远如杌上肉,至兵过锦右一带。彼不知臣之先行撤入,而谓我先逃”
                      如此的说辞足以说明,他开始信誓旦旦说“安有守而撤之”只不过是大言不惭而已,所以真正到了需要兑现之时,马上就成了“臣先行撤入”了,其转进速度之快,态度之坚决,说辞之巧妙,确实让人钦佩!
                      尽管他轻浮、逞能,极不负责任,但人家有能力让自己涉险过关同时让上司背黑锅啊!
                      对于王之臣而言,袁崇焕吊孝直接影响自己和蒙古联络的工作状况。如果袁崇焕议和把国家的脸丢尽了,那事情就闹大了!最让人无奈的是:以袁崇焕的能耐,背黑锅的多半是自己!面对袁崇焕名为吊孝实为议和的举动,他没有迁就袁崇焕,而是坚决反对。


                      23楼2014-10-03 20:06
                      回复
                        督师王之臣奏:虏来谢孝,赍有夷书,曰大金国天命元年,即此观之,果系恭顺而来降乎?抚臣题稿内称,遣使侦虏备叙将命反命种种交接事情,颇与传报各官所报于臣者两不相同。至于哈嘛东去时,臣在关上竟不知其根因,后知而急止之则行已远矣。疏称与臣会议佥同,又谓合词上闻,臣实未知,何敢谬认为知,而自欺欺人也!又云:天下之势合则亲,分则疏,抚臣决计和戎唯恐臣谋之不同也。故力请分疆而居,职于关内优游卒岁,于职得矣,如疆事何。年来奴酋求和于西虏,而西虏不从,屈服于朝鲜,而朝鲜不受,一旦议和彼必离心,是益敌以自孤也。近日通官过都令处夷鞭其背云:‘你汉人全没脑子,终日只说我们不助兵,你自家驮载许多金帛,着哈喇替他吊孝求和,反教别人与他为仇,我们也不如投顺也罢了。’据此我将何辞应之。且此议一倡,奴子愈得意,不西攻虏则南攻鲜,先逞晋人伐虢之谋,而徐为取虏之计,此势之所必至者。况奴父子极恶,今欲以咫尺之书,一介之使致殷勤礼币,谓可必得其惧心,而终信其无异志乎。
                        王之臣之所以要发这个条陈,也是无奈!袁崇焕说的是”遣使侦虏备叙将命“,做的是”反命种种交接事情“这简直是欺上瞒下!最后出现是”哈嘛东去时,在关上竟不知其根因,后知而急止之则行已远矣!”这简直是欺上瞒下!
                        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这袁崇焕在奏报中称,派人吊孝这个事情,他是知会了督师的,并且还是跟他王督师“会同”办理的!(我们也知道,袁崇焕杀毛文龙声称是和钱龙锡商谈的,与此事如出一辙)
                        王之臣当然会问候袁崇焕祖宗:你tm背老子在和后金接触,偏偏还打着我王督师的旗号向朝廷报告!你行啊你!!议和显然会把国家脸面丢尽,国家丢脸你不关心可老子关心!你TM想赌运气你自己玩去!赌输了你自己担责任!但别把老子绕进来!
                        王大人很是愤慨,立马要和袁崇焕划清界限。
                        王大人的措辞很严厉,他表明以下观点:
                        对于袁巡抚派人吊孝这事情,他作为督师是不知道;
                        若是他知道了,那也绝不会同意,并且要勒令返回;
                        袁崇焕一心想议和怕我不同意,所以和我力请分疆而居,他管关外;
                        总之,出了事别怪我没提醒!
                        王之臣不是高第,他不会轻易得罪袁崇焕,袁崇焕认干父他不管,袁崇焕钻次乔迁他不在乎,反正自己没有道德洁癖,不在乎。但如果袁崇焕为所欲为,干扰他的工作,或者把国事搞砸,他会坚决反击!
                        你以前巴结九千岁我不管,但不能让你为所欲为!派人“吊孝”这么大的事情,居然连知会都没有一声,忒嚣张了一些!再怎么说,老子虽然不是九千岁核心,在阉党内的级别,远逊于你袁崇焕,可毕竟老子还是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的督师,是你袁大人的顶头上司,这么大的事情不打招呼,让老子情何以堪!?就算你袁崇焕认了魏公公是“干父”,关系“声气相应”很铁,但也不能太过分!至少蒙古人问到我王督师,你们到底在干嘛,我得有个说法吧?


                        24楼2014-10-03 20:07
                        回复
                          王之臣时任“辽东督师”,管辖范围是“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而之前王之臣是“蓟辽总督”,这个职位跟“辽东经略”、“辽东督师”几乎是平行的。明朝设置的“辽东经略”或“督师”主要是负责对付后金,而“蓟辽总督”则是专门应付蒙古的。
                          由于担任“蓟辽总督”的时间很长,所以在处理蒙古事务方面可以算得上是个专家(不是袁崇焕那种狗屁“砖家”),因此在有关蒙古的问题上他的发言切中要害。而当他一听袁大人跟后金眉来眼去就立刻知道要出问题了,因为他深知蒙古部落在明朝和后金之间是非常敏感的,稍有闪失就会出大问题,偏偏自己的职责就是面对这种问题!。
                          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王大人在疏中很有针对性地提出,由于袁崇焕派人去吊孝,故而在蒙古部落那边已经造成了不良影响。王督师说,后金不断向蒙古拉拢,又多次威胁朝鲜,结果是蒙古没搭理他,而朝鲜也不为所惧;这样的结果证明联合蒙古朝鲜封锁后金的方略出了效果,而倘若现在跟后金议和,那必然会导致蒙古、朝鲜跟我们离心(彼必离心),如此发展下去势必将会使得“四打一”的局面破裂,而这样做明显是有利于后金,且陷自己于孤立的境地(益敌以自孤也)。
                          王大人接下来又分析说,如今的形势是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静观其变,如果后金哪天因为天灾或内乱撑不住了,那事情就完结了,何必没事儿找事儿的去搞什么议和呢?(辽东督师王之臣以天厌奴氛,恢复有机,条上目前急切事宜……惟度我力能战则战,不能则守。观变待时,虏自瓦解,何必曲为之和以酿无穷之衅乎。)
                          天启在接到王大人的条陈之后给了批复:得旨,边疆以防御为正,款事不可轻议,这本说亦是。然朕业洞之,前旨自明,镇督经抚诸臣协心计议,亦自有转圜不穷之策。不轻信可以修备而伐谋,不遽绝可以缓敌而用间。拿定不轻信之正著,则不遽绝之权著亦未误也。还相与和衷密为是。若明立参商”
                          天启态度很明确,意思是防御大事必须抓,议和肯定是不行的。但由于袁崇焕欺上瞒下,他给天启,魏忠贤报告并没有用议和,而是“用间”所以天启也不把话说死,留些口子以图“用间”,就是留下些余地,好去忽悠后金。不过,天启也断然:如果谁明确提出“议和”,那马上就要上报(若明立参商)!天启的回复里虽然定了调子,不能明言议和,但其实已经晚了,因为吊孝的喇嘛一到达后金地界,事情就已经失控了。
                          后金在派遣使节“谢吊”的同时,借袁崇焕“吊孝”作足了文章。皇太极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作给蒙古部落看的。后金通过有效渠道和宣传机器运作,将明朝派人“吊孝”并且送了“金珠无数”的情况,知会了蒙古部落,并且稍微添油加醋了一把,说明朝意图议和。虽然皇太极只告诉蒙古,明朝吊孝之外还有些议和的意图,但对于蒙古部落的震动却很大。
                          在明、金之间的漠南蒙古小弟,和北元的残余势力林丹汗并不是一路的,他们两家之间存在着不小的有矛盾;而漠南蒙古跟后金也不对付,经常打架斗殴;只有明朝给予了他们抚赏的政策,他们就认明朝老大。所以漠南蒙古部落和明朝是半盟友半帮会关系,因此自熊大人提出“三方布置策”开始,就一直将他们作为其中一方,同时也是“四打一”中的一员。
                          不过,漠南蒙古部落的地位很微妙,可以说是生活在夹缝里,因为他们的实力逊于林丹汗和后金,所以,若是跟明朝一起共同进退,那他们肯定是乐意的;可若是让他们单干,他们就傻眼了。因此,一旦明朝和后金议和,那就意味着老大把他们卖了,他们要单独面对后金的威胁,这对于夹缝中的漠南蒙古部落是很难受的。
                          皇太极对于漠南蒙古部落的尴尬是了然于胸的,所以九千岁一派人来吊孝他就马上散布消息,说明朝遣使吊孝并议和,漠南蒙古部落一听就慌了,马上对明朝有了怨气,感觉被出卖了一样。王之臣在奏章里报告说,蒙古部落对于“吊孝”已经有了反应,他们鞭打明朝的通官(翻译官)并发出了质问:
                          “近日通官过都令处夷鞭其背,云:‘你汉人全没脑子,终日只说我们不助兵,你自家驮载许多金帛,着哈喇替他吊孝求和,反教别人与他为仇,我们也不如投顺也罢了。’”
                          仅仅这个已经足够让盟友反目了,但袁崇焕接下来的作法雪上加霜。
                          天启七年正月“甲午,辽东巡抚袁崇焕言:夷使方金纳九人特来讲话,随诘来夷何故起兵,彼云前来打围,乘便抢西达子,断不敢擅入宁前。又投递汉大。夷禀将向时皇帝二字改汗字,如虎酋之称,而仍彼伪号。然既差人求款,伪号安得犹存?因以原书还之,而留其来目,暂放一二小夷回话,令易去年号,遵奉正朔。与代题。
                          “彼云前来打围,乘便抢西达子,断不敢擅入宁前。”只要不打宁远前屯卫,打了西达子无所谓!我们明朝只在乎“皇帝”和“汗”的字号!


                          25楼2014-10-03 20:07
                          回复
                            以袁崇焕的看法,让后金去号就已经交差了,过问一下后金打西达子就已经给蒙古回话了。
                            但是,皇帝的回话却是让他的议和困难重重。
                            得旨:“览奏,宁远一带,厂臣区画周详、军实精致,镇守内臣及抚镇诸臣算无遗策、人无二心,奴兵压境持之有备,奴使求款应之有权,战守可恃,操纵合宜,深慰朕怀。然而十年荼毒,奴罪已深,一旦输情,听信匪易。侵地当谕令还,叛人当谕令献,当不止去僭号、奉正朔,一纸夷书数字改换便可释憾消疑也。与其疑信,异同拒之,既题之后,无宁讲詟妥当,慎之未题之先。该抚想有成算,或别有妙用,悉听密筹。封疆事重,不厌叮咛,鼓舞吏士,明烽远哨,仍旧戒严,务保万全,纾朕东顾”。
                            前面都是官话套话,意思是加强戒备,制定好计划。天启的意思有以下方面:
                            1、如果后金议和,判断情况后决断。言外之意就是不准主动求和!当然,还有一层意思,我不知道你是“用间”还是“议和”但我要警告你,议和出了事,你自己承担。
                            2、后金十年荼毒,罪已深,一旦输情,听信匪易。侵地当谕令还,叛人当谕令献,当不止去僭号、奉正朔,一纸夷书数字改换便可释憾消疑也。我不太相信后金诚意,如果要相信,那你袁崇焕议和,就必须达到这个“侵地当谕令还,叛人当谕令献”效果!这显然说你袁崇焕拿“去帝号”敷衍朝廷交差的想法!
                            3、与其在怀疑与相信之间挣扎,不如干脆拒绝后金提议的议和
                            然而,袁崇焕在议和道路越走越远,他自己被后金玩弄于鼓掌不自知,还起劲忽悠皇帝,设法使皇帝相信后金诚心议和!二月己亥,崇焕又题奴酋求款事。天启也差点信了,“览奏,夷使恭顺,求款之情似真”不过木匠还算清醒,他坚持原则,“然必彼确有所献以自赎,我确有所凭以相信。还遵前旨!”
                            最后叮咛一句“方为题请本中说周为之备,不堕间中之间,”你袁崇焕在题本中声称用间,我信了,但不要堕间中之间,希望你睁大眼睛!
                            二月己亥,崇焕又题奴酋求款事。得旨:“览奏,夷使恭顺,求款之情似真,然必彼确有所献以自赎,我确有所凭以相信。自非然者诚伪未可必也。还遵前旨,从容讲詟,务求妥当,方为题请本中说周为之备,不堕间中之间,具见成筭,深慰朕怀”。


                            26楼2014-10-03 20:08
                            回复
                              侵地当谕令还,叛人当谕令献,当不止去僭号、奉正朔,一纸夷书数字改换便可释憾消疑也。实际上,辽东已经成为后金实际领土,根本不可能还回来,至于叛人当谕令献,更是不可能!袁崇焕的议和,不可能有任何效果。不,还有一些效果:给后金一个离间明与蒙古的机会;给后金一个集中兵力打击东江军的机会!
                              但是,袁崇焕还是热衷议和。我的看法是,他的屁股歪了!
                              看看天启回话里面的“览奏,夷使恭顺,求款之情似真”显然,袁崇焕忽悠皇帝,设法使皇帝相信后金诚心议和!


                              27楼2014-10-03 2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