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招聘流程中到底存在哪些间接成本。
招聘时间:可能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从启动招聘到人才到岗,这怎么能算作成本呢?但试想在招聘这段时间里,因岗位空缺,该岗位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生产力——即便有人代班,产能也相当有限。此外,由于团队和消费者处于中断的状态,还可能因此造成业务流失。招聘时间越拖越长,浪费只会越来越多。
管理时间:筛选简历、面试与候选人谈判等等,都需要花费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存在面试了没录取的,以及发Offer了被拒绝等情况。总之,只要空缺职位没有被填满,所有的工序又得重来一遍。
候选人质量:通常来说,新员工从入职到胜任新岗位并有所产出,平均需要6个月的时间。如果是高质量的候选人,这一时间能被缩短至3个月。很多企业在开展招聘时,更关注仅占整体人才池的20%左右的主动求职者,候选人的质量可想而知。如果他们能面向更宽广的人才池,则有可能改善这一状况。
新员工保留:在加盟企业头一年离职的新员工平均超过20%,原因很简单,仅仅通过招聘过程中4-6周的联系,还不足以开发候选人和企业之间的文化匹配。新员工在入职时,并未意识到文化匹配的问题,但当工作压力增大,文化匹配的问题就会被放大。因新员工的流失引起的重置,将会带来额外的招聘成本。
法律风险:有的企业因为招聘官缺乏相应的素养和常识,在招聘时会产生“用工歧视”,违反劳动法,并引发纠纷——这种可能并非不存在,它将会对企业的人才招聘及雇主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
上述这些间接的招聘成本,极少出现在企业招聘官的工作总结里,成为人均招聘成本的衡量指标,但确实在影响着企业的人才招聘,无可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