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吧 关注:6,020贴子:128,163

回复:红楼梦中的进口商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康熙对西方科学技术抱有极大的热忱,于欧洲自鸣钟亦显得十分喜爱。他曾写了一首《咏自鸣钟》诗:“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由此看出,自鸣钟已是这位勤政君主安排生活及工作秩序的必需之物。康熙皇帝还在养心殿造办处增设了修理及制造自鸣钟的作坊,从此由中国宫廷到民间,机械钟表的流行和制造逐渐展开。
在乾隆朝,自鸣钟与铜壶滴漏均刊于《皇朝礼器图式》,被共置于交泰殿,但是《清稗类钞》 记载:“交泰殿大钟,宫中咸以为准。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几满,日运水斛许,贮其中。 乾隆以后,久废不用。”说明用以计量时间的是自鸣钟,兼具观赏价值。乾隆时期生活富裕。皇帝热衷于身边的书画游乐与各类玩物之中,飘洋过海远道而来的西洋钟表已由原来的先进科学实践与天道正统象征内涵转变为闲逸消遣的高级玩具及奢侈观赏摆设。此一时期除了大量进口欧洲豪华精美,活动灵巧的钟表之外,在皇帝的旨意下,宫廷之内的欧洲及中国钟表技师更挖空心思,制作出大量供玩赏的各式动态新奇时钟,并配合黄金、玉、漆、象牙、宝石、紫檀等贵重物料的运用,务求使每件自鸣钟能达到金碧辉煌、器宇不凡的高度装饰效果。
《红楼梦》中自鸣钟出现的次数也不少,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在凤姐的上房里,那自鸣钟“咯当咯当”响起来,把刘姥姥吓了一大跳
第五十一回:“说着,只听外间屋里槅上的自鸣钟‘当当’的两声。”



20楼2014-10-11 20:57
回复
    怀表
    在世界钟表史上,德国纽仑堡人于1564年制成圆球型的“纽仑堡蛋”,乃是怀表的雏形。1657年荷兰人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又发明了“游丝”,提高了表的准确度,但此时的怀表形状仍旧像核桃一样笨重。直到1710年英国人葛量汉发明了“工字轮擒纵器”,使表身薄型化,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薄圆形机械怀表。
    红楼梦中,怀表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甚至超过了钟。
    第十四回,王熙凤说:“素日跟我的人,随身俱有钟表,不论大小事,都有一定的时刻。
    第四十五回,宝玉深夜冒雨来到黛玉下处,黛玉说时间晚了,“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忙又揣了。说道:‘原该歇了,又扰的你劳了半日神。’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也都有宝玉看表的描述。宝玉所佩之表,需要从怀里掏出来看,显然是一块怀表;再从其形状“核桃大小”的描述来看,这又是一块早期的怀表。
    这里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计时方式的切换问题。
    《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一》用西方计时系统解释了传统的计时系统:“凡侯时,皆准以昼夜。周日十二时。时八刻。刻十五分。分六十秒。”《大清会典》初修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雍正、乾隆、嘉庆和光绪曾4次重修。也就是说,最迟从光绪年间开始,北京就同时使用两套计时系统,本土的时辰、刻和西方的分秒时。

    清代怀表(金表)实物


    21楼2014-10-11 21:06
    收起回复
      自唐以来,以孔雀羽线、鸟羽线织成花纹的豪华服饰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本世纪50年代,从明代万历皇帝(公元1573—1620年)的定陵中出土了大量帝后服饰,其中有一件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团龙妆花纱织成袍料,长达1630厘米,幅宽66厘米,出土于定陵万历皇帝棺内。它采用复杂的“过管”、“挖花”的妆花技术织制,在纱地上织有团龙纹,龙纹分为升龙、降龙两种,龙的鳞、爪及头部均用孔雀羽线织成,至今色彩鲜艳。团龙纹中的龙、云、火珠等则用金线织出轮廓,极富有立体感,并且形成金翠交辉的效果。定陵出土的另一件万历皇帝杏黄地云龙折枝花孔雀羽妆花缎织成袍料,则用片金线和朱红、水粉、宝蓝、浅蓝、月白、明黄、墨绿、果绿、中绿、蓝绿、浅绛、白等十二种彩绒纬丝与孔雀线合织而成。此外,从定陵还出土了一批织孔雀羽线的缂丝织物残片。
      至清代,织孔雀羽服饰在宫廷、贵族中更加流行,在故宫博物院、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处至今均保藏着清代生产的织有孔雀羽线的帝王服饰及衣料。


      23楼2014-10-11 21:11
      回复
        其他洋面料:
        《红楼梦》第一○五回有一张抄没物品的清单,共七十多品类,其中绸缎呢绒,皮毛衣料,约占三分之二,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因为曹雪芹的先辈为江宁织造,使得他对于纺织品之类的了解,较之常人更加熟悉一些,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很多红学家都对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大不以为然,其实,从这张抄没单上的皮货和毛料来看,倘不是高鹗在续书时,有曹雪芹的残篇断简以资参考,那么这位续书者的高明,真是值得后人敬佩的了。
          也许是出身织造世家的缘故,曹雪芹对于衣料服饰,写来十分得心应手。全书中有关这方面的洋货,简直就是贾府的舶来品的展览。如:
          第3回,荣禧堂王夫人房内大炕上的猩红洋毯;
          同回,凤姐的翡翠撒花洋绉裙;
          同回,宝玉的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
          第6回,凤姐的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第28回,蒋玉函赠给宝玉,后落到袭人处的茜香国汗巾;
          第40、59回,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
          第49回,宝玉的哆罗呢狐狸皮袄;
          同回,宝钗的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鹤氅;
          同回,宝琴的凫靥裘;
          同回,李纨的哆罗呢对襟褂子;
          第52回,宝玉的荔枝色哆罗呢箭袖;
          同回,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
          第92回,凤姐的大红洋绉裙;
          同回,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
          第105回,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

        凫靥裘


        25楼2014-10-11 21:17
        回复
          茜香国汗巾


          26楼2014-10-11 21:17
          回复
            红楼梦里的西洋商品,我记得大概就是那么几大类,如有错漏,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4-10-11 22:39
            回复
              还有洋糖。这些物事完全出自前七十回,有人据此认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人所写。我认为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实则无知,前七十回写盛自然需要这些东西而后四十回写衰再写就不合适了。仔细看的话,第71——79回与后四十回无差别,而第94、95回,第100——第120回与前八十回无差别,特别是第1回、118回、120回 全书最好。第75——85回全书最差。第118回宝钗、宝玉赤子之心辩论可说是古文学史上最高的女性形象了。而第120回甄士隐那段话则点出了红楼梦主题——如何对待自己及如何对待他人,这与第1回甄士隐解“好了歌”——作者认知的现实照应。简言之,第1回说社会是什么,第120回则说如何做。
              其实后四十回更深刻反映了真实的生活。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28楼2014-10-12 02:35
              收起回复
                虽然我知道您很牛,但我还想说一句:这图好像不是宝姐姐最美的瞬间。


                来自手机贴吧29楼2014-10-12 09:19
                收起回复
                  精品帝你好。


                  来自手机贴吧30楼2014-10-12 10:04
                  回复
                    还有螺丝。宝玉挨打后袭人从王夫人处得一螺丝银盖玫瑰清露。
                    阿基米德螺旋物被广泛地用于提水。例如 ,古罗马人用它给矿井排水。 中世纪时,木匠们使用木钉或金属钉子来 把家具和木结构的建筑物连接起来。16 世纪时,制钉工人开始生产带螺旋线的钉 子,这些钉子能够更牢固地连接东西。那 是从这类钉子到螺丝钉所跨出的一小步。 18世纪末,螺丝钉作为固定用件已相当 普及,因为那时已找到了一种廉价的生产 方法。 螺丝起子(旋凿)在1780年左右出现于 伦敦。木匠们发现用螺丝起子旋紧螺钉比 用榔头敲击,能把东西固定得更好,尤其 遇上细纹螺丝钉时更是这样。


                    来自手机贴吧31楼2014-10-12 10:16
                    收起回复
                      请叫我百度钩


                      来自手机贴吧32楼2014-10-12 10:17
                      回复
                        象牙与犀牛角
                        “好了歌”头一句便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在第二十九回中,贾母携众人到清虚观敬香、看戏。其中一出折子戏,又叫“满床笏”,引起人们的注意。
                        《礼记·王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笏”又称为“朝笏”。在古代是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拿的手板,主要用来简略记录欲奏一事,是事先写在手板之上的。
                        “满床笏”,唐代朔方节度郭子仪力保朝廷几十年,先后辅佐三个皇帝,度过不少危难,功劳很大。被封为代国公,后又封为汾阳王,赐以生死铁券。不过郭子仪却拒绝了加封他为“尚书令”一职,认为此“尚书令”一职,是唐太宗曾任过,太子也曾任过的官职,自己不敢居功就任。由此赢来并更多的尊敬和信任。所以郭子仪一家因有功于国家,又忠心耿耿于李氏朝廷,事勤而人谦。家中七个儿子,八个女婿先后皆为朝中大官。因此上朝的笏板很多,在家中摆的满满一床,被史称为满床笏片。
                        作为进宫上朝时,用的奏事板,曾用过玉板、竹板,后来多用象牙为笏板,牙笏不仅高雅珍贵而且轻便洁白。因此,当形容家庭显贵,为官众多时,常用笏满床来比喻。在好了歌中,便暗寓了贾府的过去和未来。过去是“笏满床”,最终成了破败颓废的“陋室”,空空荡荡,衰草凄凄。

                        清象牙笏板


                        33楼2014-10-12 14:50
                        收起回复
                          在宁荣府中,用象牙制成的用具还很多。如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其中的牙牌,便是象牙的娱乐玩具。又如为了戏弄刘姥姥,凤姐“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镀金的筷子。”又成心把一碗鸽子蛋放在她面前,让她夹也夹不上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急得刘姥姥大呼:“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掀还沉,那里拿得动他?”比铁锹还重的象牙筷子,虽是夸张些,也可见多么长,多么粗,多么重的象牙筷子,加上纯金,便更加沉重了。
                          为了给贾宝玉过生日,他的八个丫环在晚饭后,凑钱给他搞个私人庆祝,畅快淋漓的欢乐了一夜。其间为了玩得有趣,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这里的“象牙花名签子”便是用上好的象牙,磨成薄片,在面上线雕浅刻着不同的花卉,并刻上花名。玩时抽出一片,依照上面的花名应答对诗,凑趣取乐,是雅俗共赏的游戏。
                          还有晴雯不小心,把扇子掉在地上,将扇骨子折断。这个扇骨子常用竹、木、骨、象牙制作。可是惟有象牙柄容易跌断。其他竹、木料均不易断裂。所以,不小心“掉在地上,将骨子跌折。”必是象牙材料的工艺品。由扇子引出了晴雯讲以前的“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再后来,又演出“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感人故事。从中也可看出象牙器物,在当时贵族家中,已经较为常见,并不特别珍稀。

                          红楼梦中的象牙花签


                          34楼2014-10-12 14:54
                          回复
                            清代废除朝笏,也不用象牙,于是象牙工艺制品多转向其他器物,如笔筒、笔阁、画轴、笔管、牙牌、围棋、印章、浮雕物等。
                            在明清时期,玉雕地域主要在南方苏州、扬州一带。北京宫廷也有“玉作”,但“工巧则推苏郡。”象牙雕,在北京由皇宫“如意馆”中的玉匠们兼职制作。而南方则以广东牙雕,苏州牙雕甚为出名。其实,就是在这两朝中,所谓宫内牙作从事雕刻的艺匠,也大部分来自苏州地区。据清宫档案,清代北京雕漆,在上够厚漆后,其雕刻由皇帝御旨批示,让由宫内“牙作”艺匠雕刻,若仍然还不能完成的话,就下旨送苏州找牙匠或竹雕匠去制作。

                            清牙雕红楼梦人物瓶


                            36楼2014-10-12 14:57
                            回复
                              我国从新石器时代,殷商时期,便有象牙制品。如果没有本地本土的牙料来源,是不可思议的。那个时代讲什么从国外进口象牙材料,完全没有历史根据。如果说在唐宋以后,象牙材料是从国外进来,倒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
                              到了明清时代,除了云南、广西,少数几个尚有极少野生象群之外,我国其他地区已经没有野生象存在。象牙的来源大多数来自印度、南亚各地,以及非洲地区。
                              宋代是我国传统工艺最发达的时期。非但宫廷艺术独领风骚,民间艺术也相当兴盛发达。民间中如漆器、牙雕、扇子、灯彩极为出名。宋代皇帝有专门手工作坊 “文思院”,下面设有象牙作坊,制作许多牙雕器物。根据宋史记载,当时一次进口象牙7755斤,可见用量之大。当时宋代已经能制作可以转动,分多层“中直通一窍”的象牙球。又称为“鬼工球”。正因为如此,原来普通使用的象牙物品,不得不压缩。如笏板的取消,象牙玉带、象牙床、象席等,普通生活用品早已停止生产。平常官制用具不得不锐减。乃至后来完全取消。唯把少量的象牙原料来制作较为精致。比较高档的装饰品、艺术品。并且仅供宫廷贵戚少数人使用。原料越来越稀少。价格越来越昂贵。进口越来越困难。使得从犀角、象牙为材料的传统艺术逐渐萎缩,乃至清末宫廷的牙玉作坊完全停办。艺匠从宫中流失出来,散落民间。


                              37楼2014-10-12 14: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