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以及古典汉族之生活地域分析——来自体质人类学及气候学的证据
【从现有的古人骨资料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原始土著居民的种族类型应该是“古中原类型”。属于该类型的人群主要包括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居民以及由殷墟中小墓中大多数墓主人所代表的殷商民族中的平民和西村组、瓦窑沟组所代表的周人。该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为:偏长的中颅型以及高而偏狭的颅型,中等偏狭的面宽和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较低的眶型和明显的低面、阔鼻倾向。如果将其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区域性类型进行比较,该类型居民似乎介于东亚人种和南亚人种之间的位置上,并且在若干体质特征上与现代华南地区的居民颇相近似。这一古代类型的居民在先秦时期曾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关链接1、2)
引用:
【中原地区汉代以后的古人骨资料目前已正式发表的只有山东济宁潘庙和广饶五村两批汉墓的标本。从基本体质特征上看,潘庙、五村的汉代居民均比较接近现代东亚蒙古人种,但与现代华北汉族相比仍存在着某些体质的差异,特别是在高颅低面、眶形偏低、鼻形较阔等特点上似乎更接近于现代华南汉族居民。】(相关链接1)
引用:
【人种特征的研究表明,郑州地区汉唐宋组居民均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存在较大的一致性,较多地表现出了“古中原类型”居民的特点。与各相关近代对比组比较的结果表明,郑州汉代组居民中虽然也可能混入了西北羌系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某些基因,但在体貌特征上与现代南方汉族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唐代组居民则开始体现一种混合体质性状的趋势,与现代南方汉族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而宋代组居民的体质特征已基本介于不同体质类型之间,相反地,与现代华北地区的汉族在体貌特征上似乎更相像。就本文所研究的资料而言,现代北方汉族体质特征最终形成的时间应不早于宋代。】(相关链接3)
引用:
【古中原地区居民与现代当地汉族人的体貌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具有“低面、阔鼻、低眶”的面部特征,与现代北方汉族人面部窄、高,鼻翼宽阔,眼眶和面部扁平度中等的特点形成对比,反而更趋同于今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的南方居民长相】(相关链接4、5)
引用:
【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 2℃ 左右。……可以说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
……
《国风·召南 》诗云,“ 漂有梅, 顷筐暨之。”《卫风 》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琦琦。”梅和竹均是亚热带植物,,足证当时气候之和暖……象竹子、梅树这样的亚热带植物,在《左传》和《诗经》中,常常提到……事实上,唐朝以后,华北地区梅就看不见。可是,在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是无处不有的……宋代以来,华北梅树就不存在了。在商周时期,梅树果实“梅子”是日用必需品,象盐一样重要,用它来调和饮食,使之适口(因当时不知有醋)。《书经·说命篇下》说:“若作酒醴,尔惟麴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说明商周时期梅树不但普遍存在,而且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到战国时代(公元前480一222年)温暖气候依然继续。
……
到了秦朝和前汉(公元前221一公元23年)气候继续温和。……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但东汉冷期时间不长。
……
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期间,中国分为南北,以秦岭和淮河为界……那末南京在那时的冬天要比现在大约冷 2℃,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 ℃。
……
第六世纪末至第十世纪初,是隋唐(公元589一907年)统一时代。中国气候在第七世纪的中期变得和暖,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第八世纪初期,梅树生长于皇宫。唐玄宗李隆基时(公元712 一756年),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所以称为梅妃。
……
十二世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转寒,这时,金人由东北侵入华北代替了辽人,占据淮河和秦岭以北地方,以现在的北京为国都。宋朝(南宋)国都迁杭州。】(相关链接6)
相关链接1:
《体质人类学》第六篇《人类的种族》第三章《我国居民的人种成分》
http://vdisk.weibo.com/s/zR-nqcUI2CPe9
相关链接2:
吉林大学公开课《人类的起源与现代人的起源·中国人的起源(二)》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2ff9740014308a10082046a&resId=ff80808142ff9740014308a44e970476
相关链接3:
《郑州汉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
http://124.93.245.86/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1013188375.nh&DbName=CDFDLAST2013&DbCode=CDFD&uid=anBFOU0yUjkrWjhpRDM3VVBtWnN1Nm1waEtOclVvSDNGc3pSbFJOaHVUNVplNmR3
相关链接4:
新华网《考古学家证实汉民族为“混血民族”》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7/c_1110286640.htm
相关链接5:
央广网《考古学家称现代北方汉族人体貌特征形成于宋代》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404/t20140418_515324751.shtml
相关链接6: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http://image.sciencenet.cn/olddata/kexue.com.cn/upload/blog/file/2010/1/201014145521709295.pdf
【从现有的古人骨资料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原始土著居民的种族类型应该是“古中原类型”。属于该类型的人群主要包括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居民以及由殷墟中小墓中大多数墓主人所代表的殷商民族中的平民和西村组、瓦窑沟组所代表的周人。该类型居民的主要体质特征为:偏长的中颅型以及高而偏狭的颅型,中等偏狭的面宽和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较低的眶型和明显的低面、阔鼻倾向。如果将其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区域性类型进行比较,该类型居民似乎介于东亚人种和南亚人种之间的位置上,并且在若干体质特征上与现代华南地区的居民颇相近似。这一古代类型的居民在先秦时期曾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关链接1、2)
引用:
【中原地区汉代以后的古人骨资料目前已正式发表的只有山东济宁潘庙和广饶五村两批汉墓的标本。从基本体质特征上看,潘庙、五村的汉代居民均比较接近现代东亚蒙古人种,但与现代华北汉族相比仍存在着某些体质的差异,特别是在高颅低面、眶形偏低、鼻形较阔等特点上似乎更接近于现代华南汉族居民。】(相关链接1)
引用:
【人种特征的研究表明,郑州地区汉唐宋组居民均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存在较大的一致性,较多地表现出了“古中原类型”居民的特点。与各相关近代对比组比较的结果表明,郑州汉代组居民中虽然也可能混入了西北羌系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某些基因,但在体貌特征上与现代南方汉族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唐代组居民则开始体现一种混合体质性状的趋势,与现代南方汉族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而宋代组居民的体质特征已基本介于不同体质类型之间,相反地,与现代华北地区的汉族在体貌特征上似乎更相像。就本文所研究的资料而言,现代北方汉族体质特征最终形成的时间应不早于宋代。】(相关链接3)
引用:
【古中原地区居民与现代当地汉族人的体貌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具有“低面、阔鼻、低眶”的面部特征,与现代北方汉族人面部窄、高,鼻翼宽阔,眼眶和面部扁平度中等的特点形成对比,反而更趋同于今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的南方居民长相】(相关链接4、5)
引用:
【作者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 2℃ 左右。……可以说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
……
《国风·召南 》诗云,“ 漂有梅, 顷筐暨之。”《卫风 》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琦琦。”梅和竹均是亚热带植物,,足证当时气候之和暖……象竹子、梅树这样的亚热带植物,在《左传》和《诗经》中,常常提到……事实上,唐朝以后,华北地区梅就看不见。可是,在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是无处不有的……宋代以来,华北梅树就不存在了。在商周时期,梅树果实“梅子”是日用必需品,象盐一样重要,用它来调和饮食,使之适口(因当时不知有醋)。《书经·说命篇下》说:“若作酒醴,尔惟麴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说明商周时期梅树不但普遍存在,而且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到战国时代(公元前480一222年)温暖气候依然继续。
……
到了秦朝和前汉(公元前221一公元23年)气候继续温和。……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但东汉冷期时间不长。
……
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期间,中国分为南北,以秦岭和淮河为界……那末南京在那时的冬天要比现在大约冷 2℃,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 ℃。
……
第六世纪末至第十世纪初,是隋唐(公元589一907年)统一时代。中国气候在第七世纪的中期变得和暖,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第八世纪初期,梅树生长于皇宫。唐玄宗李隆基时(公元712 一756年),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所以称为梅妃。
……
十二世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转寒,这时,金人由东北侵入华北代替了辽人,占据淮河和秦岭以北地方,以现在的北京为国都。宋朝(南宋)国都迁杭州。】(相关链接6)
相关链接1:
《体质人类学》第六篇《人类的种族》第三章《我国居民的人种成分》
http://vdisk.weibo.com/s/zR-nqcUI2CPe9
相关链接2:
吉林大学公开课《人类的起源与现代人的起源·中国人的起源(二)》http://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2ff9740014308a10082046a&resId=ff80808142ff9740014308a44e970476
相关链接3:
《郑州汉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
http://124.93.245.86/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1013188375.nh&DbName=CDFDLAST2013&DbCode=CDFD&uid=anBFOU0yUjkrWjhpRDM3VVBtWnN1Nm1waEtOclVvSDNGc3pSbFJOaHVUNVplNmR3
相关链接4:
新华网《考古学家证实汉民族为“混血民族”》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7/c_1110286640.htm
相关链接5:
央广网《考古学家称现代北方汉族人体貌特征形成于宋代》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404/t20140418_515324751.shtml
相关链接6: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http://image.sciencenet.cn/olddata/kexue.com.cn/upload/blog/file/2010/1/20101414552170929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