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石湾陶艺有其特色,虽是民间工艺,但塑造人物、动物,可以大胆地讲,此种材质、工艺是最适合的,远胜于其他任何一种材质,甚至可以说比标本也不遑多让。然而它至今依然是小众艺术门类,地域局限非常明显,为什么?
这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而原因可以分为主管和客观原因。我认为一种艺术品(包括艺术家)想打出去,机遇固然要紧,但是机遇来了,你是不是抓得住,那就要看你的本事。所谓本事就是“内功”,是内因。所谓机会总是吹去有准备的人,石湾陶艺,准备好了么?内因才是最重要的。个人分析如下。
第一,背离主流文化。石湾陶艺并不是没有文化内涵,只是现在的作者们不够重视,贪图快,早交差早拿钱。什么是主流文化?目前来说还是以中原地区、帝都地区为主,它们的审美观、价值观是主流,这是短时间内无法更改的。举个例子:紫气东来(老子骑牛),是传统题材。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国画、瓷板画等艺术品,从古到今,这个题材都是牛头朝左的,因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老子西出函谷关。这就是传统,这就是主流,可以说这就是真理。而石湾陶艺,居然有人做出反方向的“紫气东来”——这是创新吗?不是!这是幼稚的行为,实际是想到无法可想,就改动一点,当作创新。这样的东西,拿到外地,谁认你?当然,如果有朝一日,石湾公仔的玩家都是一言九鼎分量重到可以颠倒黑白的人,那么你就算创作出老子骑的是公鸡也是对的,但是在那之前,作者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按照传统文化来吧。
第二,推广不得法、不得力。有几个机构,钱花了不少(内行人都知道,此处不点名),效果寥寥。为什么?首先你推的东西都是什么玩意?你所力推的东西,本身过不过硬,有没有做错(比如上一点的)?即使没有做错,有没有你地方特色,拿去跟当地传统艺术品PK,K不K得过人家?K不过的话你的宣传是不是白做?价钱合不合适,受众有没有调查过?打个比方就是,去山东摆展览的话,我当然拿儒家学派的题材去,我要是拿个老子、秦皇去或者拿佛祖菩萨去那是怎么回事?脑子进水?某年市长亲自带队进京,拍卖某大师作品“紫气东来”,实际情况是人家拍卖公司根本不愿意上拍——你拿一个做错的紫气东来拍,我这拍卖公司以后岂不是被人笑死?最后只是碍于市长面子,多方斡旋才假拍了了一次。啧啧,你石湾的国家级大师就这水平?力作居然这么基本的错误——牛身,马蹄!这是错的,怎么给你拍?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经此一役,别人圈内流传开来,怎么看你石湾陶艺?一群乡巴佬,就算是国家级大师也上不得台面,以后一概不看、不拍……这就玩完了。
第三,缺乏权威机构。外地人肯定以为石湾美陶厂是正宗的石湾陶艺代表,殊不知只是一家私人厂。而即使是里面的几位国家级大师,也只能说是各有所长,谁敢妄言代表石湾陶艺最高水平?外面那么多作者被你们吃了么?问题是美陶厂的东西也不能代表石湾陶艺啊,别人一看就这水平?还是回家数钱玩吧……
第四,只顾眼前利益,粗制滥造。这里就不得不点名批评美陶厂。刘传庄稼等人已经逝世这么多年了,廖洪标也跳出来自立门户了——你还大量印别人以前的作品,还盖作者的章这是怎么回事?而且印得简直不忍看、不能看,霸占市场,影响极其恶劣。外地人不是我们这种行家,乍一看注浆的跟原作也没啥区别,就觉得不矜贵了。更有甚者(不但美陶厂,外面也有),一些作者仿、印师父的作品,盖师父章,混淆视听,公然作假……且不说著作权的问题,自己良心过不过得去?远的不说,明年的生肖羊,美陶厂的册页上,竟然有跟刘藕生十几年前创作的一模一样(我可以说抄袭么)的,大哥拜托你这么大一间厂不要这么丢人现眼行不行?自重身份行不行?(明天另开一帖证实,我是有根有据的人)
第五,作品大多没有抓住特征,流于形式,有形无神。做一个清人,作者说是曹雪芹,我说是郑板桥行不行?蒲松龄行不行?金圣叹行不行?龚自珍行不行?你有什么地方敢说这个就是曹雪芹而不是别人?做一个作品,别人一看脱口而出“这是诸葛亮”“这是岳母刺字”,这是最基本的成功;别人叫不出名堂,这是绝对不成功。陆羽品茶,几乎所有作者都临摹、创作过吧?茶经三部,你作品里面有几本?两本有之、六本有之,这算什么?陆羽的时代有没有紫砂壶,有没有考证?东坡爱砚,宋朝的砚和现代的砚款式有什么区别,有没有考证?
第六,功力不到,勉励而为。人物题材估计很多藏家家里都有,就算没有很多,书上总是不少的。可是我们奉为经典的其中某些作品,麻烦各位自己照着动作做一遍,看看那些作品的人物动作是完全做不出来、比例不对、做得姿势很难受的,此处不点名、不细说……不可说,不可说,诸君试之则已。
第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创新是应该鼓励的,艺术贵在创新,其次才是细节。但是创新必须基于传统的特色,而不是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石湾陶艺特点是什么,传神、有工艺、有釉色。作者们观众们自问良心,现在的很多所谓创新的作品,有没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你用陶泥创作几个半古不古的文字,这是创新?那我若是用陶泥做一堆大便(以前肯定没有人做过),这是不是创新?石湾陶艺必须首先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才可以探索创新。作者工艺不到,衣纹、神态或者没有那么老练纯熟,这可以谅解,但是你完全体现不出这些,这就已经可以说,你的作品不是石湾陶艺的范畴了,只能算作“用陶泥创作出的作品”。用陶泥搞一堆极其抽象的东西——我难道用石雕、木雕、铜雕、玻璃钢什么的不能做么?没有传统东西这算什么石湾陶艺?
第八,不尊重传统文化,自以为是。关羽的艺术形象,长须、绿袍、大刀;你搞个红袍是怎么回事?当然在关羽一生之中肯定穿过红袍,但是那没有特指性,不能体现出你所要表达的题材。按照很多作者的观点的话,那我也可以说,关羽一生中肯定还拉过肚子、呕吐过、扣过鼻子,你怎么不创作一个出来?创作一个人物肯定是创作他的高光表现,而不是琐碎的一般表现。同理,又比如,石湾引以为荣的引蝠钟馗,没有人知道钟馗的时代,没有这种扇子,这是穿越的么?我们老是妒忌景德镇瓷器、紫砂壶,觉得它们没什么可看的,一目了然,不就是一幅画、几个字——问题是即使是一般的青花瓷器上,它的画虽然通俗易懂,但绝不画错,尊重并遵照传统来创作。石湾呢?错漏百出的作品充斥大街,拉低平均水平。
问题依然很多;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好的一面,比如说很多作者还是有职业操守的,一些作者也越来越注重文化了,石湾陶艺的潜力依然很大,也依然有人愿意去推动……可是问题不解决,一定会制约行业的发展。想要冲出本土……任重道远。愿诸君共同努力。
石湾陶艺有其特色,虽是民间工艺,但塑造人物、动物,可以大胆地讲,此种材质、工艺是最适合的,远胜于其他任何一种材质,甚至可以说比标本也不遑多让。然而它至今依然是小众艺术门类,地域局限非常明显,为什么?
这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而原因可以分为主管和客观原因。我认为一种艺术品(包括艺术家)想打出去,机遇固然要紧,但是机遇来了,你是不是抓得住,那就要看你的本事。所谓本事就是“内功”,是内因。所谓机会总是吹去有准备的人,石湾陶艺,准备好了么?内因才是最重要的。个人分析如下。
第一,背离主流文化。石湾陶艺并不是没有文化内涵,只是现在的作者们不够重视,贪图快,早交差早拿钱。什么是主流文化?目前来说还是以中原地区、帝都地区为主,它们的审美观、价值观是主流,这是短时间内无法更改的。举个例子:紫气东来(老子骑牛),是传统题材。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国画、瓷板画等艺术品,从古到今,这个题材都是牛头朝左的,因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老子西出函谷关。这就是传统,这就是主流,可以说这就是真理。而石湾陶艺,居然有人做出反方向的“紫气东来”——这是创新吗?不是!这是幼稚的行为,实际是想到无法可想,就改动一点,当作创新。这样的东西,拿到外地,谁认你?当然,如果有朝一日,石湾公仔的玩家都是一言九鼎分量重到可以颠倒黑白的人,那么你就算创作出老子骑的是公鸡也是对的,但是在那之前,作者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按照传统文化来吧。
第二,推广不得法、不得力。有几个机构,钱花了不少(内行人都知道,此处不点名),效果寥寥。为什么?首先你推的东西都是什么玩意?你所力推的东西,本身过不过硬,有没有做错(比如上一点的)?即使没有做错,有没有你地方特色,拿去跟当地传统艺术品PK,K不K得过人家?K不过的话你的宣传是不是白做?价钱合不合适,受众有没有调查过?打个比方就是,去山东摆展览的话,我当然拿儒家学派的题材去,我要是拿个老子、秦皇去或者拿佛祖菩萨去那是怎么回事?脑子进水?某年市长亲自带队进京,拍卖某大师作品“紫气东来”,实际情况是人家拍卖公司根本不愿意上拍——你拿一个做错的紫气东来拍,我这拍卖公司以后岂不是被人笑死?最后只是碍于市长面子,多方斡旋才假拍了了一次。啧啧,你石湾的国家级大师就这水平?力作居然这么基本的错误——牛身,马蹄!这是错的,怎么给你拍?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经此一役,别人圈内流传开来,怎么看你石湾陶艺?一群乡巴佬,就算是国家级大师也上不得台面,以后一概不看、不拍……这就玩完了。
第三,缺乏权威机构。外地人肯定以为石湾美陶厂是正宗的石湾陶艺代表,殊不知只是一家私人厂。而即使是里面的几位国家级大师,也只能说是各有所长,谁敢妄言代表石湾陶艺最高水平?外面那么多作者被你们吃了么?问题是美陶厂的东西也不能代表石湾陶艺啊,别人一看就这水平?还是回家数钱玩吧……
第四,只顾眼前利益,粗制滥造。这里就不得不点名批评美陶厂。刘传庄稼等人已经逝世这么多年了,廖洪标也跳出来自立门户了——你还大量印别人以前的作品,还盖作者的章这是怎么回事?而且印得简直不忍看、不能看,霸占市场,影响极其恶劣。外地人不是我们这种行家,乍一看注浆的跟原作也没啥区别,就觉得不矜贵了。更有甚者(不但美陶厂,外面也有),一些作者仿、印师父的作品,盖师父章,混淆视听,公然作假……且不说著作权的问题,自己良心过不过得去?远的不说,明年的生肖羊,美陶厂的册页上,竟然有跟刘藕生十几年前创作的一模一样(我可以说抄袭么)的,大哥拜托你这么大一间厂不要这么丢人现眼行不行?自重身份行不行?(明天另开一帖证实,我是有根有据的人)
第五,作品大多没有抓住特征,流于形式,有形无神。做一个清人,作者说是曹雪芹,我说是郑板桥行不行?蒲松龄行不行?金圣叹行不行?龚自珍行不行?你有什么地方敢说这个就是曹雪芹而不是别人?做一个作品,别人一看脱口而出“这是诸葛亮”“这是岳母刺字”,这是最基本的成功;别人叫不出名堂,这是绝对不成功。陆羽品茶,几乎所有作者都临摹、创作过吧?茶经三部,你作品里面有几本?两本有之、六本有之,这算什么?陆羽的时代有没有紫砂壶,有没有考证?东坡爱砚,宋朝的砚和现代的砚款式有什么区别,有没有考证?
第六,功力不到,勉励而为。人物题材估计很多藏家家里都有,就算没有很多,书上总是不少的。可是我们奉为经典的其中某些作品,麻烦各位自己照着动作做一遍,看看那些作品的人物动作是完全做不出来、比例不对、做得姿势很难受的,此处不点名、不细说……不可说,不可说,诸君试之则已。
第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创新是应该鼓励的,艺术贵在创新,其次才是细节。但是创新必须基于传统的特色,而不是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石湾陶艺特点是什么,传神、有工艺、有釉色。作者们观众们自问良心,现在的很多所谓创新的作品,有没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你用陶泥创作几个半古不古的文字,这是创新?那我若是用陶泥做一堆大便(以前肯定没有人做过),这是不是创新?石湾陶艺必须首先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才可以探索创新。作者工艺不到,衣纹、神态或者没有那么老练纯熟,这可以谅解,但是你完全体现不出这些,这就已经可以说,你的作品不是石湾陶艺的范畴了,只能算作“用陶泥创作出的作品”。用陶泥搞一堆极其抽象的东西——我难道用石雕、木雕、铜雕、玻璃钢什么的不能做么?没有传统东西这算什么石湾陶艺?
第八,不尊重传统文化,自以为是。关羽的艺术形象,长须、绿袍、大刀;你搞个红袍是怎么回事?当然在关羽一生之中肯定穿过红袍,但是那没有特指性,不能体现出你所要表达的题材。按照很多作者的观点的话,那我也可以说,关羽一生中肯定还拉过肚子、呕吐过、扣过鼻子,你怎么不创作一个出来?创作一个人物肯定是创作他的高光表现,而不是琐碎的一般表现。同理,又比如,石湾引以为荣的引蝠钟馗,没有人知道钟馗的时代,没有这种扇子,这是穿越的么?我们老是妒忌景德镇瓷器、紫砂壶,觉得它们没什么可看的,一目了然,不就是一幅画、几个字——问题是即使是一般的青花瓷器上,它的画虽然通俗易懂,但绝不画错,尊重并遵照传统来创作。石湾呢?错漏百出的作品充斥大街,拉低平均水平。
问题依然很多;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好的一面,比如说很多作者还是有职业操守的,一些作者也越来越注重文化了,石湾陶艺的潜力依然很大,也依然有人愿意去推动……可是问题不解决,一定会制约行业的发展。想要冲出本土……任重道远。愿诸君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