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国外发展心理学领域的许多研究者关注“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inter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f attachment patterns),其意为:根据特殊照料者(常常是父母)有关依恋的心理状态可以预测婴儿与特殊照料者之间依恋关系的安全性。该研究领域可以从理论背景、测量方法、研究进展及研究意义这几方面稍作评述。目前该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是代际传递性的内在机制研究。E.Meins(1997)提出“将心比心”(mind-mindedness)的概念,Annie Bernier等(2003)认为其可作为一种内在心理机制来解释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
关键词依恋,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敏感性,“将心比心”(mind-mindedness)。
分类号B844
自从1969年Bowlby提出“依恋”的重要概念及依恋发展四阶段说之后,有关依恋的研究逐渐深入[1]。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依恋具有代际传递性,并且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
所谓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Van Ijzendoorn(1995)将其定义为:“根据特殊照料者(常常是父母)有关依恋的心理状态可以预测婴儿与特殊照料者之间依恋关系的安全性”[3]。我们可以对其做如下的理解:父母的依恋模式和婴儿的依恋模式有一定的相关,父代的依恋模式对子代的依恋模式有一定的预测性。换言之,依恋模式在父代和子代之间的可以传递。一般认为,婴儿往往会和父母有类似或相同的依恋模式,研究发现,依恋具有传递性,儿童早期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在儿童长大为人父母时,也更加容易和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依恋,反之亦然[2]。
关键词依恋,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敏感性,“将心比心”(mind-mindedness)。
分类号B844
自从1969年Bowlby提出“依恋”的重要概念及依恋发展四阶段说之后,有关依恋的研究逐渐深入[1]。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依恋具有代际传递性,并且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
所谓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Van Ijzendoorn(1995)将其定义为:“根据特殊照料者(常常是父母)有关依恋的心理状态可以预测婴儿与特殊照料者之间依恋关系的安全性”[3]。我们可以对其做如下的理解:父母的依恋模式和婴儿的依恋模式有一定的相关,父代的依恋模式对子代的依恋模式有一定的预测性。换言之,依恋模式在父代和子代之间的可以传递。一般认为,婴儿往往会和父母有类似或相同的依恋模式,研究发现,依恋具有传递性,儿童早期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在儿童长大为人父母时,也更加容易和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依恋,反之亦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