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人或许对富顺街的陈公馆有所耳闻,而大多年轻人闻所未闻。谨以此帖,穿越那段风云。作者:MR.V
远去的陈公馆
在隆昌到富顺的老路边,拾级而下,经羊肠小道,有一户大宅院,与别处不同,屋脊正中塑有白菜,配以青花瓷。高大阔气,飞檐翘角,行至宅院正门,门牌是红光路二段74号,而关于它,鲜有人知晓。这个地名称谓更改于文革时期,带有浓厚的革命味道。尽管后来更名富顺街,但这户宅院的门牌依旧如故。
高大院门的条石上一行冷冰冰的毛笔字,非本院住户严禁入内。加上它的与众不同,这足以勾起我本能的好奇。里面究竟如何景象,不得其门而入。
2014年下半年富顺街开始了拆迁改造,红光路二段74号大宅院里住户全部迁出,我才有机会走进宅院,却目睹了它最狼狈的时候。
关于宅院的建筑形式我说不上个所以,有模有样,只晓得肯定有历史。四周墙壁写着当年的文革标语,一块黑板上的稚嫩的粉笔画和字体也不知道是哪个小朋友的杰作。可以想象当年其气派程度,几经询问,有人说院子有两百年之久。问住户,答案是大宅院,很多户住一起。所知甚少,仅此而已。也有人说是国民党师长的房子。这些答案或虚或实,站在天井下,屹立了很久的老房子命不久矣,关于它的故事我一无所知,百味杂陈。
与同行离开后,到了晚上处理照片时。同行发来信息,该院主人与其祖上是相识,主人是国民党师长陈莽子的公馆。这和之前国民党师长的房子不谋而合。陈莽子何许人也?查阅资料和县志后,一段尘封的往事浮出水面。
陈莽子大名陈能芬,字馨明,(1892~1950)民国时隆昌重要的政界军界人物,显赫一时。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学生。跟随刘湘部,历任排、连、营、团长等职。民国14年,接收杨森残部,任师长。民国28年返回隆昌,入哥老会“隆汉公”,任“龙头大爷”,私立楼峰中学校校长(隆昌二中前身)。民国34年人隆昌县参议会议长。解放后,陈担任隆昌县“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剿浮委员会”委员,与土匪投资勾结,进行武装暴乱。1950年12月16日,县人民法院在大操坝(现青年路)召开公审大会,判处陈能芬死刑,立即执行。
有熟知这段历史的邑人称此宅院是陈能芬家兵保镖的住所,而陈的住处在现党校位置。
几十年过去了,由民国到现在。最难得的是在老宅子即将拆毁倒塌前,这段往事变得清晰。
隆昌城里的老街老房老城墙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都随着迅速的城市改造长埋地底,灯红酒绿中,那些往事已经没人再提起。在一片狼藉的陈公馆里,白发苍苍的老人饶有兴致地回忆起这段往事,如数家珍。历史早已吹走了民国的风云,只是感叹曾经气派的公馆也难逃一个鲜红扭曲的“拆”字,一个“拆”字抹不掉属于隆昌人的记忆。
远去的陈公馆
在隆昌到富顺的老路边,拾级而下,经羊肠小道,有一户大宅院,与别处不同,屋脊正中塑有白菜,配以青花瓷。高大阔气,飞檐翘角,行至宅院正门,门牌是红光路二段74号,而关于它,鲜有人知晓。这个地名称谓更改于文革时期,带有浓厚的革命味道。尽管后来更名富顺街,但这户宅院的门牌依旧如故。
高大院门的条石上一行冷冰冰的毛笔字,非本院住户严禁入内。加上它的与众不同,这足以勾起我本能的好奇。里面究竟如何景象,不得其门而入。
2014年下半年富顺街开始了拆迁改造,红光路二段74号大宅院里住户全部迁出,我才有机会走进宅院,却目睹了它最狼狈的时候。
关于宅院的建筑形式我说不上个所以,有模有样,只晓得肯定有历史。四周墙壁写着当年的文革标语,一块黑板上的稚嫩的粉笔画和字体也不知道是哪个小朋友的杰作。可以想象当年其气派程度,几经询问,有人说院子有两百年之久。问住户,答案是大宅院,很多户住一起。所知甚少,仅此而已。也有人说是国民党师长的房子。这些答案或虚或实,站在天井下,屹立了很久的老房子命不久矣,关于它的故事我一无所知,百味杂陈。
与同行离开后,到了晚上处理照片时。同行发来信息,该院主人与其祖上是相识,主人是国民党师长陈莽子的公馆。这和之前国民党师长的房子不谋而合。陈莽子何许人也?查阅资料和县志后,一段尘封的往事浮出水面。
陈莽子大名陈能芬,字馨明,(1892~1950)民国时隆昌重要的政界军界人物,显赫一时。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学生。跟随刘湘部,历任排、连、营、团长等职。民国14年,接收杨森残部,任师长。民国28年返回隆昌,入哥老会“隆汉公”,任“龙头大爷”,私立楼峰中学校校长(隆昌二中前身)。民国34年人隆昌县参议会议长。解放后,陈担任隆昌县“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剿浮委员会”委员,与土匪投资勾结,进行武装暴乱。1950年12月16日,县人民法院在大操坝(现青年路)召开公审大会,判处陈能芬死刑,立即执行。
有熟知这段历史的邑人称此宅院是陈能芬家兵保镖的住所,而陈的住处在现党校位置。
几十年过去了,由民国到现在。最难得的是在老宅子即将拆毁倒塌前,这段往事变得清晰。
隆昌城里的老街老房老城墙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都随着迅速的城市改造长埋地底,灯红酒绿中,那些往事已经没人再提起。在一片狼藉的陈公馆里,白发苍苍的老人饶有兴致地回忆起这段往事,如数家珍。历史早已吹走了民国的风云,只是感叹曾经气派的公馆也难逃一个鲜红扭曲的“拆”字,一个“拆”字抹不掉属于隆昌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