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934贴子:166,160
被度娘看上了,系统删帖怎样也发不出,烦请把旧帖撤精,我无力再吐槽了。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14-11-18 01:28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2815023766
    旧版连接
    有些有价值讨论及连接
    吴歌不让我自删的理由


    IP属地:中国香港18楼2015-01-14 02:19
    回复
      吾在华亭念书,一次去上海博物馆看到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17-03-12 18:46
      回复
        二、董卓和刘焉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刘协入长安后铸小钱,据说不但将五铢钱销熔,连长安的铜人、铜马、铜乐器,还有秦始皇当年的十个“十二铜人”中(各重三十四万斤)也用于铸小钱的(其后符坚连仅余的两个也销毁,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注引《三辅旧事》)。
        肉好无轮廓,钱文字迹模糊,故称“无文钱”,却又想与以前重量的五铢钱那样在巿面中流通使用,仅在钱币中就可见其剥削。《古泉汇利集》卷五有无文小钱图,李佐贤调其钱疑是卓铸。
        东汉时,征税和发放官员俸禄,已有以米代钱的情况。虽然货币经济还维持在较高水平,不过从史藉记载,皇帝赏赐臣下的钱币数量比西汉明显减少,据彭信威先生统计,东汉时赏赐数量只有西汉时的三分之一。


        IP属地:中国香港94楼2019-01-30 23:34
        收起回复
          不过最主要的分别是黄金应用上,西汉赏赐时是上百斤上千斤的,但东汉时只余下几十斤,据统计,赐金总额只合西汉时的百分之二;每次平均额只有百分之二十二(见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第二章第一节)。何茲全先生则在《中国中古社会及向中世社会的过渡》上篇第三章列出了两汉君主的各条赏赐史料,当中,西汉支出用帛的仅三例;东汉黄金只用于皇帝加元服、聘皇后、赐贵人,赏赐绝大部份是钱帛兼用。
          黄金交易情况也一样大衰退,此时基本沦为制作首饰等奢侈品之用,丧失货币功能。甄皇后家中有大量储谷,便购入百姓卖出的金银珠玉,就是实例。任昉的《述异记》则更夸张:“汉末大饥,江淮间童谣曰:‘大兵如市,人死如林。持金易粟,粟贵於金。’洛中谣云:‘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直!’袁绍在冀州时,满市黄金而无斗粟,饿者相食,人为之语:‘虎豹之口,不如饥人。’刘备在荆州,粟与金同价。”(见《太平御览》卷840)
          金银这些贵重金属的普遍使用,前提有两个:有足够的供应,这个要美洲的白银流入,明中叶后才能解决;货品价值要普遍有足够的价值,用入欧元前的希腊做例子,欧元面值最少也是一欧元,结果以前根本不值一欧元的货品,统统升值,继而引发高通胀,入欧后数年得益于经济景气,才把这问题隐藏,结果十余年后终于出事。
          关于供应一点,汉晋之际新金矿只有益州的汉嘉,但产量不多,故诸葛亮云:“汉嘉金、朱提银,取之不足以自食。”(见《续汉书.郡国志五》引《诸葛亮书》)流失却有墓葬(玉匣金镂等,仅梁孝王墓就能得金宝万斤,见《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十二.永城县条》)或者近期在南昌发现的海昏侯墓,堪比小型金库、宫殿等消耗、外贸净流失(彭信威先生就认为黄金落入安息商人口袋中)。故可谓供不应求,这也能从金价找到旁证,《汉书.食货志》云:“黄金一斤直万钱”,一斤十六两,即每两625钱;但魏晋时期仅有一条金钱比,来自《孙子算经》卷下,但已升至6250文。
          关于币值,曹丕虽然被人骂开历史倒退快车,但两晋南北朝以后,也不是货币经济占主导,也是因为实物仍有其交易的存在。如果把谷帛看成货币的变体,没市场老早被淘汰了。这情况要唐时才算解决完毕,但连其两税法,也不是号称的全收现金,陆贽在其《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就说得很清楚:“定税之数,皆什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这显示商品价格低于金属货币。
          上述两点,决定黄金无法继续成为法定货币了。


          IP属地:中国香港97楼2019-01-30 23:43
          回复
            剪轮五铢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99楼2019-01-30 23:51
            回复
              綖环五铢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00楼2019-01-30 23:53
              回复
                还未完全凿开的五铢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楼2019-01-30 23:56
                回复
                  无文劣钱(有可能就是董卓小钱)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02楼2019-01-30 23:58
                  回复
                    黄巾之乱后朝廷加重地方的权力包括兵权,但有野心的人包括宗亲刘焉却利用州牧之权拥兵自重,不但谮越天子之礼,更在四川当地铸钱,也就是所谓的“刘焉五铢”了。
                    尽管没有明确的文献记录讲述刘焉父子实行过(《三国志.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提及过州宝货无求于外,虽然宝货在《周礼.天官外府》周景王时大泉的名字,因此可以被引申,但钱币供应量充裕不等同直接铸币),不过在四川威远黄荆沟的三国时期钱币窖藏,从实物上却证实了他们父子确实铸行过。它们和蜀汉时的直百五铢和太平百钱同批出土,也再没有以后的任何时期的货币了。同时一坑五铢中,刘焉五铢多夹杂在东汉五铢内,且比例很少,出土量也比直百五铢少,出土地点不仅见于四川,河南也有。
                    “刘焉五铢”直径26mm左右,重约2.3-3.5g。篆书,钱文接廓离轮,五字狭窄、笔画较粗。铢字笔画纤细,金旁狭短、朱旁较长,特长者上下两端尖细并直抵外廓。面无內廓,或有穿上一横者;“蜀五铢”的面背具內外廓,是与其最大的不同。“刘焉五铢”的五字与蜀汉直百五铢的相仿,部份“蜀五铢”的钱文漫漶不清。在重量和钱径方面,“刘焉五铢”普遍较“蜀五铢”大。王俪阎女士在《中国古代范铸钱币工艺》第六章第一节评价:“(刘焉)铸行于益州北部地区。钱多因错范而显不整。”


                    IP属地:中国香港104楼2019-01-31 00:00
                    回复
                      刘焉五铢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05楼2019-01-31 00:02
                      回复
                        加藤繁先生在《中国经济史考证.汉代国家财政和帝室财政的区別以及帝室财政的一斑》中估计,每年能从铸币赚得二十三万余缗,所以刘彻不惜从郡国、民间手中收回铸币权。但铸币越多,原材料铜价只会不断上升;货币供应量增加了,自然是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当政府无利可图时,自然会停铸。
                        如果一直是太平盛世,市场能慢慢消化,且还有外贸、殉葬品等消耗方式。不过,一旦遇上汉末般的战乱,生产力严重下降,物贵钱贱的情况将会极度严重。政府除了恢复生产和停止铸币外,可行的行政手段其实不多。曹操就敢于把赋稅改征实物,降低货币这中介物的作用,稳定货币的购买力。
                        《晋书.食货志》云:“及献帝初平中,董卓乃更铸小钱,由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已。”曹操任丞相那年就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罢废董卓的小钱后复用五铢,算是实行了建安十年时荀悅在《申鉴.时事》中复五铢的构想,但短暂的复用还是无助改变货币经济的全面衰退。
                        谷贱之因,盖因建安中农业生产已恢复,即陈寿在《三国志.任峻传》总结屯田之功为:“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故司马芝云:“天下仓廪充实,百姓殷足。”
                        结果其子曹丕代汉为魏文帝后,便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正式颁令停用铜铸的五铢,也不是以白银或黄金作为本位货币,而是以谷帛为币,这也是魏晋南北朝的一大特色之一(有趣的是嬴政也是于公元前221年,废止战国时各国货币而统一行半两,第一次是进步第二次却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倒退)。
                        其实这也不算是一下子的突变,《盐铁论》这一本研究西汉经济的重要史料中,其水旱篇曾云:“相买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汉文帝“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见《汉书.贾山传》),这条应理解成发放救济金而非赐普通的布予贫民。居延汉简有以帛支付月俸的簿籍记录:
                        右庶士士吏候长十三人  禄用帛十八匹二尺少半寸直万四千四百四十三(210.27)
                        东汉明帝时曾下诏各种赎罪价格,都是以布帛计价(死罪入缣二十匹,右趾至髡钳城旦舂十匹等);他赐予大臣时也不是如西汉般的黄金,而是布帛若干匹。谷贵时,尚书张林认为谷贵之因在于钱贱,可改以布帛为租(见《后汉书.朱晖传》);汉安帝时以每人缣四十匹的价格,从高句骊赎回被虏之百姓;夏静不是拿钱,而是拿缣帛追寻其兄夏馥。此三例再加上东汉诸帝赐布帛、可以缣赎罪,可证布帛在两汉时已有部份的货币功能;
                        羌乱时,庞参就曾向邓骘建议:“今复募发百姓,调取谷帛”、官渡之战时李典输谷帛供军、刘璋以米、马及锦帛资送刘备、刘备围成都时,刘璋能支谷帛一年。帛当然不是被当作麻布般,为一般士兵军服之用,而是用作军费,应付军饷等用途。连曹丕自己也在为太子时,问曹洪贷绢百匹,可见汉末时民间早已是钱帛并用。
                        其后继位的曹睿,鉴于以谷帛为巿的弊病“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巿,虽处斩以严刑而不能禁也”越来越严重,在司马芝为首的大臣倡议下,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以韩暨为冶谒者,更铸新五铢钱。复用的另一个原因丰国,大概是指库存不用的五铢能重新投入市场,朝廷能获得一笔收入。晋时依旧沿用(因为两晋中央从沒铸币),但整体效果不太理想,否则也不会有“世或谓魏氏不用钱久”(见《宋书.孔琳之传》)的看法。
                        陈彦良先生在《通货紧缩与膨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第二章,通过曹魏诸墓的出土钱币,总结出魏五铢:“质地轻小,品质、铸工也都不佳,与两汉五铢差距悬远……其时流通的绝大多数还是两汉五铢等前代通货,可知其稀少……曹魏只铸造以五铢为面值的单一种通货,其次是以减重、质量缩小的方式发行,这两个特征使得曹魏的币制与蜀、吴二政权有所区別。”
                        柿沼阳平先生在《三国时期曹魏的稅制改革和货币经济质变》一文中,先引用了大量史书与竹简推断汉武帝时期以后布帛产量增加,这是“布帛=民间供应型的补助的货币”结构的基础,继而推论出:“汉代五铢钱的存在意义在于其以国家性结算手段为主轴,与此不同的是,魏晋五铢钱却是以作为经济性流通手段的便利性为基础,吸收民间意向而重建的币制,因此两者之间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确实,曹睿复铸五铢也不能改变谷帛并用的情况;后赵铸币和立法更不见能改变民间情况。

                        魏五铢(右为“两柱五铢”)

                        五朱钱

                        魏五铢母范


                        IP属地:中国香港109楼2019-02-01 12:42
                        收起回复
                          四、蜀汉
                          直百五铢是刘备于建安十九年所铸,据《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所讲,刘备攻打刘璋之时曾与士众约定,假若事成后准许他们拿取府库之物,结果攻下成都后,被将士取至军用不足,刘备为此而烦。结果刘巴向刘备建议铸直百钱、平抑物价,更令官吏为官巿,刘备采纳后数月内国库变得充裕。陈彦良先生在《通货紧缩与胀的双重肆虐:魏晋南北朝货币史论》第三章评:“是不断地利用权力高估其铸行的灌水铜钱,藉由真实价格的扭曲来取得军民物资。”
                          所以不只那些减重钱和剪轮、磨廓、綖环五铢是劣钱,像蜀汉的直百五铢和以后会讲及的孙吴大泉五百/当千/二千/五千这样的大钱一样是劣钱,刘备能短短数月内变得国库充盈,就已是最生动的说明了,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剥削的手段。因为他们实际重量,与实际价值差距极度悬殊(根本不可能与相同数量的五铢等值),比董卓的贬值更严重,还好天府之国战乱较少一时还能承受。
                          益州是相对较少战乱,谷帛等物资供应量应沒多大变化,故其物价应该大致平稳;刘备入蜀前后,由于沒有谷价等相关物价资料,实难断言建安十九年前,益州是处于通缩状态,但铸大币后,恐怕是通胀了。
                          郝经在《续后汉书.食货》记录吴铸大钱后,“物价翔踊”。高敏先生主编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第十九章第一节却认为:“以货币减重作为财政搜刮的手段。因而吴、蜀两国的货币流通状况皆比不上曹魏,币值不稳,‘物价翔涌’的现象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也就是说,这情况在蜀汉不可能不发生。
                          直百五铢中的“直百”二字为最早隶书入钱,“五铢”二字还是篆体,所以又成为最早的双书体錢。早期的重厚的直百五铢钱径大约是26-28mm,重8-9.5g。如背上有模铸阳文“为”字,那是在益州犍为郡铸的标记,开方孔圆钱背铸地名的先河。有的直百五铢背有阴文,有的没有文字。文字主要有:一、|、‖、川、+、∧、田、吉、羊、日等等,直百五铢背有四出文的当是很稀罕的了。后期的减重钱钱径已降至24mm,平均重3.2g。
                          直百五铢不只大量在四川境内出土,安徽马鞍山的朱然墓、湖北武昌任家湾东吴墓、江西南昌高荣墓、浙江嵊县大塘岭东吴墓、江苏苏金坛县方麓东吴墓等都有其踪迹,也就证明吴地的是随贸易而流入;《中国钱币大辞典(魏晋南北朝隋编)》虽称许昌、安阳、西安也有出土,但没有区分曹魏墓还西晋墓,或者说很多魏晋墓如北京石景山区八角村墓,根本分不清是魏还是晋。故当如陈彦良先生总结,蜀钱在曹魏墓却极少见,这反映蜀吴交易频繁,魏蜀往来不多。洛阳三十里铺西晋墓有纪年砖元康八年,墓內出土汉五铢、新朝大泉五十、魏五铢、蜀汉直百五铢和太平百钱、吴大泉五百和当千,这反映西晋混用各朝古币。
                          2012年8月6日新疆库车县文物局首次透露,库车县7月中旬在县城一次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发现大量古代钱币,统计后得知约14000多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此次万枚钱币藏有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这表明蜀汉透过蜀锦等交易买卖, 货币还流通至龟茲等西域各国了。

                          直百五铢


                          IP属地:中国香港123楼2021-05-13 17:53
                          收起回复
                            后期的在铸币时省略了“五铢”二字,也就成了直百钱。“直百”二字横左读,钱径大的一般是1.6-47.5px,重约1.4g克;小型的32.5px,重0.5g。
                            《晋书.食货志》云:“故吕蒙定荊州,孙权赐钱一亿。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孙吴的大额虚币当时还未铸行,所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平荊州所赏锡的大钱,根本不可能是还未铸的大泉五百等,空名的对象当时也只有可能是直百五铢了,大概是孙权拿取荊州仓库的钱赐给吕蒙,至于那时是否已出现减重直百的情况就不太清楚。
                            1983年成都市燃灯寺附近清理一座券硔砖墓,左边石门有隶书曰:中平四年十一月十三日题。此墓早被盗,內有汉五铢和直百。或有人欲圆《零陵先贤传》和这出土实例,怀疑灵帝时已有直百五铢,刘备只是铸了减重的直百。朱活先生在《谈三国蜀汉钱》一文中,以1985年徐州市北茅村清理一座东汉画像石墓,殉钱中偏偏有唐的开元通宝和元末张士诚的天祐通宝。他怀疑是被唐人翻用此墓,后在元末被扰乱。
                            我想再补充纪年砖被他用之例,南阳汉画博物馆镇馆之宝许阿瞿画像石,本是建宁三年的石,不就被用作一汉末至三国墓的墓顶使用?南昌西湖区象南中心古墓群十号墓中使用了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砖,但墓內出现了赤乌四年石质女性买地券、太平百钱,可知这是吴人用汉墓石材实例。
                            刘备始铸直百至今仍是主流意见,要知道刘陶反对铸大钱,也沒有东汉铸大钱的文献。一般地方官就算铸了,在民间也沒有认受性。僣礼的刘焉借口张鲁阻道,欲自成一国的他倒是有资格铸,但他在中平五年才入蜀为州牧。燃灯寺墓的问题,其实还可能是因合葬有先后,建安十九年或以后,重新开墓后入葬另一死者。

                            直百
                            还有一种“直一”钱,曾与一众蜀钱同时出土,其“直”字与直百五铢、直百中的“直”字相当接近的隶书,应该也同时为蜀汉所铸。钱径为12mm,重0.5g。体积如与晚期的直百钱相约。估计是早期蜀汉所铸,因为直百越铸越小的同时,不可能用等重的铜,却另铸面值小百倍的小钱。大概是早年与直百五铢并行的小额辅币,但铸造量肯定不会太多,因为已反映在出土量之上。
                            1989年6月,四川简阳出土的一千余枚“直百”、“定平一百”中,有一枚“直一”钱。(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0年第四期);1994年在四川成都郫县郫筒镇出土了蜀汉钱币二百余枚,为减重轻薄型“直百”、“定平一百”及“太平百金”钱,其中即有两枚“直一”钱。(见《成都钱币》1998年第二期)

                            直一
                            陈光扬先生有孤品“章武直百”,但暂时还无法肯定确为蜀汉所铸,若果为刘备所铸,那就是把最早的年号钱:成汉的“汉兴”钱,迫至第二位了。

                            章武直百


                            IP属地:中国香港124楼2021-05-13 17:58
                            回复
                              《隋书.食货志》上提到南朝梁代百姓私下以古钱交易,其中包括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和定平一百等。先说太平百钱,关于它的铸行者旧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是年号钱,也就是东吴会稽王孙亮于太平年间所铸;二是晋惠帝永康元年益州刺史赵廞据蜀自立时所铸;三是认为是东吴在铸行大泉五百时的过渡;四是认为东汉末年盘据汉中的张鲁五斗米道政权所铸,道教宣扬的就是“太平”。
                              太平百钱流通广泛且数量不少,主要在四川出土,鄂州、马鞍山等地也有,其中1955年在湖北武昌的孙吴郑丑墓中不止出土了128枚太平百钱,还有纪年为黄武六年(即蜀汉建兴五年)的铅质地券(买地四亩半,值钱三万)。洛阳晋墓、甘肃酒泉晋墓也有出土。
                              这就完全否定了第一和二个的可能性。其余两个猜测也很难同时解释何解在四川和江南同时出土。但到了1980年在四川省成都小通巷出土了一件太平百钱的铜范,再加上主要出土地区是四川,此钱应该就是蜀汉政权所铸。郑丑墓的发现也印证了蜀汉大钱在荊州的流通情况,孙权占后流通但数年前刘备治下却不流通?于理不合,更像是孙权只好承认这已发生的事实。
                              所有出土诸钱中,除了小通巷铸钱遗址仅发现太平百钱外,有太平百钱者必同时出土直百五铢,反之则未必,包括威远黄荊沟窖藏(四百多枚直百五铢、四百枚蜀五铢、若干枚两汉新莽诸币)和重庆江北窖藏(五千多枚直百五铢),因此可以断言,直百五铢铸造时间早于太平百钱。
                              面文有隶书和隶篆合书,钱文“太”字有作隶书“大”字或篆书“世”字、“钱”字有作“金”字。“大”字与莽钱大泉五十的“大”字近似、“平”字与莽钱一刀平五千的“平”字近似;“百”字和蜀汉直百五铢的“百”字相同(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它是蜀钱)。钱文字体工整方下,背纹有水波纹、两星等。小型太平百金有逆读者(百金两字易位反书)。

                              太平百钱(背有水波纹)

                              及其铜范

                              太平百金


                              IP属地:中国香港125楼2021-05-13 17: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