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嗣吧 关注:5贴子:30
  • 0回复贴,共1

台湾阿里山神“吴凤故里”壶嗣人民欢迎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壶嗣村也叫后时村,位于平和县南部,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漳州灵通山的东南向,与平和县大溪镇,安厚镇,云霄的下河乡为邻,到平和县城约40公里,到云霄县城约29公里,境内有福诏高速公路灵通山出口,省道309线,县道x534(到云霄县的公路)通过境内,也是台湾阿里山神吴凤故里。村内旅游景点丰富,有省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报本堂,吴凤陈列馆,壶嗣古城(也叫后时城),壶嗣文化公园,出米石山等。语言方面,后时片区通行闽南方言漳州话(在平和境内分为5个方言片,后时话属于安厚片),大溪镇讲客家话。
在灵通山下,群山环抱中有一个景色秀美的“壶形”小盆地,名曰:“壶嗣”。这里方圆数十里,分布着后时、山布、坪塘、峰山、宜盆、石寨、大二七个行政村五六十个自然村小组,一万五千多人口以上,90%以上是吴姓居民,只有少数陈、张、葛姓插居。所以吴姓在壶嗣是望族,俗称“壶嗣吴”。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壶嗣本村举人、湖南东安县知事吴德润编修的《吴氏族谱》载:“壶嗣吴”始祖文应公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漳浦陆鳌迁徙壶嗣肇基先祖吴文应肇基壶嗣后,依靠壶嗣地肥水美,很快发展壮大,人丁兴旺。时至今日,六百余年,繁衍子孙后裔三万多众,因地小人口密集,历代多有裔孙外迁定居。近则迁往闽南各地;远则迁往台湾、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其中从壶嗣渡台者尤为众多。至乾隆二十三年修谱之时,迁台湾者共179人。清光绪年间,平和县大溪乡壶嗣村吴氏族人出洋到泰国和马来西亚谋生。至清末民初,旅外华侨达300多人,在泰国北大年定居,云霄县曲溪村(以前是属于壶嗣)吴氏族人也有55人在泰国谋生,所以后时是平和县台胞和侨胞主要聚集地,境内原属于侨办的壶峰小学是平和县第一所侨办学校。
现在为您介绍一下壶嗣村的历史沿革
“壶嗣”的行政区域,历代均隶属于福建·漳州·平和县辖区。自唐垂拱2年(公元686)至元延佑7年(1320)平和皆属于漳浦县辖;
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南胜县,辖今南靖、平和全境及云霄一部份,隶属于漳州路。壶嗣附于平和属之;
元至正16年(1356),改县名为南靖,辖地如故;壶嗣在明洪武4年(1371)吴文应公始祖入驻之前,原为杂姓混居之地,以“徐”为众数,称作“后徐”。吴文应公定居且独家据有之后,改“后徐”而称“后祠”;
明正德13年(1518)建平和县,属漳州府。“后祠”属平和县新安里五图;
清顺治3年(1646),郑成功抗清复明,8年(1651)至康熙17年(1678)清郑互争,易据14次,清复后,平和仍属漳州府治;
清康熙21年(1682),平和县划县城为街、坊,乡里为社。乡里分“清宁里”,46个社;“新安里”16个社。“后祠”隶属“新安里”山布社;据清乾隆庚戌岁(1790)报本堂《育才社碑记》,朱光章先生在序文中称“壶祠吴府,安厚巨族也”,可知当时壶嗣已划归安厚(但〈平和县志〉未载);序文中已见“壶祠”字样,且报本堂联语亦钳入“壶祠”二字,至此,原“后祠”地名亦已改称为“壶祠”;清道光13年(1833),平和改“社”为“约”,“乡里”编为21约,辖490个乡村。“壶祠”改称“厚嗣”,山布改为“厚嗣”约(又名“十二牌约”)。
清道光30年(1850),平和县城外分为东、西、南、北4个乡,137个村。“厚嗣”隶属于南乡“厚嗣约”;
民国元年(1911)沿行州府制,次年废,省之下设“路”,平和属“福建省西路”;3年,“路”改为“道”,平和为“汀漳道”;民国23年(1934),“厚嗣”易名“壶嗣”,并晋升为乡的行政建制。“壶嗣村”属于“第一区壶嗣乡”;民国28年(1939)“壶嗣乡”易名“壶仙乡”,辖店前、庄上、壶嗣、壶峰等4个联保。“壶嗣联保”属“坂仔区壶仙乡”;民国33年(1944)撤销区的建制,壶嗣仍属壶仙乡;民国37年(1948)恢复区建制,下设乡、保。“壶嗣村”隶属“壶仙区壶仙乡壶嗣保”;
1949年10月,撤消保、甲,调整地方行政区域,“壶嗣村”属第五区壶仙乡;1950年,原壶仙乡划割曲溪、坡下、车圩、梅林、七高濑、仙石等村归云霄县辖,“壶嗣村”属“第九区壶嗣乡”;1954年行政区冠以地名,第九区改为“大溪区”,辖属不变;1958年上半年撤区,壶嗣村隶于大溪乡;下半年,政社合一,乡为“人民公社”,“壶嗣”被以方言谐音所误,称之“后时”(至今仍有人沿用),属大溪人民公社“后时大队”;1984年撤消公社,恢复乡镇建制。“后时”复名“壶嗣”,隶属大溪乡。
1992年,大溪乡晋升为大溪镇,至今不变。至此,壶嗣的全称为“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


1楼2014-11-28 23:4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