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学懂中医吧 关注:166贴子:296
  • 3回复贴,共1

张锡纯医案分析 (朝思暮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锡纯医案分析94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温病门
15.温病兼虚热
山西高××,年二十八岁,客居天津,于仲秋得温病。
病因
朋友招饮,饮酒过度,又多喝热茶,周身出汗,出外受风。
证候
周身骨节作疼,身热39.4℃,心中热而且渴,舌苔薄而微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时或干嗽,身体酸软殊甚,动则弦晕,脉数逾五至,浮弦无力。自始病至此已四十日矣,屡次延医服药无效。
诊断
此证乃薄受外感,并非难治之证。因治疗失宜,已逾月而外表未解,内热自不能清。病则懒食,又兼热久耗阴,遂由外感之实热,酿成内伤之虚热,二热相并,则愈难治矣。斯当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而以解表泻热之药佐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生怀地黄(一两)玄参(一两)沙参(六钱)生杭芍(六钱)大甘枸杞(五钱)天冬(五钱)天花粉(五钱)滑石(三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饮下,其初饮一次时,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药阿斯匹林半瓦,然后服汤药。
复诊
初服药一次后,周身得汗,骨节已不觉疼,二次三次继续服完,热退强半,小便通畅,脉已不浮弦,跳动稍有力,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生怀地黄(八钱)玄参(六钱)沙参(六钱)大甘枸杞(六钱)天门冬(六钱)滑石(三钱)甘草(二钱)真阿胶(三钱捣碎)药共九味,先将前八味煎汤两大盅,去渣入阿胶融化,分两次温服。其服初次时,仍先用白糖水送服阿斯匹林三分之一瓦。此方中加阿胶者,以其既善滋阴,又善润大便之干燥也。
效果
将药先服一次,周身又得微汗,继将二分服下,口已不渴,其日大便亦通下,便下之后,顿觉精神清爽,灼热全无,病遂从此愈矣。
帮助
方中重用大队凉润之品,滋真阴即以退虚热,而复以阿斯匹林解肌、滑石利小便者,所以开实热之出路也。至于服阿斯匹林半瓦,即遍身得汗者,因体虚者其汗易出,而心有燥热之人,得凉药之濡润亦恒自出汗。
张锡纯医案分析94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温病门
15.温病兼虚热(朝思暮想分析)
山西高××,年二十八岁,客居天津,于仲秋得温病。
病因
朋友招饮,饮酒过度,又多喝热茶,周身出汗,出外受风。-----酒性燥热,饮酒过度会耗伤津血。多喝热茶,热胀冷缩,皮肤腠理打开,导致周身汗出,汗为体内无用的津液,正常的出汗可以使体内无用的津液从皮肤外排,但是出汗过度会使体内有用的津液也随之外排,导致体内正常的津液不足。出汗时,皮肤腠理打开,对外邪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导致外邪侵入。秋季季节之性为燥,这时候风邪侵入人体就会有一定的燥性,也会耗伤津血。
证候
周身骨节作疼,----疼痛的机理有三:不通,不松,不营。此时的骨节疼结合血和津液不足应为不营则痛。
身热39.4℃,心中热而且渴,-----热为浊气过多,气有余便是火。渴为津液不足。
舌苔薄而微黄。-----舌黄为热。(张老医案很少谈舌)
大便干燥,-----直接诊断为肠道津液不足。
小便短赤,-----短为津液不足,赤为有火。
时或干嗽,-----咳嗽为胸中浊气过多,肺一过性的加大力度从口腔排浊导致。
身体酸软殊甚,动则弦晕,----气血不足。血为气之母,血不足导致气无所藏,一部分血中的清气成为浊气,一方面气有余便是火而生热。一方面浊气过多,清气就会相对不足,导致气虚。
脉数逾五至,----有热。
浮弦无力。-----浮主表证,弦主气滞,无力为气血不足。
自始病至此已四十日矣,屡次延医服药无效。-----考虑久病必虚。本来就是虚证,日久不愈就会更虚。
病因:过量饮酒从内耗伤津血,又外感燥热,使津血更加不足。
病位:内有血和津液不足,外有热邪。
病性:热
病态:血和津液不足又出现热像,为阴虚。
病人血和津液不足和外感为本,气滞、气虚为标。
治疗:滋阴养血,清热,理气解表,稍加补气,。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生怀地黄(一两)玄参(一两)沙参(六钱)生杭芍(六钱)大甘枸杞(五钱)天冬(五钱)天花粉(五钱)滑石(三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饮下,其初饮一次时,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药阿斯匹林半瓦,然后服汤药。
复诊
初服药一次后,周身得汗,骨节已不觉疼,二次三次继续服完,热退强半,小便通畅,脉已不浮弦,跳动稍有力,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生怀地黄(八钱)玄参(六钱)沙参(六钱)大甘枸杞(六钱)天门冬(六钱)滑石(三钱)甘草(二钱)真阿胶(三钱捣碎)药共九味,先将前八味煎汤两大盅,去渣入阿胶融化,分两次温服。其服初次时,仍先用白糖水送服阿斯匹林三分之一瓦。此方中加阿胶者,以其既善滋阴,又善润大便之干燥也。
效果
将药先服一次,周身又得微汗,继将二分服下,口已不渴,其日大便亦通下,便下之后,顿觉精神清爽,灼热全无,病遂从此愈矣。
帮助
方中重用大队凉润之品,滋真阴即以退虚热,而复以阿斯匹林解肌、滑石利小便者,所以开实热之出路也。至于服阿斯匹林半瓦,即遍身得汗者,因体虚者其汗易出,而心有燥热之人,得凉药之濡润亦恒自出汗也。
张老用大量滋阴补血清热之品补血清热,加阿司匹林发汗,滑石利小便,内清加外散,让热邪有出路。

yanzhipeng999
初级粉丝1
分析得很好呀
收起回复
2楼
2014-11-26 08:21
删除 |
朝思暮想悟岐黄: 谢谢朋友关注删除 | 2014-11-26 11:13回复
我也说一句

我是绿芸
高级粉丝3
好,不错!不过,用词要注意,比如渴为津液不足所致,要加上“所致”两个字等。
收起回复
3楼
2014-11-26 09:22
删除 |
朝思暮想悟岐黄: 谢谢姬老师百忙之中指导,学生日后一定加倍努力。删除 | 2014-11-26 11:14回复
我也说一句

朝思暮想悟岐黄
初级粉丝1
谢谢姬老师百忙之中指导,学生日后一定加倍努力。


1楼2014-12-03 10:27回复
    张锡纯医案分析95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温病门
    16.温病体虚
    辽宁刘××幼子,年七岁,于暮春得温病。
    病因
    因赴澡塘洗澡,汗出未竭,遽出冒风,遂成温病。病初得时,医者不知,用辛凉之药解饥,而竟用温热之药为发其汗,迨汗出遍体,而灼热转剧。又延他医遽以承气下之,病尤加剧,因其无可下之证而误下也。从此不敢轻于服药,迟延数日见病势浸增,遂延愚为诊视,其精神昏愦间作谵语,气息微喘,肌肤灼热。问其心中亦甚觉热,唇干裂有凝血,其舌苔薄而黄,中心干黑,频频饮水不能濡润。其脉弦而有力,搏近六至,按之不实,而左部尤不任重按,其大便自服药下后未行。
    诊断
    此因误汗误下,伤其气化,兼温热既久阴分亏耗,乃邪实正虚之候也。宜治以大剂白虎加人参汤。以白虎汤清其热,以人参补其虚,再加滋阴之品数味,以滋补阴分之亏耗。
    处方
    生石膏(四两捣细)知母(一两)野党参(五钱)大生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七钱)玄参(四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三大盅,分三次温饮下。病愈者勿须尽剂,热退即停服。白虎加人参汤中无粳米者,因方中有生山药可代粳米和胃也。
    效果
    三次将药服完,温热大减,神已清爽。大使犹未通下,心中犹觉发热,诊其脉仍似有力,遂将原方去山药仍煎三盅,俾徐徐温饮下,服至两盅大便通下,遂停药勿服,病全愈。
    张锡纯医案分析95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温病门
    16.温病体虚 (朝思暮想分析)
    辽宁刘××幼子,年七岁,于暮春得温病。
    病因
    因赴澡塘洗澡,汗出未竭,遽出冒风,遂成温病。-----洗澡出汗以后皮肤腠理打开,容易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容易结合其他病邪侵犯人体使人生病,暮春为春末,季节之性为春温到夏热的过渡期,此时风邪多结合热邪侵犯人体。(这是直接分析,不能绝对化,比如天气不暖反寒,下雨天湿气比较重时,风邪会结合寒邪和湿邪侵犯人体。要结合四诊具体分析)。
    病初得时,医者不知用辛凉之药解饥,而竟用温热之药为发其汗,迨汗出遍体,而灼热转剧。-----温热之药发汗是治疗风邪结合寒邪侵犯人体(风寒袭表)致病时的治疗方法。辛凉之药解肌是治疗风邪结合热邪侵犯人体致病时的治疗方法。温热之药发汗治疗无效,说明病人不是风寒袭表致病。汗为无用的津液从皮肤外排。大量不正常的出汗会导致体内正常的津液外出,津液的来源为血中的营养物质在脾的运化下产生,津液的过度的消耗导致津液不足,脾就会从血中运化大量的营养物质补充津液导致血虚。血虚以后,气无所藏,血中的一部分清气就会成为浊气,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同源,所以灼热转剧。
    又延他医遽以承气下之,病尤加剧,因其无可下之证而误下也。----无效反而加剧说明不是承气汤的适应证。
    从此不敢轻于服药,迟延数日见病势浸增,遂延愚为诊视,-----考虑久病必虚。
    其精神昏愦间作谵语,-----精神昏愦为气血不足,谵语浊气过多,肝加大力度疏泄附带疏泄过多的精出骨化合气和营养物质产生过度的语言功能导致。
    气息微喘,----喘为不正常的呼吸,呼多吸少在于肾,吸多呼少在于肺。
    肌肤灼热。-----皮下浊气过多导致。
    问其心中亦甚觉热,-----气有余便是火,心(胸)中发热为胸中浊气过多导致。
    唇干裂有凝血,-----唇干裂为津液不足导致。凝血为唇干裂以后出血凝结。
    其舌苔薄而黄,中心干黑,频频饮水不能濡润。-----苔薄黄为热,干黑为热甚。饮水不能濡润为津液不足导致。
    其脉弦而有力,-----弦主气滞,有力主实证。
    搏近六至,-----有热。
    按之不实,而左部尤不任重按,-----不实为气血虚。左部候心肝肾。
    其大便自服药下后未行。-----服泻下药泻过以后,没有排大便。没有说明多长时间没有排大便。(从从此不敢轻于服药,迟延数日见病势浸增,遂延愚为诊视。来看已经多日没有排大便)。多日不排大便有几个原因都可以导致:1.肠道津液不足,无水行舟。2.肺气虚,排浊无力。3.肠道有阻滞,道路不通。
    病人洗澡出汗后外感风热,医生治疗没有辛凉解表,反而温热发汗,导致耗伤阴血。又用下法再次耗伤气血,导致血和津液更加不足。血虚气无所藏,血中一部分清气成为浊气,浊气生热,内热加上外感风热,导致皮下和胸中发热,。反映到脉则脉数。浊气过多(气滞),导致脉弦有力。浊气过多,清气相对不足导致微喘。浊气过多肝加大力度疏泄,附带过多的精出骨化合气和营养物质产生过度的语言功能导致谵语。热和津液不足共同导致舌苔薄而黄,中心干黑,频频饮水不能濡润。津液不足和肺排浊功能下降(清气不足)都能导致大便不下行。气血不足反映到脉则脉不实。
    病因:外感风热加温热发汗和承气汤寒下误治。
    病位:血和津液。
    病性:热。
    病态:血和津液不足加热像等于阴虚。久病又导致气滞和气虚。
    治疗:滋阴补血清热。稍加补气理气(考虑久病必虚和气血结合)。
    张老处方
    生石膏(四两捣细)知母(一两)野党参(五钱)大生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七钱)玄参(四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三大盅,分三次温饮下。病愈者勿须尽剂,热退即停服。白虎加人参汤中无粳米者,因方中有生山药可代粳米和胃也。
    效果
    三次将药服完,温热大减,神已清爽。大便犹未通下,心中犹觉发热,诊其脉仍似有力,遂将原方去山药仍煎三盅,俾徐徐温饮下,服至两盅大便通下,遂停药勿服,病全愈。
    张老用大量的石膏清热,知母、生地、玄参滋阴补血,党参补气健脾助运,山药补气、滋阴又能护胃,甘草调和诸药。党参、山药有健脾之功,脾功能增强以后又能充血。全方滋阴补血清热,兼顾补泻结合,气血结合,动静结合的原则。

    我是绿芸
    高级粉丝3
    因赴澡塘洗澡,汗出未竭,遽出冒风,遂成温病。-----洗澡出汗以后皮肤腠理打开,容易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容易结合其他病邪侵犯人体使人生病,暮春为春末,季节之性为春温到夏热的过渡期,此时风邪多结合热邪侵犯人体。(这是直接分析,不能绝对化,比如天气不暖反寒,下雨天湿气比较重时,风邪会结合寒邪和湿邪侵犯人体。要结合四诊具体分析)。------------------------这里要注意的是只说明病因就成,也就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病因是洗澡之后,在汗未止的时候感受了风邪,于是便患有了温病。
    病初得时,医者不知用辛凉之药解饥,而竟用温热之药为发其汗,迨汗出遍体,而灼热转剧。-----温热之药发汗是治疗风邪结合寒邪侵犯人体(风寒袭表)致病时的治疗方法。辛凉之药解肌是治疗风邪结合热邪侵犯人体致病时的治疗方法。温热之药发汗治疗无效,说明病人不是风寒袭表致病。汗为无用的津液从皮肤外排。大量不正常的出汗会导致体内正常的津液外出,津液的来源为血中的营养物质在脾的运化下产生,津液的过度的消耗导致津液不足,脾就会从血中运化大量的营养物质补充津液导致血虚。血虚以后,气无所藏,血中的一部分清气就会成为浊气,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同源,所以灼热转剧。--------------------这里对于解表药的谈述很到位,但转弯太大。第一,药之温热可加重病性之热;第二,发汗后,津液不足,津液亏少,气无以藏,而变成“有余之气”,有余之气便是火,故“灼热转剧”。
    其精神昏愦间作谵语,-----精神昏愦为气血不足,谵语浊气过多,肝加大力度疏泄附带疏泄过多的精出骨化合气和营养物质产生过度的语言功能导致。------------------------精神昏聩的诊断可以,但谵语,是神志异常的标志,应用神志活动来考虑。
    唇干裂有凝血,-----唇干裂为津液不足导致。凝血为唇干裂以后出血凝结。---------------这些都是直接诊断。
    其他的,挺好的。
    回复
    2楼

    朝思暮想悟岐黄
    初级粉丝1
    谢谢姬老师点评指导。
    学生又学到不少知识。


    2楼2014-12-03 10:29
    回复
      张锡纯医案分析96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温病门
      17.温热腹疼兼下痢
      天津张姓媪,年过五旬,先得温病,腹疼即又下痢。
      病因
      因其夫与子相继病,故屡次伤心,蕴有内热,又当端阳节后,天气干热非常,遂得斯证。
      证候
      腹中搅疼,号呼辗转不能安卧,周身温热,心中亦甚觉热,为其卧不安枕,手足扰动,脉难细诊,其大致总近热象,其舌色紫而干,舌根微有黄苔,大便两日未行。
      诊断
      此乃因日日伤心,身体虚损,始则因痛悼而脏腑生热,继则因热久耗阴而更生虚热,继又因时令之燥热内侵与内蕴之热相并,激动肝火下迫腹中,是以作疼,火热炽盛,是以表里俱觉发热。此宜清其温热,平其肝火,理其腹疼,更宜防其腹疼成痢也。
      处方
      先用生杭芍一两、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每次送服卫生防疫宝丹四十粒,约点半钟服完两次,腹已不疼。又俾用连翘一两、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盅,分作三次温服。每次送服拙拟离中丹三钱,嘱约两点钟温服一次。
      复诊
      翌日晚三点钟,复为诊视,闭目昏昏,呼之不应。其家人言,前日将药服完里外之热皆觉轻减,午前精神颇清爽,午后又渐发潮热,病势一时重于一时。前半点钟呼之犹知答应,兹则大声呼之亦不应矣。又自黎明时下脓血,至午后已十余次,今则将近两点钟未见下矣。诊其脉左右皆似大而有力,重按不实,数近六至,知其身体本虚,又因屡次下痢,更兼外感实热之灼耗,是以精神昏愦,分毫不能支持也。拟放胆投以大剂白虎加人参汤,复即原方略为加减,俾与病机适宜。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野台参(五钱)生杭芍(一两)生怀地黄(一两)甘草(三钱)生怀山药(八钱)共煎汤三盅,分三次徐徐温服下。此方系以生地黄代原方中知母,生山药代原方中粳米,而又加芍药。以芍药与方中甘草并用,即《伤寒论》中甘草芍药汤,为仲圣复真阴之妙方。而用于此方之中,又善治后重腹疼,为治下痢之要药也。
      复诊
      将药三次服完后,时过夜半,其人豁然省悟,其家人言自诊脉疏方后,又下脓血数次,至将药服完,即不复下脓血矣。再诊其脉,大见和平,问其心中,仍微觉热,且觉心中怔忡不安。拟再治以凉润育阴之剂,以清余热,而更加保合气化之品,以治其心中怔忡。
      处方
      玄参(一两)生杭芍(六钱)净萸肉(六钱)生龙骨(六钱捣碎)生牡蛎(六钱捣碎)沙参(四钱)酸枣仁(四钱炒捣)甘草(二钱)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效果
      将药连服三剂,余热全消,心中亦不复怔忡矣。遂停服汤药,俾用生怀山药细末一两弱,煮作茶汤少兑以鲜梨自然汁,当点心服之以善其后。
      帮助
      温而兼痢之证,愚治之多矣,未有若此证之剧者。盖此证腹疼至辗转号呼不能诊脉,不但因肝火下迫欲作痢也,实兼有外感毒疠之气以相助为虐。故用芍药以泻肝之热,甘草之缓肝之急,更用卫生防疫宝丹以驱逐外侵之邪气。迨腹疼已愈,又恐其温热增剧,故又俾用连翘、甘草煎汤,送服离中丹以清其温热,是以其证翌日头午颇见轻。若即其见轻时而早为之诊脉服药,原可免后此之昏沉,乃因翌日相延稍晚,竟使病势危至极点,后幸用药得宜,犹能挽回,然亦险矣。谚有“走马看伤寒”,言其病势更改之速也。至治温病亦何独不然哉。又此证过午所以如此加剧者,亦以其素本阴虚,又自黎明下痢脓血多次,则虚而益虚,再加以阴亏之虚热,与外感之实热相并,是以其精神即不能支持。所赖方中药味无多,而举凡虚热实热及下痢所生之热,兼顾无遗,且又煎一大剂分三次温饮下,使药力前后相继,此古人一煎三服之法。愚遵此法以挽回险证救人多矣。非然者则剂轻原不能挽回重病,若剂重作一次服病患又将不堪。惟将药多煎少服,病愈不必尽剂,此以小心行其放胆,洵为挽回险病之要着也。
      张锡纯医案分析96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温病门
      17.温热腹疼兼下痢 (朝思暮想分析)
      天津张姓媪,年过五旬,先得温病,腹疼即又下痢。
      病因
      因其夫与子相继病,故屡次伤心,蕴有内热,又当端阳节后,天气干热非常,遂得斯证。-------告诉我们患病的原因。家人生病,既要忙着寻医问药操劳,又牵挂家人病情劳心耗伤阴血。血虚生热加上外感热邪致病。
      证候
      腹中搅疼,号呼辗转不能安卧,-----疼痛的机理有三:不通、不营、不松。
      周身温热,心中亦甚觉热,------直接诊断为浊气过多导致。
      为其卧不安枕,手足扰动,------从两个方面考虑:1.腹痛和身热直接影响。2.浊气过多,肝加大疏泄力度疏泄浊气,附带过多的的精出骨,化合气和营养物质产生过度的运动功能。
      脉难细诊,其大致总近热象,------热。
      其舌色紫而干,-----舌紫直接诊断为血瘀导致,舌干直接诊断为津液不足导致。
      舌根微有黄苔,-----苔黄为热。
      大便两日未行。-----不排大便有几个原因都可以导致:1.肠道津液不足,无水行舟。2.肺气虚,排浊无力。3.肠道有阻滞,道路不通。
      病因:血虚生热+外感热邪。
      病位:气血津液定位在血,脏腑定位在心(心主血脉)、肝、肺。
      病性:热。
      病态:血虚、血瘀、气滞。虚实夹杂,血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
      血虚导致气滞,气滞又导致血瘀。(血虚加热像等于阴虚)
      病人劳心伤血,血虚气无所藏导致气滞,气滞生热,加上外感热邪,产生热像。气滞肝加大力度疏泄,附带过多的精出骨导致卧不安枕,手足扰动。血虚也导致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则舌干,肠道干燥。肠道干燥,无水行舟,则大便不下行。气有推动作用,浊气过多,清气则相对不足,推动无力,导致血瘀,也使得大便更难下行。气虚+血虚导致腹部不营则痛。
      治疗:滋阴补血清热,理气,稍加补气。
      张老处方
      先用生杭芍一两、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每次送服卫生防疫宝丹(粉甘草(细末)300克细辛(细末)45克香白芷(细末)30克薄荷冰(细末)12克冰片(细末)6克朱砂(细末)90克)四十粒,约点半钟服完两次,腹已不疼。又俾用连翘一两、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盅,分作三次温服。每次送服拙拟离中丹(生石膏(细末)60克、甘草(细末)18克、朱砂末4.5克  )三钱,嘱约两点钟温服一次。
      复诊
      翌日晚三点钟,复为诊视,闭目昏昏,呼之不应。其家人言,前日将药服完里外之热皆觉轻减,午前精神颇清爽,午后又渐发潮热,病势一时重于一时。前半点钟呼之犹知答应,兹则大声呼之亦不应矣。又自黎明时下脓血,至午后已十余次,今则将近两点钟未见下矣。诊其脉左右皆似大而有力,重按不实,数近六至,知其身体本虚,又因屡次下痢,更兼外感实热之灼耗,是以精神昏愦,分毫不能支持也。拟放胆投以大剂白虎加人参汤,复即原方略为加减,俾与病机适宜。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野台参(五钱)生杭芍(一两)生怀地黄(一两)甘草(三钱)生怀山药(八钱)共煎汤三盅,分三次徐徐温服下。此方系以生地黄代原方中知母,生山药代原方中粳米,而又加芍药。以芍药与方中甘草并用,即《伤寒论》中甘草芍药汤,为仲圣复真阴之妙方。而用于此方之中,又善治后重腹疼,为治下痢之要药也。
      复诊
      将药三次服完后,时过夜半,其人豁然省悟,其家人言自诊脉疏方后,又下脓血数次,至将药服完,即不复下脓血矣。再诊其脉,大见和平,问其心中,仍微觉热,且觉心中怔忡不安。拟再治以凉润育阴之剂,以清余热,而更加保合气化之品,以治其心中怔忡。
      处方
      玄参(一两)生杭芍(六钱)净萸肉(六钱)生龙骨(六钱捣碎)生牡蛎(六钱捣碎)沙参(四钱)酸枣仁(四钱炒捣)甘草(二钱)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效果
      将药连服三剂,余热全消,心中亦不复怔忡矣。遂停服汤药,俾用生怀山药细末一两弱,煮作茶汤少兑以鲜梨自然汁,当点心服之以善其后。
      帮助
      温而兼痢之证,愚治之多矣,未有若此证之剧者。盖此证腹疼至辗转号呼不能诊脉,不但因肝火下迫欲作痢也,实兼有外感毒疠之气以相助为虐。故用芍药以泻肝之热,甘草之缓肝之急,更用卫生防疫宝丹以驱逐外侵之邪气。迨腹疼已愈,又恐其温热增剧,故又俾用连翘、甘草煎汤,送服离中丹以清其温热,是以其证翌日头午颇见轻。若即其见轻时而早为之诊脉服药,原可免后此之昏沉,乃因翌日相延稍晚,竟使病势危至极点,后幸用药得宜,犹能挽回,然亦险矣。谚有“走马看伤寒”,言其病势更改之速也。至治温病亦何独不然哉。又此证过午所以如此加剧者,亦以其素本阴虚,又自黎明下痢脓血多次,则虚而益虚,再加以阴亏之虚热,与外感之实热相并,是以其精神即不能支持。所赖方中药味无多,而举凡虚热实热及下痢所生之热,兼顾无遗,且又煎一大剂分三次温饮下,使药力前后相继,此古人一煎三服之法。愚遵此法以挽回险证救人多矣。非然者则剂轻原不能挽回重病,若剂重作一次服病患又将不堪。惟将药多煎少服,病愈不必尽剂,此以小心行其放胆,洵为挽回险病之要着也。
      读后对张老的用药思路不太理解。


      3楼2014-12-03 10:31
      回复
        张锡纯医案分析97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温病门
        18.温病兼下痢
        袁姓妇,年三十六岁,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
        仲秋乘火车赴保定归母家省视,往来辛苦,路间又兼受风,遂得温病兼患下痢。
        证候
        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下痢赤多白少,后重腹疼,一昼夜十余次,舌苔白浓,中心微黄,其脉左部弦硬,右部洪实,一息五至。
        诊断
        此风温之热已入阳明之腑,是以右脉洪实,其炽盛之肝火下迫肠中作痢,是以左脉弦硬。夫阳明脉实而渴者,宜用白虎加入参汤,因其肝热甚盛,证兼下痢,又宜以生山药代粳米以固下焦气化,更辅以凉肝调气之品,则温与痢庶可并愈。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野党参(四钱)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一两)知母(六钱)白头翁(五钱)生麦芽(四钱)甘草(四钱)将药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
        复诊
        将药分三次服完,温热已退强半,痢疾已愈十之七八,腹已不疼,脉象亦较前和平,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野台参(三钱)生怀山药(八钱)生杭芍(六钱)知母(五钱)白头翁(五钱)秦皮(三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效果
        将药煎服两剂,诸病皆愈,惟脉象似仍有余热,胃中似不开通懒于饮食。俾用鲜梨、鲜藕、莱菔三者等分,切片煮汁,送服益元散三钱许,日服两次,至三次则喜进饮食,脉亦和平如常矣。
        帮助
        凡温而兼痢之证,最为难治。盖温随下痢深陷而永无出路,即痢为温热所灼而益加疼坠,惟石膏与人参并用,能升举下陷之温邪,使之徐徐上升外散。而方中生山药一味,在白虎汤中能代粳米以和胃,在治痢药中又能固摄下焦气化,协同芍药、白头翁诸药以润肝滋肾,从容以奏肤功也。至于麦芽炒用之为消食之品,生用之不但消食实能舒发肝气,宣散肝火,而痢病之后重可除也。至后方加秦皮者,取其性本苦寒,力善收涩,借之以清热补虚,原为痢病将愈最宜之品。是以《伤寒论》白头翁汤中亦借之以清厥阴热痢也。
        张锡纯医案分析97
        转自《医学衷中参西录》
        温病门
        18.温病兼下痢 (朝思暮想分析)
        袁姓妇,年三十六岁,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
        仲秋乘火车赴保定归母家省视,往来辛苦,路间又兼受风,遂得温病兼患下痢。
        证候
        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热,直接诊断为浊气过多导致。渴,直接诊断为津液不足导致。
        下痢赤多白少,----赤为出血,白为痰湿。
        后重腹疼, -----直接诊断为气虚有湿。
        一昼夜十余次,-----说明病势严重。
        舌苔白浓,-----白为寒,浓为湿。
        中心微黄,-----中心候中焦,微黄为热。
        其脉左部弦硬,----左部候心肝肾,弦主气滞,硬主实证。此时左部多指左关,即肝郁气滞。
        右部洪实,------右部候肺脾肾,洪主实热。此时多指脾胃实热。
        一息五至。-----热。
        病因:外感实热。
        病位;肝,脾胃。
        病性:寒热夹杂。
        病态:血虚为主,兼痰湿、气滞、气虚。血虚加热像等于阴虚。
        病人坐火车外感实热。热灼血和津液,血和津液减少,气无所藏,成为浊气,气有余便是火,导致周身壮热,心中发热。津液不足导致口渴。热灼血则血热妄行,导致出血,灼津液则炼液成痰。浊物必排,在肺的排浊作用下从肠道排出则为赤白痢疾。肝主疏泄,浊气过多反映到脉则左脉弦硬。五行中肝木克脾(胃)土,热入胃腑则右脉洪实。(这里有一点不太明白,病人实热为什么会出现舌苔白浓。是否还有寒存在?)
        治疗:滋阴清热补血,理气、补气。(用寒凉药的时候要照顾到脾胃)
        诊断
        此风温之热已入阳明之腑,是以右脉洪实,其炽盛之肝火下迫肠中作痢,是以左脉弦硬。夫阳明脉实而渴者,宜用白虎加入参汤,因其肝热甚盛,证兼下痢,又宜以生山药代粳米以固下焦气化,更辅以凉肝调气之品,则温与痢庶可并愈。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野党参(四钱)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一两)知母(六钱)白头翁(五钱)生麦芽(四钱)甘草(四钱)将药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
        用药分析:
        张老用石膏、白头翁清热,怀山药、生杭芍、知母、滋阴清热,生麦芽理气,甘草调和诸药。怀山药滋阴的同时还能补气、健脾,生麦芽理气的同时也能健脾,防止寒凉药伤及脾胃。
        复诊
        将药分三次服完,温热已退强半,痢疾已愈十之七八,腹已不疼,脉象亦较前和平,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野台参(三钱)生怀山药(八钱)生杭芍(六钱)知母(五钱)白头翁(五钱)秦皮(三钱)甘草(三钱)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秦皮清热的同时又能收涩,固大便。
        效果
        将药煎服两剂,诸病皆愈,惟脉象似仍有余热,胃中似不开通懒于饮食。俾用鲜梨、鲜藕、莱菔三者等分,切片煮汁,送服益元散(滑石、甘草、朱砂)三钱许,日服两次,至三次则喜进饮食,脉亦和平如常矣。
        鲜梨、鲜藕滋阴,莱菔降浊气。滑石利小便,朱砂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帮助
        凡温而兼痢之证,最为难治。盖温随下痢深陷而永无出路,即痢为温热所灼而益加疼坠,惟石膏与人参并用,能升举下陷之温邪,使之徐徐上升外散。而方中生山药一味,在白虎汤中能代粳米以和胃,在治痢药中又能固摄下焦气化,协同芍药、白头翁诸药以润肝滋肾,从容以奏肤功也。至于麦芽炒用之为消食之品,生用之不但消食实能舒发肝气,宣散肝火,而痢病之后重可除也。至后方加秦皮者,取其性本苦寒,力善收涩,借之以清热补虚,原为痢病将愈最宜之品。是以《伤寒论》白头翁汤中亦借之以清厥阴热痢也。


        5楼2014-12-03 1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