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吧 关注:18,258贴子:120,643

对长耳鸮和雕鸮的介绍和特征比较【资料整理自鸟类百科大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在不清楚体型和光看照片的情况下有时分辩长耳鸮和雕鸮会有些令人迷惑的地方,所以楼主特地整理了一些资料对这两个品种的猫头鹰进行介绍和特征比较,以加深吧友的印象和保护意识。



1楼2014-12-15 14:07回复

    雕鸮(学名:Bubo bubo,英文名:Eurasian Eagle-Owl)属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又叫大猫头鹰、希日-芍布、老兔、大猫王、恨狐、夜猫。夜行性猛禽。是中国体型最大的猫头鹰。有一双明亮橘黄色的眼睛。除繁殖季节成对外,平常单独活动。听觉和视觉在夜间异常敏锐。白天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休息。白天看见时总是在被乌鸦及鸥类围攻。于警情中的鸟会作出两翼弯曲头朝下低的宽宏姿态。飞行迅速,振翅幅度小。分布在除海南、台湾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是留鸟。雕鸮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楼2014-12-15 14:09
    回复


      3楼2014-12-15 14:10
      回复
        雕鸮是体型硕大(69厘米)的鸮类。耳羽簇长,橘黄色的眼特显形大。面盘显著,为淡棕黄色,杂以褐色的细斑。眼的上方有一个大形黑斑。皱领为黑褐色,头顶为黑褐色,喉部为白色。耳羽特别发达,显著突出于头顶两侧。体羽褐色斑驳。胸部片黄,多具深褐色纵纹且每片羽毛均具褐色横斑。羽延伸至趾。
        虹膜-橙黄;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沉重的poop声。嘴叩击出嗒嗒声。






        4楼2014-12-15 15:24
        收起回复
          生活习性
          留鸟。雕鸮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类环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区,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3000~4500米左右。通常活动在人迹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栖息,常缩颈闭目栖于树上,一动不动,但它的听觉甚为敏锐,稍有声响,立即伸颈睁眼,转动身体,观察四周动静,如有危险就立即飞走。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
          雕鸮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但食性很广,几乎包括所有能够捕到的动物,包括狐狸、豪猪、野猫类等难以对付的兽类和苍鹰、鹗、游隼等猛禽,其中大约兽类占55%,鸟类占33%,鱼类占11%,两栖类和爬行类占1%。
          由于雕鸮在夜间活动,所以一般认为它并不捕蛇。其实,当它发现蛇从草丛中缓缓爬出的时候,就会立即变得兴奋起来,眼睛发出炯炯的光芒,并且转动着圆圆的脸盘,似乎在估算着双方力量的对比,然后瞄准蛇的头部,从树上猛扑过去。但它也的确是较少捕食蛇类,所以第一次进攻往往并不成功,常常不能抓住蛇的要害。这时蛇就会愤怒地扭动着身体,转过身来准备缠卷住雕鸮。雕鸮则会展开两个宽大的翅膀,抗拒蛇的缠绕,并且用锐利的爪子刺穿蛇的鳞甲,进入肉体,然后寻找一个破绽,用嘴猛地咬住蛇头后面相当于心脏的部位。痛苦万状的蛇经过激烈的挣扎之后,渐渐不支,终于松开了身体,成了雕鸮的一顿美餐。



          5楼2014-12-15 15:26
          回复
            生长繁殖
            繁殖期随地区而不同,在东北地区为4~7月,而西南地区则从12月开始。此时雄鸟和雌鸟栖息在一起,在拂晓或黄昏时相互追逐嬉戏,并不时地发出相互招唤的鸣叫声。交尾之前先互相用嘴整理羽毛,并作亲吻状,雄鸟不断发出“咕、咕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雌鸟则伴随着发出“西、西西西、西西西、西”的声音,反复5分钟左右,然后雄鸟雄鸟跳到雌鸟的背上交尾,并且一起发出欢快的鸣叫声。
            交尾后大约一周左右,雌鸟就开始筑巢。通常营巢于树洞中、悬崖峭壁下面的凹处、或者直接产卵于地面上的凹处。由雌鸟用爪刨一小坑即成,巢内无任何内垫物,产卵后则垫以稀疏的绒羽。巢的大小视营巢环境而不同,据5巢的测定,平均大小为直径28.6(27~31.5)cm,深9(6.2~12.5)cm。
            每窝产卵2~5枚,以3枚较常见。卵白色,卵呈椭圆形,卵的大小为55~58mm×44~47.2mm,重50~60g。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35天。






            6楼2014-12-15 15:34
            收起回复
              地理分布
              雕鸮分布范围:古北界、中东、印度次大陆。
              分布状况:虽分布广泛但普遍稀少。栖于有林山区,营巢于岩崖,极少于地面。亚种 ussuriensis为中国东北及华北东部的留鸟;kiautschensis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tibetanus由华南、东南至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及甘肃南部;tarimensis为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留鸟;yenisseensis于阿尔泰山;auspicabilis在中国西北的天山;hemachalana为新疆西部和西藏西部的留鸟,在青海北部及内蒙古西部也有分布。


              7楼2014-12-15 15:36
              回复
                保护现状
                雕鸮在我国有一定数量,但在不断减少。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濒危原因: 1、人类猎捕和捡拾鸟卵。 2、草原上投放鼠药,使之中毒。


                8楼2014-12-15 15:36
                回复

                  长耳鸮(学名:Asio otus,英文名:Long-eared Owl)是鸱鸮科长耳鸮属的猫头鹰,俗名长耳木兔、有耳麦猫王、虎鵵、彪木兔、长耳猫头鹰、夜猫子、猫头鹰、肖尔腾-伊巴拉格。中型猛禽,体羽棕黄色,耳羽很长。上体密布黑褐色粗羽干纹和虫蠹状细斑。嘴铅褐色,先端黑色。爪黑色。栖息于山地森林或平原树林中。主要以鼠类和昆虫为食。对于控制鼠害有积极作用,应大力保护。营巢于针叶林中的乌鸦巢穴。夜行性。两翼长而窄,飞行从容,振翼如鸥。长耳鸮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9楼2014-12-15 15:38
                  回复


                    10楼2014-12-15 15:40
                    回复
                      长耳鸮是中等体型(36厘米)的鸮鸟。长耳鸮的辨识特征主要集中在面部,耳鸮属鸟类的面盘大多非常明显。
                      皮黄色圆圆面庞缘以褐色及白色,具两只长长的"耳朵"(通常不可见)。眼红黄色,显呆滞。嘴以上的面庞中央部位具明显白色"X"图形。上体褐色,具暗色块斑及皮黄色和白色的点斑。下体皮黄色,具棕色杂纹及褐色纵纹或斑块。
                      虹膜-橙黄;嘴-角质灰色;脚-偏粉。
                      叫声:雄鸟发出含糊的ooh叫声,约两秒钟一次。雌鸟回以轻松的鼻音paah。告警叫声为kwek, kwek。雏鸟乞食时发出悠长而哀伤的peee-e声。


                      受惊时的样子


                      11楼2014-12-15 15:43
                      收起回复
                        长耳鸮的面盘
                        所谓面盘是鸮类面部一圈特殊的羽毛,非常紧密地排布在一起成一个平面,形成貌似猫脸的结构。在头部两侧的是长耳鸮非常大的耳孔,隐藏在耳羽之下。有趣的是,鸮类的两个耳孔不仅形状大小不同,连高度也各不相同,
                        这对产生立体听觉,并依靠这种听力定位、捕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长耳鸮的面盘上,双眼之间的羽毛白色,形成一个大大的白色“X”这是其他鸮类所不具有的;本物种头顶有两簇黑黄相间的耳状羽,耳状羽很长,高高的树立在头顶非常显眼,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两簇耳状羽和耳朵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他们高高地树立在头顶,看起来很像哺乳动物的耳朵人们才习惯称它们为耳羽,而真正的耳羽是掩盖耳孔的羽毛。
                        它的头特别大,在棕黄色圆圆的像人脸一样的面颊上,有一对极大而向前直视的眼睛,眼睛的虹膜有浅黄色或桔黄色的绚烂光彩。头的上方,有两束能活动的耳羽簇,竖直如耳,更增加了脸部轮廓的变化。其实这对耳羽簇并没有听觉的作用,而是一个传递信号的器官,可以向自己的同类起报警的作用。
                        另外这对耳羽簇还是有伪装作用的装饰品,在林中如同树叶一般,使其在林中栖息时不为其他动物所发现。它的尖锐而呈钩状的暗铅色利嘴,深埋在面颊上的羽毛之中,而突出羽毛外的部分,则很像人脸上的鼻子。颈部有完整的皱翎,白色并缀有黑褐色。上体的羽毛为棕黄色,密杂以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颏部白色,下体都是棕白色并具有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腹部以下的羽干纹两侧还具有树枝状的横枝。
                        腿和脚上都密被有棕黄色的羽毛,一双杀气腾腾的暗铅色利爪,藏于其中,尖端为黑色。外侧的脚趾可以随时转到后方,使脚趾变成两前两后,便于抓牢树干,称为“转趾型”。



                        12楼2014-12-15 15:50
                        收起回复
                          生活习性
                          长耳鸮喜欢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等各种类型的森林中,也出现于林缘疏林、农田防护林和城市公园的林地中。它白天多躲藏在树林中,常垂直地栖息在树干近旁侧枝上或林中空地上草丛中,黄昏和夜晚上才开始活动。单独或成对活动较多,但迁徙期间和冬季则常结成10—20只,有时甚至多达100只以上的大群
                          长耳鸮喜栖息在阔叶或针叶乔木的高枝上,而且他们的栖息地往往非常精确地固定,甚至固定到某一树枝,以至于在他们的固定居索的垂直下方遍布他们或拉或吐的排泄物,常常污秽不堪,成为搜寻他们的线索。
                          所有的鸮形目鸟类均为典型的肉食性鸟类,长耳鸮的食物以各种鼠类为主,还包括小型鸟类,通过分析他们的唾余,人们发现长耳鸮的食谱以黑线姬鼠为主,还包括小麝鼩、小家鼠、褐家鼠等啮齿类,蝙蝠、棕头鸦雀、麻雀、燕雀等小型鸟兽。笔者在分析栖息于北京天坛公园内长耳鸮的唾余时甚至发现了灰喜鹊的残肢,说明长耳鸮有可能捕猎体形较大的鸟类,或有食腐行为。



                          13楼2014-12-15 15:52
                          回复
                            生长繁殖
                            长耳鸮的繁殖期为4—6月,这时特别喜欢鸣叫。因为大多在夜间进行求偶炫耀,所以方式也比较简单,只能做一些近距离的表演,如鞠躬、拍打翅膀,以及互相亲吻,整理羽毛等,有时还鼓动着翅膀,嘴里发出一种奇异的噼啪声,并且轮番地倒换着双脚。营巢于森林之中,通常利用乌鸦、喜鹊或其他猛禽的旧巢,有时也在树洞中营巢。
                            每窝产卵3—8枚,通常为4—6枚。卵为白色,卵圆形。孵卵过程全部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7—28天。它的雏鸟是晚成性的,孵出45—50天后离巢。


                            15楼2014-12-15 15:55
                            回复
                              下面重点来了,如何与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16楼2014-12-15 15: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