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吧 关注:711贴子:2,210
  • 9回复贴,共1

南京,救亡图存,传承华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都曾先后定都于此。在2500年的建城史上,南京城有450年是作为国都而存在,与洛阳,西安,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然而,在此建都的王朝大多短寿夭折,而南京城又屡经离乱和浩劫,因此,这座城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是和短命王朝、偏安朝廷、伤感之地、悲情城市等等纠结在一起。
但是,历劫与偏安、耻辱与哀怨,只是南京的一个侧面,甚至是表面。我们过去习惯于从历史的细节里挖掘南京城的气质和标签,伤感和忧郁仿佛是这座城市的宿命。但从宏观的角度重读南京,把它放到国家民族的历史长河里,去探寻它在那些最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的关口,对文明文化和国祚民心所起的作用,就会发现,它更多地承载着救亡图存、繁荣文化、走向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19 08:36回复
    东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宋、齐、梁、陈,均定都南京。虽各自存在仅仅有几十年,但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黄河流域的北朝诸国,统治者要么出自鲜卑,要么是与鲜卑有着密切关系的汉人。虽然北朝孝文帝推行民族大融合的汉化改革,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范文澜先生评价说,正是东晋和南朝对中国南方的开发,使得隋唐经济得到比两汉增加一倍的来源,隋唐文化得到比两汉提高一层的凭借。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19 08:42
    回复
      唐朝末年,藩镇坐大,遂开五代十国的分裂之局。在“五代”之中,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时,北方的契丹军事力量日渐壮大,不断向中原地区渗透扩张,汉族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而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因为大多数定都中国南方,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使得继承自魏晋的汉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和东晋、南朝一样,五代十国期间,大量的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带来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使得源自黄河的华夏文明在长江以南薪火相传。在“十国”里面,最为著名的南唐就建都于南京。相对于北方的“礼乐崩坏、文献俱亡”,南唐则是“儒衣书服,斯文未丧”,而且发扬光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19 08:44
      回复
        南京首先是当之无愧的诗赋之都。早在三国时期,吴地百姓的民歌对后代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晋偏安建康,产生了陶渊明这样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诗人。南朝偏安建康,其文运之昌,可谓空前。此时讲求平仄粘对的近体诗一举取代古风玄言,一时间名家辈出,谢灵运、庾信、鲍照,上承魏晋,下辟隋唐,蔚为大观。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降至隋唐,南京已经开始呈现出天下文枢之气象。诗仙李白出生于远离中原的碎叶城,南京是他心中的文化圣域,以至于曾建议迁都南京。他传世的800多首诗,和南京有关的就有近200首之多。南唐二主的绝美词章已经成为不朽,眼角甚高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也忍不住赞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矣。”除了催生出中国古典诗词的大量传世名作,南京本身也已经成为被反复抒写的重要主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19 08:51
        回复
          南京还是一座群星璀璨的书画之苑。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创新定型的楷书、行书、草书,为后世万代所宗。画家顾恺之,“画有苍生来所无”,《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画作成为后世工笔画的典范。几乎同时代的雕塑大师戴逵,善铸佛像及雕刻,“器度巧绝”,一改汉魏以来佛像形制粗朴、不足瞻敬的风格,为“百工所范”。五代南唐间,顾闳中绘成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神摹态,登峰造极。同时,南唐画苑催生了像徐熙、董源、赵千、巨然、周文矩和王齐翰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画家,开启了北宋画坛300年的兴盛。清三代间,南京产生了以龚贤为首的“金陵画派”。而在中国画坛上施惠无涯的教科书《芥子园画谱》,也出自南京。近代以降,南京画界依然大师辈出,诸如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19 08:53
          回复
            有三部和南京城有关。
            南京还是一座佛教之都。公元247年,孙权为印度僧人康僧会修建了江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建初寺”,成为佛教在中国南方兴起的标志性事件。公元520年,印度僧人达摩来到南京,一苇渡江,在浦口定山寺面壁修行。此时梁武帝萧衍奉佛教为国教,身体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描摹的就是当时佛教之盛。汉传佛教主要有8个大乘宗派,其中法眼宗,源于南京的清凉山;三论宗的祖庭,在南京郊区的栖霞寺;牛头宗的发祥地,是南京雨花台外的牛首山;天台宗的创始也与南京息息相关。南京也是中国最早、最多瘗藏圣物的地方,南京长干寺地宫的考古发现,其中阿育王塔供奉着佛顶骨舍利。明初的大报恩寺塔,近80米纯以琉璃烧制而成,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也是在南京,从东吴到南朝,一代代译经大师翻译了大小乘佛教经典约500部、2000多卷,使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译经中心、义学基地。被称为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创立的金陵刻经处,则一直是世界性的汉文木刻佛经出版中心,最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2-19 08:56
            回复
              南京更是中国教育科技史上的重要文枢。三国时期的学者王蕃写出了中国天文学重要著作《浑天说》,陈卓创建了全天恒星体系。南朝的祖冲之编制出了新的《大明历》,计算出了圆周率,甚至复制了指南车。南京对一部中国科举史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明成祖朱棣因“天子守边”迁都之后,留都南京依然是名符其实的天下文枢。明清两朝,600年里江南才士辈出,以至清朝一半的状元、一半的国家官员,都出自金陵城的乡试。曾国藩生平引为自傲的,不是率湘军子弟克复金陵,也不是以汉人而封一等侯爵,而是能够座主南闱,在金陵城开科取士,看天下英才尽入其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2-19 08:59
              回复
                苍天啊大地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2-22 20:2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2-26 2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