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戒备吧 关注:21贴子:378
  • 8回复贴,共1

【转载】泸州:传统手工笔的守望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阳穿过雾霾斜靠在屋檐前的堡坎上,菜农挑着没卖完的菜吆喝着朝巷子走来。
  这条巷子是泸州市叙永县布店街,依旧是六方砖铺成的街道,巷子中央,一块醒目的牌子映入眼帘——“百忍阁笔”,近前看,一个立式旧玻璃柜里外摆着各种大小不一的毛笔,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汉端坐在一张旧方桌旁的竹椅中,桌上搁着一只盛水的旧木盆,他左手捏着一小撮羊毛、右手持象牙色的尺余长的骨梳正在麻利梳理、浸湿。这就是张乃玉老人。
  “张老师,买支毛笔。”
  “练字还是写碑?”
  张乃玉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站在玻柜前。店面只有7、8平方米,“他在忙着的。”妻子白显平笑呵呵地从店内出来为客人拿笔。



1楼2014-12-20 09:16回复
    笔,文化的代名词,知识分子的象征。毛笔商店为何名百忍阁呢?
      “百忍者,张嘛,‘文到阁老武到侯’,有文化。”张乃玉望着笔者,我爷爷时的笔铺就是这名字。据史书记载,唐代郓州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李治问其故,张公艺取纸书写百忍字,唐高宗赐号“百忍堂”,其后张姓人以此自喻。

    翻开制笔史
      笔是给文化人用的。毛笔,自古以来位居文房四宝之首。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钢笔、圆珠笔、中性笔取代了传统的毛笔。张乃玉,边城古巷统手工毛笔制作的最后传承者,依旧艰难地行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晚清的百忍阁传承至今。清朝末年,张乃玉的爷爷便在车辋(今合江县车辋镇)开笔铺子。“那时有2-30个工人,干活的,水盆的,挑着串乡的……分工明确。”因交通落后,笔铺的人便挑着担子串乡,百忍阁的笔沿着川黔古道、川滇古道翻山越岭走到了贵州的毕节,云南的镇雄。
      “解放前,父亲带着徒弟到叙永开笔铺,于是把手工毛笔制作带到了叙永。”张乃玉依旧靠在椅子上。


    2楼2014-12-20 09:17
    回复

      1952年,百忍阁笔铺参加合作社。“说起合社,其实还是各自在家分散生产,各负盈亏,有时百货公司来收购、统一销售,各家也在销售。”几经更换,到了1980年,当时的二轻局连20元的工资都发不了。
        百忍阁的毛笔一直受到书画大师亲睐。张乃玉告诉笔者,原四川省文化厅厅长周正举在叙永工作期间,非常喜欢用百忍阁的毛笔。被誉为“铁线狂草第一人”倪为公老先生在叙永县凤凰乡工作期间,专门定制百忍阁的毛笔。“弹性足,写出来的字有力,师傅总是钟爱百忍阁的笔,今年春节我还专门给他送了几支去。”身为倪为公的弟子,温尚志深知倪老嗜好。
        做毛笔的唯一优点是本钱小。1985年,从知青考进医院的张乃玉离开单位,回到父亲身边,偶尔也帮着父亲制作毛笔。张乃玉的父亲退休后,留下了价值10多万的半成品。1994年,百忍阁在布店街再次挂牌营业。“年轻时家中没得电,也没有电视,晚上只有看父亲制笔。”被父亲的制笔工艺浸淫了几十年,制笔技术没得问题。


      3楼2014-12-20 09:19
      回复
        从肉毛到成笔,有100多道工序
          从小围着父亲制笔的盆子,历经成年的耳濡目染,张乃玉已经将父亲的制笔技术熟烂于心。
          一支小小的毛笔,制作工序远比想象的复杂,制作时间比想象的漫长,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近百道工艺。“从肉毛到成笔,做毛笔有100多道工序,最适合的天气也要20多天。”
          张乃玉介绍:一般来说,制笔有干活、水盆(活)之分。干活分理(即清理整齐笔头毛)、扎(将整齐的毛发分扎成笔头)、斗(方言,将笔杆挖空,笔头塞进笔杆)、焊(用松香将笔头粘紧于杆内)、刻(在笔杆上刻出笔类和店名)等;水盆分尖(将笔毛匀净按长短分类)、齐(将毛尖齐整齐)、轧(按毛笔大小尺寸截毛)、圆(装饰之法)等,后者比前者难,一般只能单学单做干活或水盆,再相配合,才能做成毛笔。


        5楼2014-12-20 09:21
        回复




          6楼2014-12-20 09:22
          回复
            “往返30多里路到玉皇观(叙永县叙永镇境内)一带去砍笔杆,早上天没亮就带着干粮上山,天黑的前就得赶回来。”从山上砍回了笔杆,弯的得先火烤,然后压直……等等,工序太多了。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水盆工艺,不管是提材、脱脂,还是梳理、顺齐……每道工序都很繁杂。“比如脱毛吧,得将选好的肉毛放在石灰水中浸泡一周左右,然后把羊毛从肉皮中采脱出来。现在的机器笔是直接把羊毛用机器剪下来,少了肉皮中的那段,羊毛短了很多,方便了,价格也就低了。”
              毛笔虽小,要做到圆、健、尖、齐这四点,制作却非常讲究,甚至制作的工具也有特殊的要求。张乃玉随手拿起身边一把窄长梳子,“这是顺齐羊毛用的,得用牛的肩胛骨来制,而且每头牛只能制作两片。”
              为什么不用不锈钢或者青铜来替代呢?
              原来,在梳理、顺齐的过程中,再娴熟的师傅也难免刺中手指。张乃玉伸出左手,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上都有一层的白色老茧,茧很厚,由一层层的老皮垒成。“食指上的茧就是牛骨梳刺的,铁梳和铜梳刺中了会发炎,甚至化脓,冬天水虽冷,但刺伤的手不容易发炎,但夏天就不一样了。”


            7楼2014-12-20 09:22
            回复




              8楼2014-12-20 09:24
              回复
                制笔路还能走多远?
                  “这个没得意思,再有年把两年,我都不做了,出力不挣钱。”第一次采访张乃玉的时候,直接被拒绝了。
                  据悉,现在市场上的机制笔冲击着传统手工笔,虽然这种毛笔在制作上比较粗糙,但能成批量的生产,制作成本比传统手工笔低了很多。
                  2013年,一个在北京发展的叙永籍书法家,向张乃玉订购每年要10000支小毛笔的量,价格为5角。“传统手工笔和机器笔不一样,别说是5角,就是2元我也没办法生活。”
                  张乃玉感叹,以前可以招小孩做学徒,现在那是童工。招收20岁左右的吧,别人都愿意去打工,随便进个厂每月都能挣几千块。学习传统手工笔的制作时间长,效益低。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还得承受得了学习过程中浪费的材料成本。


                9楼2014-12-20 09:24
                回复

                  在工业时代要保留过去时代中那种古老的生产方式,其难度可想而知,没有人知道他们能够走多远,包括张乃玉自己都没信心。
                    国粹级的传统手工毛笔,传承发展的路在何方?(杨涛 李欣 记者 丁一)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0楼2014-12-20 0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