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D是由Sony与Philips合作研发的音乐碟片规格并於於1999年推出市场。
SACD的取样频率高达2.822MHz,是一般CD 44.1KHz取样的64倍,而且SACD频率范围更是高达100KHz以上,SACD由传统的PCM录音方式改为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技术方式来进行录音及编码,将所有讯号以每秒280万次直接把类比声音讯号波形转变为数码讯号,因此取样波形非常接近原来的类比波形。
从 以上数据资料来说, 一般都会认同SACD在规格上是远远比CD为优胜,理应可改善原来CD制式给人生硬刻板的感觉,SACD能表现出更多的细节、更加细腻、更有感情,更有空气感的音效表现。
可是SACD制式推初出时,不少发烧友却认为SACD只是数字上的游戏或只是噱头,当时很多音响发烧友甚至说SACD相对CD更不济,可能这样导至生产高档音响器材的厂家却步,不愿意冒险投放资源来研发及生产SACD的相关产品。
经过十多年的光景,软件与硬件都不断进步,近年更有高品质的单层SHM-SACD及DMM-SACD推出市场,而SACD的转盘与解码亦已经累积多年经验而技术亦不停进步,所谓SACD衰声之说法已经成为历史。
不过要靓声首要条件当然须要器材及软件都要达一定的标准,这样的话如将SACD与CD作AB的比较即时高下立见(纯技术角度而言,不涉及个人偏好)。
DSD(Direct Stream Digital):
直接流数据Direct Stream Digital(DSD)是一项属于Sony和飞利浦的专利,利用脉冲密度调变(pulse-density modulation)编码将音频讯号储存在数位媒体上的科技,这项技术的应用对象是SACD。
讯号本身以Delta-Sigma调变后的数位音讯储存,连续单一个位元的序列以64倍于CD取样率(44.1 kHz)的频率来取样,即2.8224 MHz。借由64倍的过取样(oversample)来达成noise shaping,把以往由于量化不精确的声音讯号而造成的噪音和失真,减少至一个位元以内的误差。
可议的是:1-bit Sigma-Delta运算是否真的可能解决失真问题。由于1-bit Sigma-Delta转换的运作方式,以DSD编码的声音在低频上有着比标准CD更好的分辨率,然而在较高的频域比CD差,因而它的保真性也较低。
在DSD或者PCM编码方式之间的孰优孰劣之间有着许多争议。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教授Stanley Lipshitz和John Vanderkooy主张单位元的转换器(如DSD所使用的)有高度失真的缘故,并不适合高阶的音讯应用。即使只有8-bit和四倍过取样的PCM和noise shaping,加上适当的dithering,仅有DSD一半资料量,在底噪和频率响应上也比DSD来得好。但是在2002年,飞利浦发布了一篇论文反驳这样的说法。James Angus教授在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发表会上具细节地反驳Lipshitz和Vanderkooy的论文。Lipshitz等人对此也做了回应。
实用的DSD转换器领域是由Ed Meitner开辟的,他是加拿大EMM Labs的工程师和老板。而商业化的DSD技术则由Sony和飞利浦开发,标准的CD规格也是由他们所开发的。而飞利浦的DSD部门则在2005年转移至Sonic Studio, LLC,做持续的设计和开发。
DSD技术在视讯方面或许有着相同的潜力。Laserdisc光碟就是使用脉冲宽度调变(pulse-width modulation)编码的架构,解码方式和DSD相同。
SACD的取样频率高达2.822MHz,是一般CD 44.1KHz取样的64倍,而且SACD频率范围更是高达100KHz以上,SACD由传统的PCM录音方式改为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技术方式来进行录音及编码,将所有讯号以每秒280万次直接把类比声音讯号波形转变为数码讯号,因此取样波形非常接近原来的类比波形。
从 以上数据资料来说, 一般都会认同SACD在规格上是远远比CD为优胜,理应可改善原来CD制式给人生硬刻板的感觉,SACD能表现出更多的细节、更加细腻、更有感情,更有空气感的音效表现。
可是SACD制式推初出时,不少发烧友却认为SACD只是数字上的游戏或只是噱头,当时很多音响发烧友甚至说SACD相对CD更不济,可能这样导至生产高档音响器材的厂家却步,不愿意冒险投放资源来研发及生产SACD的相关产品。
经过十多年的光景,软件与硬件都不断进步,近年更有高品质的单层SHM-SACD及DMM-SACD推出市场,而SACD的转盘与解码亦已经累积多年经验而技术亦不停进步,所谓SACD衰声之说法已经成为历史。
不过要靓声首要条件当然须要器材及软件都要达一定的标准,这样的话如将SACD与CD作AB的比较即时高下立见(纯技术角度而言,不涉及个人偏好)。
DSD(Direct Stream Digital):
直接流数据Direct Stream Digital(DSD)是一项属于Sony和飞利浦的专利,利用脉冲密度调变(pulse-density modulation)编码将音频讯号储存在数位媒体上的科技,这项技术的应用对象是SACD。
讯号本身以Delta-Sigma调变后的数位音讯储存,连续单一个位元的序列以64倍于CD取样率(44.1 kHz)的频率来取样,即2.8224 MHz。借由64倍的过取样(oversample)来达成noise shaping,把以往由于量化不精确的声音讯号而造成的噪音和失真,减少至一个位元以内的误差。
可议的是:1-bit Sigma-Delta运算是否真的可能解决失真问题。由于1-bit Sigma-Delta转换的运作方式,以DSD编码的声音在低频上有着比标准CD更好的分辨率,然而在较高的频域比CD差,因而它的保真性也较低。
在DSD或者PCM编码方式之间的孰优孰劣之间有着许多争议。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教授Stanley Lipshitz和John Vanderkooy主张单位元的转换器(如DSD所使用的)有高度失真的缘故,并不适合高阶的音讯应用。即使只有8-bit和四倍过取样的PCM和noise shaping,加上适当的dithering,仅有DSD一半资料量,在底噪和频率响应上也比DSD来得好。但是在2002年,飞利浦发布了一篇论文反驳这样的说法。James Angus教授在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发表会上具细节地反驳Lipshitz和Vanderkooy的论文。Lipshitz等人对此也做了回应。
实用的DSD转换器领域是由Ed Meitner开辟的,他是加拿大EMM Labs的工程师和老板。而商业化的DSD技术则由Sony和飞利浦开发,标准的CD规格也是由他们所开发的。而飞利浦的DSD部门则在2005年转移至Sonic Studio, LLC,做持续的设计和开发。
DSD技术在视讯方面或许有着相同的潜力。Laserdisc光碟就是使用脉冲宽度调变(pulse-width modulation)编码的架构,解码方式和DSD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