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是铜陵的“八宝”之一,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种植生姜就需要生姜种,生姜的种是一种非常“娇气”的东西,储存越冬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要求,一般的老百姓家里是没有那个条件的。因此,在铜陵地区的农村里,便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储茬姜种越冬的专业户,这个专业户的名称就叫“烧姜阁”。
烧姜阁,又称为姜种阁、储姜阁。既是储茬姜种专业户的名子,又是储放姜种房子的名子。一个乡里一般只有一两户储茬姜种的专业户,这些专业户都建有4座至8座烧姜阁。烧姜阁系土墙瓦顶建筑,正方形,边长约2.5米,高约6至8米,分上下两层,中间用几根粗大的木头隔开。下层高约1.5米,为烧火室,上层为储姜室。整个烧姜阁除了底层有一个可供一人进出的小门外,全为封闭形,从外形上看,整个烧姜阁就象一座方形的碉堡。
每年“立冬”的那天,是将生姜种放入烧姜阁里的日子,这一天称为:上姜阁。周围的姜农们把自己家选留的姜种全都送到这里来,烧姜阁的主人按照先后秩序将姜种一层一层地放进烧姜阁上层的储姜室内,姜种沿着室内四周码放,一层姜种一层芭茅草,中间只留一个仅供一人上下的孔洞,这孔洞也供底部的温度上升。每个农家的姜种都作一个编号,每座烧姜阁里可以储存姜种一万公升左右。待姜种一直码放到阁顶后,底层便开始生火保温了。
烧火保温是储姜种越冬的一项最重要、最讲究的工作,不得有半点马虎。先将木柴在阁外燃烧,待其燃烧成炭火状,一点烟都没有之后,再将炭火放进阁内,还得用草木灰将其捂着,让其慢慢地保温。烧姜阁内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10℃至15℃之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温度过高了一是姜种的水份损失太大,二是姜种会在阁中提前发芽;温度过低了轻则会使姜种生霉长毛,重则会使姜种腐烂变质。这阁中之火从生姜种进阁的那天起,一直要烧到生姜种出阁的那天止,一天也不得中断。因此烧姜阁的主人每天都要数次进入阁内测温、观火、加炭。
第二年清明节的那一天,是生姜种出阁的日子,这一天称为:下姜阁。这天的一大早,周围的姜农们便拉着车子,挑着箩筐来到了阁前。烧姜阁的主人进入阁内将姜种一一取出,顺序与进阁时恰恰相反,最后上的姜种则最先取出来。姜农们将他们储放在这里的姜种取回去,立即种到他们早已整理好,并施足了底肥的姜田里,一年的储姜种的工作便顺利地完成了。
经过烧姜阁储存越冬的姜种,一可使生姜稳产高产,二可以防止瘟姜病的发生。所以铜陵地区产的生姜很少有瘟姜的。生姜种的储茬越冬方法有多种多样,在我国北方地区大多都是将姜种储茬在地窖里,也有些地区是将姜种用细沙埋起来,而在烧姜阁中储存越冬的,全国也只有铜陵地区“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了。
烧姜阁,又称为姜种阁、储姜阁。既是储茬姜种专业户的名子,又是储放姜种房子的名子。一个乡里一般只有一两户储茬姜种的专业户,这些专业户都建有4座至8座烧姜阁。烧姜阁系土墙瓦顶建筑,正方形,边长约2.5米,高约6至8米,分上下两层,中间用几根粗大的木头隔开。下层高约1.5米,为烧火室,上层为储姜室。整个烧姜阁除了底层有一个可供一人进出的小门外,全为封闭形,从外形上看,整个烧姜阁就象一座方形的碉堡。
每年“立冬”的那天,是将生姜种放入烧姜阁里的日子,这一天称为:上姜阁。周围的姜农们把自己家选留的姜种全都送到这里来,烧姜阁的主人按照先后秩序将姜种一层一层地放进烧姜阁上层的储姜室内,姜种沿着室内四周码放,一层姜种一层芭茅草,中间只留一个仅供一人上下的孔洞,这孔洞也供底部的温度上升。每个农家的姜种都作一个编号,每座烧姜阁里可以储存姜种一万公升左右。待姜种一直码放到阁顶后,底层便开始生火保温了。
烧火保温是储姜种越冬的一项最重要、最讲究的工作,不得有半点马虎。先将木柴在阁外燃烧,待其燃烧成炭火状,一点烟都没有之后,再将炭火放进阁内,还得用草木灰将其捂着,让其慢慢地保温。烧姜阁内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10℃至15℃之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温度过高了一是姜种的水份损失太大,二是姜种会在阁中提前发芽;温度过低了轻则会使姜种生霉长毛,重则会使姜种腐烂变质。这阁中之火从生姜种进阁的那天起,一直要烧到生姜种出阁的那天止,一天也不得中断。因此烧姜阁的主人每天都要数次进入阁内测温、观火、加炭。
第二年清明节的那一天,是生姜种出阁的日子,这一天称为:下姜阁。这天的一大早,周围的姜农们便拉着车子,挑着箩筐来到了阁前。烧姜阁的主人进入阁内将姜种一一取出,顺序与进阁时恰恰相反,最后上的姜种则最先取出来。姜农们将他们储放在这里的姜种取回去,立即种到他们早已整理好,并施足了底肥的姜田里,一年的储姜种的工作便顺利地完成了。
经过烧姜阁储存越冬的姜种,一可使生姜稳产高产,二可以防止瘟姜病的发生。所以铜陵地区产的生姜很少有瘟姜的。生姜种的储茬越冬方法有多种多样,在我国北方地区大多都是将姜种储茬在地窖里,也有些地区是将姜种用细沙埋起来,而在烧姜阁中储存越冬的,全国也只有铜陵地区“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