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吧 关注:2,354,902贴子:19,991,450

【狂魔】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上各种类型的系列人、事、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1-04 21:43回复
    本贴内容资料由楼主搜集整理自网络,侵删致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1-04 21:44
    收起回复
      历史上十大才情皇帝排行榜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1-04 21:46
      回复
         NO。10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犹豫再三,终于把乾隆皇帝拉上了榜单。这个自称“十全老人”,一辈子笔墨风流,胜迹无数,文治武功皆可圈可点的皇帝在天有知的话,肯定会灭了我九族。康乾盛世那会儿如果流行排行榜什么的,乾隆皇帝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死死的盯着“大清第一才子”的宝座。
          众所周知乾隆爱写诗,但写得确实不怎么样,问题是人家老人家还相当的自负,把几个典故平仄对仗,堆砌起来就成了无数首律诗。中国上下五千年,当 过皇帝的哥们成百上千,其中除了几个还没学会走路就玩完的儿皇帝外,恐怕没几个文盲吧?可人家乾隆爷就是个性,非要作出万把首诗来,来个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向天下宣示他老爷子真的是个知识分子。乾隆皇帝诗作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他以皇帝身份所写的一些诗有着非常重要历史研究价值,是对那个时代政治以及社会 生活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毕竟在那几十年里,只有他一个皇帝嘛。
          乾隆皇帝还有一大嗜好,就是喜好题字。树长的奇怪了他要题,房子建好了他要题,哪个重要人物死了,或者娶媳妇了他还要题,逢年遇到什么天降祥瑞 了,乖乖,他更要先吟后题。这也罢了,他还要在古人的诗画遗作上露一把脸,故宫收藏的无数历代遗传下来的诗作,几乎就没他没有题字的。更要命的是乾隆老爷 子的艺术鉴赏力确实不咋滴,他题字的那些字画无一不是收藏价值最高的。就说展子虔的那副《游春图》吧,本来酣畅淋漓,自然潇洒的一副画,他老爷子非要在远山 之后标上自个儿的大名,让今人看了简直哭笑不得。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确实是个有才情的皇帝,否则,他不可能专拣精华来糟蹋。故,排名第十。
          才情指数:☆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1-04 21:56
        收起回复
           NO。9 清世祖爱新觉罗.玄烨
            这个排行榜只有十个人,他爷孙俩就占了两位,幸好二老都作古了,否则肯定又被牛钰,马钰什么的大骂“潜规则”了。清朝一脉皇帝,大多比较勤学 向上,特别是入关后的几位皇帝,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比一浪“风骚”。一般说来,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的,清朝的文化集大成时期就发生在 康,雍,乾三朝。而这三朝的皇帝,却也对得起那个时代,虽不至于吟诗作画处处“老子天下第一”,但和前朝相比,他们爷三的皇帝确实做得有声有色。
            康熙皇帝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从年幼登基,到少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粉碎准噶儿的分裂企图,止住了沙俄的东进野心。把中国地图打开,可 以说康熙爷是从鸡爪子打到鸡屁股,又从鸡屁股打到鸡脑袋,等于把中国重新翻了个个儿。光说这不行,今天讨论的不是治国的本事,而是皇帝们的情商。康熙皇帝 的书法绝对在他孙子之上,其笔法刚劲有力,笔触之下,入木三分。康熙皇帝的勤奋也是古今皇帝之少有,从五岁入书房读书,每读必诵,从不自欺欺人,甚至到了 过劳咯血的地步。遗憾的是,康熙似乎也没给后人留下什么脍炙人口的佳作来,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才情名词,因为他读书不是为了写诗的,而是“体会古帝王孜孜求 治之意”,如果他每天也用大量的时间在御花园里瞎琢磨,恐怕他给我们留下的就不是那个雄鸡的版图了。
            此外,康熙之所以上榜的理由还有二。一,他是中国皇帝中第一个学外语的。还有一个是末代皇帝溥仪。二,他是中国所有皇帝中唯一一个懂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
            综上所述,康熙皇帝的才情指数绝对不会低。大家想啊,老爷子文能吟诗作画,武能打架斗殴(注:据他老人家自己说,一辈子打死了N头熊,N头 虎,N头狼,可见其打架功夫也绝对是一流的),而且学贯东西,兼通中外,英语过八级,哪个少女同志不以他为偶像,我非代表组织上狠狠批评她不可。
            才情指数:☆☆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1-04 22:08
          收起回复
              NO。8 隋炀帝杨广
              历史上死后谥号“炀”的有两位皇帝,但给别人谥号炀,但死后也被别人谥号炀的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隋炀帝,而被他称为炀帝的陈后主陈叔宝同志却很少被人称为陈炀帝。
              隋炀帝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名气,原因很多。其一,他老爹又是篡权又是夺位,北向突厥称臣,南派大军灭了陈国,忙活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建立一个横跨 万里,威震天下的大隋朝,却在杨广同志的带领下,不下二十年,便走向了灭亡。其二,杨广同志好大喜功,南征北战,三伐高丽,建东都,开运河,把人力用到了 极至,恐怕连秦始皇再世也弗叹不如。其三,杨广同志又是个小有才情的知识分子。他的名篇《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 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后人认为“颇有魏武之风”。
              从他的这首诗看来,那时的隋炀帝可谓英姿飒爽,雄心勃勃。鄙人之所以把他抬上才情榜,不仅仅是因为他这首诗,而是敬佩他的远见,无论是东都的营 造,还是运河的开通,包括征高丽,无一不是流芳千古的伟业。只不过,他操之过急,民力用到了极限,于是物极必反,树种多了没看好,失火烧了自个儿屁股。雄 才大略和野心勃勃其实只有一线之隔,刘彻灭了匈奴,虽然落了个国库空虚,可后人看了解气,谓之雄才大略。而隋炀帝因为家底没有刘彻厚,但心却比刘彻还大, 于是落了个败家子的名声。其次看两个人早期的性格,政治手段,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说隋炀帝卑鄙也好,但没办法,在那个时代不卑鄙就当不了皇帝,刘彻 有个卑鄙的老母,杨广的老母独孤皇后同样是太子的老母,虽然不至于卑鄙,于是干脆光明正大地废了自个儿的大儿子。
              本来他可以排名更靠前点的,但有两个原因,让他只能排第七名。一是这丫太他妈狂了,自己诗写得好也就算了,但只要碰到诗比他写得还好的大臣,一 定要找借口杀掉。乖乖,要是鄙人不幸做了你的臣子,凭俺这才情,岂不早与阎王对戏去了?其二,这哥们当年能在塞外带兵巡逻,后来天下大乱了,干脆躲在深宫 不出了,还自暴自弃地摆弄他那个脑袋对萧皇后等一干妃子说,“多好的脑袋啊,不知道被谁拿了去!”听听,幸亏不是我儿子,否则铁定被他气死。
              隋炀帝留下来的诗作不多,这和他亡国之君的下场有关,即便有佳作留下,但后来统治者为了诬蔑他,也多不承认是他之作。后人如刘宋鲍照,梁沈约,唐李白都曾提到的《白马篇》,据信,正是炀帝之作。
              才情指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1-04 22:16
            收起回复
                NO。5 魏文帝曹丕
                很多人对曹丕当皇帝都不服气。首先他没有他老子曹操的霸气。想当年曹操金戈铁马,气吞草莽,数年之间便灭袁绍,征西凉,伐乌桓,逐刘备,戏孙 权,统一了大半个中国。曹操从白手起家,到打下万里江山基业,可谓英雄一世。只可惜,他死要面子,生的时候并没有坐上皇位。曹丕当然更没有他弟弟曹植的才 气。杜甫说李白的文章有魏晋风骨,而曹植就是风骨的风骨。那么为什么当皇帝的偏偏是曹丕呢?这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大势所趋?
                首先,他命好。不是孔融的儿子,也不是弥衡的儿子,而是曹操的儿子,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所以注定要不同凡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的好,不如老爸好,亘古不变的真理。
                其次,还是命好。他弟弟曹冲死得早,否则,怎么也轮不上他。
                再次,继续命好。他的师傅是荀攸,还有个司马懿,不折不扣的政治高手。曹植的师傅杨修同样名满天下,却有“鸡肋”之嫌。这人啦,非常怪,可真是 什么样的鸟栖什么样的林。曹丕天生阴险,果真配了一个阴险集团军。荀攸倒也罢了,一般只教教应对之策,司马懿却包藏狼子野心,像只狼一样躲在暗处,不到猎 物出现,绝对不会现身。曹丕耳濡目染,不混蛋才怪。
                曹丕本人呢,也得分两个阶段来讨论。当皇帝之前,那是个人,而且是个“超人”。文章,书法,剑术都是有口皆碑的。他老弟曹植口吟什么“仰手接飞 猱,俯身散马蹄”,还做着游侠梦的时候,曹丕已经是江湖著名的玉面公子了。一首“燕歌行”潇洒淋漓,再加上他著的〈典论〉,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 替代的地位。如果说他老爹和老弟的成就主要在艺术和色彩上,而他的文学成就则是技术性的。
                他对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经常跟他们一起聚聚会啊,喝喝酒什么的,关系搞的不错.而且有一段时间他似乎真的忘了皇位的诱惑,竟想真的做个文人了. 不过,历史毕竟是历史,他自己嘴里这么说,谁也不晓得他心里怎么想的.但不管怎样,文章能做到那地步,脑袋已经不是一般的聪明了.况且他还是古今第一文武 双全的皇帝,跟他有得一比的是清朝的雍正,不过从诗词文章上比,后者差远了.
                曹丕当了皇帝后,心理就变态了.兄弟一个不留,甚至在他的逼迫之下,诞生了一首千古悲凉之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哎,作孽啊.当什么劳什骨子皇帝呢,一家人和和气气多好啊.还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哥哥爱弟弟.
                文章写的太好了,就不适合做皇帝.曹丕同样是个例证,看着孙权刘备鹬蚌相争,以为可以坐收渔利,结果错失了统一的大好良机.统一战争向来是先易 后难,曹丕老人家不知道脑子灌了多少水,非要拿孙权先开刀.当年他老爹都说生儿子要生孙仲谋这样的,你曹丕有多少能耐跟人家斗?我推测,可能是被诸葛亮吓 破了胆,或者是心虚,想着自己篡了汉,就给汉留点香火。鬼知道他老人家怎么想的。
                才情指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1-04 22:41
              收起回复
                  NO。1 南唐后主李煜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情的一位皇帝。他的作品脍炙人口。他最后因为他最出名的一首词而丢了性命。没错,他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主人公,南唐后主,李煜。
                  不管你是否有文学修养,我想,只要读过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恐怕未有不为之动容的。鲜少有诗词能像虞美人这样,把作者如此鲜活地带进读者的脑海里,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此真实。
                  因为这首词,忘却了他的诸般不是,甚至国破家亡也可以原谅。他信手拈来的文字,胡乱地组合了一下,就把心中的苦闷一古脑地诉说了出来。他很天真 地,很认真地想着故国的楼阁,我坚信,他绝对没有卷土重来的勇气,甚至想也没想过。他只是个诗人,只会听天由命。他不懂政治,他之所以想念他的国家,是因 为他怀念那里的自由,而此刻他却像笼中鸟一样,呆滞地看着窗外的天空,任羽毛渐渐脱落。
                  李煜是个彻头彻尾的弱者,政治头脑几乎等同与一个三岁顽童。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还幻想着太祖仁慈,赐他一块安隅之地。后来作了俘虏,最 宠爱的小周后屡屡被太宗强留宫中,他既不敢怒,更不敢言,只是欲哭无泪。甚至连思念故乡也不允许,那心中的惆怅,是何等的凄惨?如此,读者再读那首相见 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心中可有感慨?
                  清沈雄在《古今词话》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正是李煜国破家亡的命运,才塑造了他文坛宗师的地位,其后的宋词无不受他的影响。至于其清新工丽之言,更是空前绝后,可以说,以是绝唱了。再品一首...《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才情指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5-01-04 23:01
                收起回复
                  中国历史十大狂狷文人


                  来自抱抱配图47楼2015-01-05 22:29
                  收起回复
                      拽尾泽中谁与游——庄子(庄周)
                      凭借那些曼妙优美的文词,他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凭借那一百多个诙谐生动的寓言故事,他成为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寓言大师;凭借那些超凡睿智的思想,他成为那个伟大时代一座哲学高峰。他娓娓述说着一则则寓言故事,为我们画尽了人间万象;他放任自己思想的翅膀,让它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他观照古今兴衰成败,让后世所有思想者望洋兴叹。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这是古今狂傲者之极致;生不愿为万户侯,死不多占一掊土,这是古今淡泊者之极致。面对庄子,我们仿佛面对高山。然而,他却只是一只拽尾泽中的游鱼,一只飞舞于梦里梦外的彩蝶,一粒逍遥游于天地之间的微尘……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5-01-05 22:30
                    回复
                        嵇生已逝广陵休——嵇叔夜(嵇康)
                        这是文化史上少数有专门笔墨记载的美男子之一,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高居时代巅峰的少数伟大思想家之一。《与山巨源绝交书》和鲁迅的“一个都不宽恕”,代表了两个黑暗时代两位思想巨子的心灵默契。这位竹林领袖受戮前,从容弹奏《广陵散》,弹毕叹曰:“从此《广陵散》永成绝响。”不止《广陵散》,竹林风流、魏晋风骨亦从此成为绝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5-01-05 22:41
                      回复
                          南山果是悠然见——陶渊明(陶潜)
                          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天真的诗人高唱《归去来兮辞》回到乡下老家。然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除了诗歌,诗人永远不可能在田园里收获五谷。当大家都以为诗人采菊东篱之下,果真每次悠悠然见到南山之时,我们的大诗人却在妻儿饥肠辘辘之际,奔走于告贷的道路之中。因此,后世之文人都很敬仰陶渊明的这种精神境界,却没有几个愿意继续他的人生道路,更没有几个人愿意继承他的铮铮傲骨。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5-01-06 19:24
                        收起回复
                            美酒能消万古愁——李太白(李白)
                            太白横空出世,标着着大唐帝国进入酒精中毒的时代:内有沉迷于酒色的皇帝,外有每日携妓狂饮的诗人,帝国从内到外都浸泡在酒精之中。太白一生的伟业除了诗酒歌妓之外,唯一的作为就是命高力士为他脱鞋。帝国最伟大的君主和诗人都在干着这样的酒色事业,帝国衰弱的日子自然不远了。“安史之乱”其实正是帝国患上酒精肝的发病症状。酒果真能消愁,太白又何来万古愁呢?酒不能解愁,唐诗又为何每日酗酒?太白之后,唐诗虽然开始节制饮酒,但帝国的肝病,始终不再治愈。


                          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5-01-06 19:46
                          回复
                              皆因落魄丹青留——徐文长(徐渭)
                              徐渭晚年才开始潜心于文学和艺术创作,卓然成为一代宗师。然而,若没有儿童时代的屈辱,青年时代的坎坷,中年时代的得意又失意,杀妻入狱的精神折磨,晚年景况的窘迫悲凉,恐怕我们的文学史和艺术史会失去这样一位绝世天才。那么,到底是我们幸运还是文长不幸?抑或是文长不幸而文化史幸?在文长身上,我时常想,天才和苦难难道总是这样成正比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5-01-06 19:59
                            回复
                                童心骇世真殉道——李卓吾(李贽)
                                惊世骇俗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在牢里趁剃头匠不注意,夺剃刀自刎,由于割得不够深,流血两日不死。狱卒问他:“老和尚,疼不?”李贽答曰:“不疼。”狱卒又问:“老和尚为什么要自杀呢?”李贽答曰:“七十老翁何所求。”说完气绝。一位狂狷奇绝的哲人,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就这样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15-01-06 2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