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800,888贴子:12,605,646
  • 6回复贴,共1

洪武的移民北平(吕允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洪武的移民北


1楼2008-04-11 19:48回复
    一、前言
    明初的中原移民,以洪武时期最多。在明太祖平定天下以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於是「田野辟,户口增」便成为振兴中原之急务。洪武三年(西元1370),郑州知州苏琦召流民垦荒之计为太祖所接受,於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措施就此展开。移入地区为北平、北平以南、河南的北部,和山东的西部。北平为元朝之故都,亦是元末群雄争斗的主要战场,因此在经过战乱之后,人口势必减少,所以必须透过大量移民以实之,其移徙人口除来自塞北沙漠和山后之外,还有山西。 「移徙」之定义,据《明史‧食货志》之解释为:「朝廷所移民曰移徙」。可见「移徙」是在政府策划下有组织有计划的国策。 归纳洪武的北平移民原因,不外是基於地理、军事、政治等因素。本文且就「谱牒及碑文中之移民资料」、「山西移民之过程」及「北平各府的移民概况」三方面分别述之。


    2楼2008-04-11 19:49
    回复
      二、谱牒及碑文中的移民资料
      谭其骧认为:「要研究移民史,应该一个地区一个地区逐步研究,或一个时代一个时代逐步研究,而不应急於研究全面的史略、史要或简史,弄清楚各地区人民的来历,才是研究移民史的首要课题。」 因此,吴秀玉从北平人民所藏的谱牒、碑文研究起,将研究所得列表,在此更改为文字条列说明如下: 明洪武时期,原籍山西洪洞县移居北平濮阳县井店镇(资料来源: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十五,陈姓53户、邵姓21户,公立〈陈邵玫碑〉);原籍山西洪洞县移居北平长垣县(资料来源:清乾隆三十二年,王交泰〈明故始祖讳良王公墓碑〉);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移居北平邯郸县居城隅西南庄(资料来源:清光绪二十八年,田润江《田氏祖谱‧引》);原籍山西潞安府潞县移居北平东明县东明集东卢家寨(资料来源:清康熙五十五年庐汝功《卢氏谱序》);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老鹳窝移居大名府东明县汉军营(资料来源:王子贤、王彩元,《王氏合谱》);原籍山西乌邑县民移居北平河间县(资料来源:明正德五年二月,顾东齿、顾赞襄,〈顾氏祖碑先考刘公、崔氏之墓〉)。由上列得知,谱牒、碑文是记述祖先的移徙经过,研究洪武年间移民史的极佳材料之一环。


      3楼2008-04-11 19:49
      回复
        二)、永平府
        永平府辖地狭窄,属县少。由於该府地处燕山之麓,属於北平边塞的一个组成部分,隘口众多,地势紧要,又处辽东与华北的交通道口,山海关即在其辖境之内,故成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军卫多而民户少,是明代永平府人民构成的一重要特色。
        《明太祖实录》中有关於从关外移边民入永平府的记载:洪武六年(1373),从辽东瑞州迁边民入永平府之滦州(今滦县),人数不详;洪武十年(1377),迁山后降民往北平、永平两府。此说明了自洪武六年(1373)的迁民活动以后,永平府北边外的人口已经不多。就永平府所辖六州县而言,在洪武时期的大移民中,平均每县接受的移民,根据推测达5千人左右。
        洪武年间,来自山西和山东的移民村共达二十六个。规划后的结果,土著和移民的比例大致相当。洪武时期永平府地有永平卫和山海卫二卫,军士与家属合计约有3.4万人口。


        7楼2008-04-11 19:50
        回复
          (三)、河间府
          位於北平府南面的河间府 (治今河间市),在宋金时代的大混乱中,人口有很大的损失。根据嘉靖《河间府志‧财赋志》记载得知,河间府大部分县中的土著社是不多的,这不多的「社」中还包括一些洪武以后新编的社或移民「社」。一般而言,屯为移民,社为土著。河间府的移民可透过屯、社名称的含义探索其代表的人口的身份和性质。
          洪武元年(1368),明军下河间,始定县治,编里甲人户仅3百有奇,以故疆土视旁邑仅三分之一耳。以交河县为例。万历八县志作者在追溯移民情况时,说洪武初年有迁民十屯,以后「有九屯不及大里之一甲」。根据交河县和吴桥县的记载,来推测洪武年间河间府属县土著与移民的比例,可推测洪武年间交河县有迁民十屯,另有土著里七个,移民占全县人口60%。而吴桥县,假定洪武五年(1372)所设五里皆为土著、洪武十四年(1381)增设之四里皆为移民,则移民占人口的比例为45%。二县合计,移民占人口的比例为54%。由此得知,河间府洪武时代的移民与土著人口的数量大体上是相当的。


          8楼2008-04-11 19:50
          回复
            (五)、平府和大名府
            广平府(治今永年县),大名府(治今大名县东北)。在《明太祖实录》记载的移民活动中,河北地区的广平和大名两府总是连在一起的。广平和大名两府辖县与山东东昌府相当,故其移民数量或也大致与山东东昌府相当。洪武二十二年(1389)两府的山西移民约为6.2万人。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两府的移民合计也有6.6千人。洪武二十五至二十八年(1392-1395)间,广平府和大平府共增加山西移民8万人,每府有移民4万人。 从人口数上说,广平及大名两府共有移民人口近15万人。除了政府组织的移民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自由移民在政府移民之前或之后迁入,但这批人口却无法从洪武户口及屯社资料中反映出来。

            五、结语
            移民是明太祖的一项德政。从族谱、碑文、正史、文献上都确切记载著明洪武的移民。它是在一次革命大破坏之后的一项重大建设,是恢复社会生机、巩固新政权的一项措施。移民结果造成了垦田数目增加、人口增加、农产增加、府县升格、军粮得保障之功效。
            洪武时期北平各府的移民人口构成如下:北平府的移民人口约58.2万人,永平府的移民人口约为10.4万人,河间府与保定府的移民人口约为三十五万人,广平府与大名府的移民人口约为51万人,真定府71万人。
            洪武时期的大移民尽管规模很大,但对整个北平地区而言,仍只是一次人口补充式的移民。分府而言,北平府、永平府和河间府属於人口重建式的移民区,其他地区则属於人口补充式的移民区。
            北平地区各府的移民来源中,北平府的山后移民约30.3万人,永平府的山后移民约为3万人;河间府的移民来源则包括山后移民10万人、山西移民5万人、山东移民3万人;保定府的移民来源包括山后移民4万人、山西移民3万人;广平府及大名府的山西移民约26.5万人。
            在洪武时期,北平地区所有外来的民籍移民中,以来自山后的移民最多,主要分布在北平的北部诸府。次则为来自山西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广平和大名两府。山东移民仅在河间府有所分布。归纳言之,山后移民迁入北平府以南的约为14万,迁往河间府地为10万左右,迁往保定府约为4万人,其他的移民主要应来自山西。


            10楼2008-04-11 19:51
            回复
              参考书目
              专 书:
              1. 王跃生,《中国人口的盛衰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2. 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 张 青,《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4.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明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5.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明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6. 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7. 谭其骧,《长水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一般论文:
              1. 吴秀玉,〈明代洪武间山西移民河南、河北、山东考〉,《宜兰农工学报》,6期,1993年。
              2. 徐 泓,〈明洪武年间的人口移徙〉,收入《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三研所,1982年6月。
              3. 罗香林,〈中国族谱所见之明代卫所与民族迁移之关系〉,《大陆杂志》,39卷10期,1969年。
              4. 续 琨,〈明初洪洞移民考略〉,《东方杂志》,15卷7期,1982年。


              11楼2008-04-11 19: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