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深夜的凡·高在圣-雷米的初期(1889年6月)所画的这幅"星月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对世界的感受。在这件作品中, 闪烁于碧蓝色夜空中的星星, 格外夺人眼目。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 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 山腰上, 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 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色彩……』(世界名画与巨匠)
『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 不靠直接观察对象, 而用虚构的形与色, 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星月夜》这幅画, 画着一些入睡的小屋, 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形成旋涡, 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幻想, 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 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后印象派绘画史》美, 约翰·雷华德 著)
这幅画, 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 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 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 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凡·高来说, 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 暗示着某种神性, 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 形如火焰的柏树, 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 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 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 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 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 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 山在骚动, 月亮、星云在旋转, 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 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 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凡·高在这里, 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 并且, 寻找某种方式, 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 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 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 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 产生强烈对比; 那点点黄色灯光, 均画成小块方形, 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 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