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硕士阿楠问我:“你是哪里人?”我答以:“直隶省真定府赵州隆平县寺柏舍,你是学历史的,考证一下吧!”
这当然是明清时我们那的行政归属和村名。张氏祠堂门前侧躺着两块从祖茔拉回的墓碑,一在明崇祯末,一在清道光中,碑铭中都作如是记。五世祖玉明公遗留的挑盘上的题记写得也是寺柏舍,时间在清同治六年。到了民国的第二个年头,地契上所记就已经是南柏舍了。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也喜欢叫它前柏舍。距村四里是大唐帝陵,陵域内唐开元十三年《光业寺碑》碑侧捐款名单中有“南柏社”,很有可能是它在唐代的写法。
与南柏舍对应的有东、西、北柏舍,东柏舍、北柏舍又俗称大柏舍、小柏舍。二月初二的庙会是龙王庙会,源于旧时东柏舍村东名胜—高庙。父亲说,南柏舍过去单独有自己的庙会,为前街所立,在十月份,抗战时被日寇打乱。不知确否。
“柏者,木之有贞德者。”柏舍自然就是有德行的人居住的地方了。其东有柏仁,北有柏乡,西有柏人,都是历史上的好地方。有书记载,柏舍建于春秋,但并无明证,可能自柏人城建城史推论而来。
以柏舍名村的地方很多,远的不说,临近县中,赵县就有。赵县的南柏舍是镇的建制,所辖柏舍除南柏舍、东柏舍、北柏舍外,尚有李柏舍、曹柏舍、安柏舍。
我们这的南柏舍便是不折不扣的小村了,村头一立便可看见村尾。村内主干道有南北街一条,东西街两条,近几年随着人口繁衍流布,两条东西小后街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实际人口也就一千多一点,张姓和杨姓居多,此外尚有董姓、赵姓等。据说曾有史姓,是安史之乱中史思明的后代,后来迁出,绝户。
当初令村庄得名的寺是弥陀寺,在村西,据县志建于唐永徽二年。有唐碑一通,至常子敬先生寓目时,仅残余一截,可辨文字只剩“景云”。大概在2000年,我在村北还见过此物:圆顶,中间是一佛二菩萨,碑侧是力士造像,很是精美,字迹却是全磨灭了,今天连这一截也不知所在了。村人相传燕王扫北时,村民与寺僧躲乱于寺内西厢房内,终在此遭难,自是寺废。大概后来又兴盛了一段时期,存世的大石佛背后尚能看到嘉靖年间邻村的造像题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队在久已荒废的寺址上建起了粮站,延用至今。有人在粮站西墙下取土时曾掘出累累白骨,才知前说并非虚构。
村人或在家种地或外出打工,与别村别无二致。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本科生屈指可数,更毋论研究生了。有小学一座,原在后街村东,后来迁到前街南端。旧地做过一年多私立宏宇小学,最终拆除放了宅基地。新校没多少年也日渐没落,现在已是金太阳幼儿园在村内的教学基地了。
村庄很普通,没有什么特产,如果非得说一下的话,似乎也只有糖狮子和糖葫芦。董氏的糖狮子起自清末,传承四代,三、四代主要生产糖块,过去每逢到年节时极为畅销。糖葫芦引入本村也有几十年的光景,是冬闲后的小买卖,从业者主要集中于后街,都是蘸了到县城或村庄去卖,虽然比不上大市口的羊肉串畅销京城,但在十里八乡,还是很受欢迎的。
光绪《赵州志》有一则史料,提及南柏舍,讲的是同治年间捻军过村一被掳秀才妻子跳井殉节的事,考究起来,发生地应该是赵县的同名村,不是我们这里。
这当然是明清时我们那的行政归属和村名。张氏祠堂门前侧躺着两块从祖茔拉回的墓碑,一在明崇祯末,一在清道光中,碑铭中都作如是记。五世祖玉明公遗留的挑盘上的题记写得也是寺柏舍,时间在清同治六年。到了民国的第二个年头,地契上所记就已经是南柏舍了。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也喜欢叫它前柏舍。距村四里是大唐帝陵,陵域内唐开元十三年《光业寺碑》碑侧捐款名单中有“南柏社”,很有可能是它在唐代的写法。
与南柏舍对应的有东、西、北柏舍,东柏舍、北柏舍又俗称大柏舍、小柏舍。二月初二的庙会是龙王庙会,源于旧时东柏舍村东名胜—高庙。父亲说,南柏舍过去单独有自己的庙会,为前街所立,在十月份,抗战时被日寇打乱。不知确否。
“柏者,木之有贞德者。”柏舍自然就是有德行的人居住的地方了。其东有柏仁,北有柏乡,西有柏人,都是历史上的好地方。有书记载,柏舍建于春秋,但并无明证,可能自柏人城建城史推论而来。
以柏舍名村的地方很多,远的不说,临近县中,赵县就有。赵县的南柏舍是镇的建制,所辖柏舍除南柏舍、东柏舍、北柏舍外,尚有李柏舍、曹柏舍、安柏舍。
我们这的南柏舍便是不折不扣的小村了,村头一立便可看见村尾。村内主干道有南北街一条,东西街两条,近几年随着人口繁衍流布,两条东西小后街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实际人口也就一千多一点,张姓和杨姓居多,此外尚有董姓、赵姓等。据说曾有史姓,是安史之乱中史思明的后代,后来迁出,绝户。
当初令村庄得名的寺是弥陀寺,在村西,据县志建于唐永徽二年。有唐碑一通,至常子敬先生寓目时,仅残余一截,可辨文字只剩“景云”。大概在2000年,我在村北还见过此物:圆顶,中间是一佛二菩萨,碑侧是力士造像,很是精美,字迹却是全磨灭了,今天连这一截也不知所在了。村人相传燕王扫北时,村民与寺僧躲乱于寺内西厢房内,终在此遭难,自是寺废。大概后来又兴盛了一段时期,存世的大石佛背后尚能看到嘉靖年间邻村的造像题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队在久已荒废的寺址上建起了粮站,延用至今。有人在粮站西墙下取土时曾掘出累累白骨,才知前说并非虚构。
村人或在家种地或外出打工,与别村别无二致。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本科生屈指可数,更毋论研究生了。有小学一座,原在后街村东,后来迁到前街南端。旧地做过一年多私立宏宇小学,最终拆除放了宅基地。新校没多少年也日渐没落,现在已是金太阳幼儿园在村内的教学基地了。
村庄很普通,没有什么特产,如果非得说一下的话,似乎也只有糖狮子和糖葫芦。董氏的糖狮子起自清末,传承四代,三、四代主要生产糖块,过去每逢到年节时极为畅销。糖葫芦引入本村也有几十年的光景,是冬闲后的小买卖,从业者主要集中于后街,都是蘸了到县城或村庄去卖,虽然比不上大市口的羊肉串畅销京城,但在十里八乡,还是很受欢迎的。
光绪《赵州志》有一则史料,提及南柏舍,讲的是同治年间捻军过村一被掳秀才妻子跳井殉节的事,考究起来,发生地应该是赵县的同名村,不是我们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