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上诸县有一种独特的食物,当地人叫“恶ngoq”,制作方法大体是把熟土豆磨成泥,然后掺入淀粉,蒸。形成一种有弹牙口感质地的大饼,然后切块食用。常见的有“炒恶”,如图:
具体做法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543b910102dvfl.html
第一次听说这种食物的时候,立即联想到了“蒟蒻”这种食物。蒟蒻也是一种富含淀粉的植物,俗成魔芋。可以磨成粉,然后加水调和蒸制成为冻状,切块食用,煮食或炒制。日本至今十分流行这种食物,福建等一些南方地区也常常食用。如图:
于是猜测,古代用蒟蒻制作这种食物,但是后来晋地不在产蒟蒻了,于是用土豆代替原料,成品依然叫做蒟蒻。个人认为这个“恶”就是后字“蒻”。声母上面有一些问题,日母读疑母貌似很罕见。
另一种猜测则是前字“蒟”,见母。g读ng的现象有先例(比如汾阳“膏油”的“膏”即为ng声母),然后“蒟”发生促化。
总之我认为这个“恶”应该不离“蒟蒻”二字。另附吕梁方山庞泉沟的“炒恶”,形态与蒟蒻更相似了:
求讨论。
具体做法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543b910102dvfl.html
第一次听说这种食物的时候,立即联想到了“蒟蒻”这种食物。蒟蒻也是一种富含淀粉的植物,俗成魔芋。可以磨成粉,然后加水调和蒸制成为冻状,切块食用,煮食或炒制。日本至今十分流行这种食物,福建等一些南方地区也常常食用。如图:
于是猜测,古代用蒟蒻制作这种食物,但是后来晋地不在产蒟蒻了,于是用土豆代替原料,成品依然叫做蒟蒻。个人认为这个“恶”就是后字“蒻”。声母上面有一些问题,日母读疑母貌似很罕见。
另一种猜测则是前字“蒟”,见母。g读ng的现象有先例(比如汾阳“膏油”的“膏”即为ng声母),然后“蒟”发生促化。
总之我认为这个“恶”应该不离“蒟蒻”二字。另附吕梁方山庞泉沟的“炒恶”,形态与蒟蒻更相似了:
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