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史吧 关注:419贴子:67,261

元明之际高丽境内中国移民考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元末动乱促使人口频繁向高丽流动。一方面是高丽政府积极招引,另一方面是民众主动迁移,大量人口迁
移,使明初辽东等地户口大减,土地荒芜。这种局面引起明朝的恐慌,遂不断移书相质,与高丽展开了持久的人口博弈。除一些流民自发返回故里外,更多流徙人口的命运则是明与高丽政权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在明政府的强势干预下,大量流民重新返回。但也有很多人定居高丽,为朝鲜半岛的经济开发、文化发展等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元末战乱,各地民众纷纷逃避而被迫流徙各地,甚至前往周边国家或地区。如鄱阳(江西鄱阳)人程氏,“跨海理商舶”,“遂作流求客”。明朝统一,程氏劝其王归明。朱元璋特勅赐程氏冠帻。① 除流求
外,其他邻近国家和地区也有元朝人前往避乱。如安南,至正十年(1350)正月,元人丁庞德因国内战
乱,“挈家驾海船来奔”。②至正二十年六月,安南北部边将黄硕等人在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国之余,收得三百余人。”③另外,还有一些逃往日本的,即日本史料所谓的“渡来人”,也开始骤然增长。④不过,从文献记载来看,高丽可谓元末流寓人口最为集中的国家。关于高丽时期前往朝鲜半岛的中国移民,学界已有较多关注。⑤本文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以元末明初为具体考察时段,进一步探讨这一时期中国流民向高丽境内的流动状况及其后续动向。


1楼2015-03-03 13:38回复
    不到十年,红巾军再次进入辽阳行省,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关先生、破头潘等陷上都”⑨,次年正月,红巾军攻陷辽阳行省,先后以毛居敬、潘诚等人为行省平章。⑩辽阳行省除受战乱的冲击外,南部滨海地区还屡遭倭寇骚扰。如至正十八年,“倭人攻金、复州,杀红军据其州者”。二十三年“八月丁酉朔,倭人寇蓬州”,为守将刘暹击败。“自十八年以来,倭人连寇濒海郡县, 至是海隅遂安。”元末战乱的破坏和倭寇对滨海等地的连年骚扰,对地方经济、治安状况带来严重破坏,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在这种背景下,从元末开始,又掀起了一轮新的移民高丽的浪潮。


    3楼2015-03-03 13:43
    回复
      二、元明之际人口向高丽的迁徙
      无论大规模的战争杀伐,还是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自然流动与人为争夺。元末明初向高丽境内的人口流动浪潮,均与此相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4楼2015-03-03 13:48
      回复
        其一,辽东兵乱,百姓相继流亡高丽,如《高丽史》记载,恭愍王八年(至正十九年)十一月“甲辰,辽沈流民二千三百余户来投,分处西北郡县,官给资粮。先是,本国人亦有渡鸭绿江居者,以兵乱皆自还。”至正二十一年二月,恭愍王王颛在一份教书中指出,“近因兵荒,民不聊生。又辽沈流民归化者众,并令攸司优加赈恤。”


        5楼2015-03-03 13:54
        回复
          可见,动荡不安的地方局势与政权之间的持续冲突,推动了人口向高丽等地的流动。而高丽政权对元朝百姓的极力争取与高丽将帅的邀功心理,更加剧了这场人口流动的规模。


          7楼2015-03-03 13:58
          回复
            三、明初与高丽的流民交涉
            在中国古代,人口是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元末明初辽东等地人口大量涌向高丽,势必引起明朝关注。洪武九年与洪武十二年,明政府还曾与高丽展开人口交涉。通过中央与辽东地方政府的多次努力,终于得以刷还大量人口。


            8楼2015-03-03 14:06
            回复
              洪武九年(辛禑二年)三月,高丽“遣判事金龙如定辽卫通好”,六月,金龙自“定辽卫”赍高家奴书还。高家奴在信中便要求高丽归还以前避乱民众:“更有辽阳先前避兵之民,端冀列位相国早为发付前来,不惟民之思,即实报国家善政之一端也。果允所祷,先将己未起男妇备细手本将来与总兵官大人看,况东宁等处来归之民辽阳如市,去使详知。”“己未”似为“己亥”(至正十九年)之误。


              9楼2015-03-03 14:08
              回复
                两次索还人口似乎都无果而终,这与两国关系亲疏相关。明朝刚刚建立,便积极遣使开展对高丽的外交。但双方友好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明朝建立之初,高丽君臣一时还难以完全摆脱元朝的影响。洪武七年九月,高丽恭愍王被弑,亲元的辛禑王即位,明朝对辛禑不予册封,在朝贡问题上也变得苛刻,更使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


                11楼2015-03-03 14:11
                回复
                  洪武十二年三月,朱元璋提出修复双方关系,条件之一是“将所拘辽东之民,无问数万,悉送回还”。同月,“辽东移咨,督令发还同知李兀鲁思帖木儿等三十三人,又令刷还黄城等处移来人民。”ÊIY 为使明朝“赐先臣之谥,降世爵之命,收岁贡之诏”,十月,高丽王太后、忠肃王王焘妃上表朱元璋,同意“辽东流移民户,见行出榜招集”。ÊIZ在当时环境下,高丽积极提出“赠谥”、“袭位”等请求,希望得到明朝支持。为此,其在明朝提出的归还辽东流移人口的问题上自然无法回避。但与之前一样,似乎仍无实质性成效。


                  12楼2015-03-03 14:12
                  回复
                    情况发生转机是在洪武十八年前后。当年七月,高丽“遣门下评理尹虎、密直副使赵胖上表献马,请袭爵,并请其故王王颛封谥,从其请”,ÊI[两国冰冻已久的政治关系终于有所缓和。在此前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明朝重新与高丽展开人口交涉,重点在至正十九年前往高丽避兵人户,并且均取得一定效果。据《高丽史》载,就在洪武十八年六月,“辽东遣桑麟来推还元季流民李朶里不歹等四十七人。”ÊJR虽然此次四十七人并未完全推还,但可以看作两国关系回暖的前奏。


                    13楼2015-03-03 14:17
                    回复
                      而洪武十九年的人口交涉,则取得了更为明显的效果。当年,朱元璋遣高家奴等人前往高丽市马。次年回国时,索回元末辽东流民三百余口。对此《明太祖实录》载,“初,己亥之岁,辽阳、沈阳兵起,民因避乱,转徙高丽,久未得还。及高家奴、徐质等往市马,而故元降将咬住等以为言,上乃令高家奴等就索之。至是,高丽因送所市马,遂以辽沈流民奈(李)朶里不歹等户四十五、口三百五十八来归。”ÊJS明朝专门派人索要“己亥之岁”流寓人口,可见此次人口迁徙规模之大。


                      14楼2015-03-03 14:22
                      回复
                        实际上,明朝不仅索要辽东等地原住居民,甚至曾居当地的高丽流民也不能幸免。李穑《辽东卫使者还归》组诗云:“挂榜通衢录姓名,流离琐尾可伤情。辽东未必无羊祜,桑坞烟沈麦垄青。”“豪杰由来重爵名,小人怀土亦常情。真如欲雨方耕者,所愿还乖刈欲晴。”ÊJU羊祜,西晋政治家。《晋书》本传记载,晋武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在任期间,羊祜将襄阳“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ÊJV 寓居高丽的辽东等处流民在当地官府的支持下,生产生活逐渐丰足。而当他们刚刚在高丽立足,却又面临明朝的索还,其遭遇自然令人感伤。而更令人同情的是,辽东卫遣人于高丽“挂榜”登录流民姓名,当中大概亦有不少因辽东动乱返乡的高丽人,他们本已在高丽安居,却不得不重返辽东。


                        16楼2015-03-03 14:26
                        回复
                          《明太祖实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则非常鲜活的事例。洪武十五年四月,“故元臣名祖自定辽来归,上问辽东风俗”,名祖讲述:“往年石城有高希凤者,本光州固始县人,戊戌秋,在辽东老鸦寨为乱兵所掠,力抗不伏,乱兵断其右腕而死,其妻刘氏被虏,行十余里,骂不绝口,亦为所杀。希凤仲弟药师奴亦死于乱,妻李氏携其子文殊、孤侄僧保往高丽避难,至中途,度不能两全,以其子差长弃之,独携侄以行。及圣朝混一区宇,居民复业,李氏访得其子,同归守夫墓。希凤季弟伯颜不花为纳哈出所杀,其妻郭氏,高丽人,居浑滩自缢死于马枥。希凤从子高塔失丁亦为父仇诬陷而死,其妻金氏与姑邢氏缢死于鱼坞所居之室。一门五妇皆尽节义。”ÊJY 名祖所言石城“在辽阳城东四十里”,老鸦寨在老鸦山,山“去辽阳城三百余里”ÊJZ,至正十八年秋,高希凤等人在老鸦寨遭乱兵威胁。希凤仲弟药师奴死于战乱,妻李氏携侄僧保前往高丽避难,及明朝“混一区宇,居民复业,李氏访得其子同归守夫墓”。这正是当时众多前往高丽躲避战乱民众的一个鲜明个案。


                          18楼2015-03-03 14:30
                          回复
                            元末战乱使得高丽成为一些失意士人的理想之地。流寓高丽的儒学士大夫重拾学术理想,研习诗文学术,延揽生徒,传授学业,元人林杰便是一个典型。江南士人林杰(字椽)于元末移居高丽ÊJ[,与高丽士人李穑曾有往来。据李穑诗歌,林杰在高丽便从事授徒事业,诗云:“嚣嚣庄岳辟鳣堂,善诱青衿纳义方。策世只应深得体,铸人能使斐成章。敏公经学无余蕴,和靖诗名独擅场。知有君家潜德在,他年谁为发幽光?”ÊKR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


                            20楼2015-03-03 14:33
                            回复
                              相比而言,定居高丽的儒学士大夫为数不多,儒学教育活动在这些移民当中并非主流。李穑《卖粉者》诗中云:“纸裹分开雪一堆,傍门云自定辽来。”ÊKS记载了一位在高丽穿街走巷“卖粉”之人。可以肯定,更多定居当地的人口则像这位“卖粉” 之人一样,从事农业生产及其他产业。


                              21楼2015-03-03 14: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