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咏民生疾苦是李穑汉诗的一个显著特色。在农民过着奴隶般苦难生活的长期传统社会中,一个敢于正视现实、较为了解社会底层生活的文人,总是要写出百姓悲辛遭遇的一些方面,唱出歌咏民生疾苦的深沉歌声。深受中国古代积极入世的儒家人本思想,诗人具有“济世拯民”的人生理想,对苦难深重的百姓寄予了深厚的关怀
和同情。“凤历绵绵千万载,愿将余福丐吾民 ,李穑将百姓亲切地称呼为“吾民”,带着对百姓的亲近感和关怀心,把自己和他们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希望百姓们的生活不饥不寒,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有所生养、有所教化。诗人在《今天》诗中写道:“今天旱既甚,我农何以生/千村有愁色,百邑连叹声/麦垄翠浪浮,桑林黄鸟鸣/巍然庙堂上,汲汲忧民情/老夫同在位,身则鸿毛轻/诗成更呜咽,何日臻丰年。 久旱无币,严重的旱情威胁着农民的生活甚至生存,诗人亲历目睹农民的悲苦境况和农村的悲惨现状,心急如焚、焦急万分,以民忧为忧,对百姓的疾苦和农村的惨淡景象表现出深深的担忧。诗人反省自我,自己虽身居高位,但对百姓无功无劳而感到惭愧。最后,诗人急切盼望天神降雨以缓民瘼,乃至农民喜获丰收。诗人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描
绘了旱情带给农民的苦难,流露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怜悯。又如在《有感 中诗人吟道:“我不向田野,终亩徒责人/玉粒忽在案,清香吹满巾/终年沾体者,食新不食陈/忽然心不乐,念之责我身/野人养君子,所
望其政仁/立朝不降泽,今日忘今民/素飧与徒鳙,我独犹逡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