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明去泰山的时候遇见过好几个挑山工 ,其中一个也是个50多岁的老人,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强烈的反差。有些文人就是为了写文章而胡说八道。他们到底见没见过泰山的挑山工都是问题。挑山的人根本就没有和别人说话的那份精力,挑的担子也绝对不会“有节奏的颤动”,因为颤动会压的他们受不了。我也没见哪个挑山工走“之”字型路线,他们都是一手扶着墙或栏杆,很缓慢很缓慢的往前走。缓慢的步伐让人揪心。我只想到两个字,艰难。他们根本就没有表情,我想是因为过度劳累的。我看不到什么哲理什么大道理,就只看到他们的艰难,这可能就是我和那些所谓的著名文学家的区别。
我很想知道他们一趟下来能收入多少钱。
强烈建议语文课本删掉那篇《挑山工》。没点人性。
有同感的朋友请支持一下。
我很想知道他们一趟下来能收入多少钱。
强烈建议语文课本删掉那篇《挑山工》。没点人性。
有同感的朋友请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