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艽汤
〖方源〗 《保命集·卷中》:“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为主。”
〖组成〗 川芎 独活 当归 白芍 石膏 甘草 各二两 [各6g] 秦艽 三两 [9g]
羌活 防风 白芷 黄芩 白术 茯苓 生地 熟地 各一两 [各3g] 细辛 半两 [2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30g),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方歌〗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或兼寒热表证,苔白脉浮者。
〖功用〗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病机〗 本方证是风邪初中,在经在络,而未入脏腑。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荣养。
君 秦艽 祛散一身之风 〔注意事项〕
┌ 羌活 去太阳百节之风疼 ┐
│ │
│ 白芷 散阳明之风 │
│ │
│ 细辛 ┐ ├ 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 ├搜少阴之风 │
│ 独活 ┘ │
│ │
臣┤ 防风 诸风药之军卒〔吴琨:络脉空虚,又加风药多燥〕┘
│
│ 当归、生地、熟地 ┌ 一以济风药之燥
│ ┤ ┌ 使手得血而能握
│ 川芎 白芍 └ 一以养血和血 ┤
│ └ 足得血而能步
│ 白术 茯苓 ┐
│ ├ 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 甘草 ┘
┌ 黄芩清上焦之热 清上
│
佐 风能生热 ┤ 石膏泻脾胃之火 泻中
│
└ 生地养阴以清下焦之热 凉下
使 甘草 调和诸药为使
1.本方组成以辛温发散之品较多,故宜于风邪初中经络之证。以口眼 斜,舌强不语,手足不能运动等,病程较短,并兼有表证者为证治要点。
2.若无内热者,可去黄芩、石膏、生地等清热之品,专以祛风养血通络为治。原书谓:如遇天阴,加生姜;如心下痞,加枳实。可资参考。
3.颜面神经麻痹,以及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而致的语言蹇涩、半身不遂等均可加减应用。风湿热痹亦可斟酌加减用之。 若属内风所致者,不宜应用本方。
《医方集解》:“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以秦艽为君者,祛一身之风也;以石膏为臣者,散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川芎散厥阴之风,细辛、独活散少阴之风,防风为风药卒徒,随所引而无所不至者也。大抵内伤必因外感而发,诸药虽云搜风,亦兼发表,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先养血,而解表亦必固里,当归养血,生地滋血,川芎活血,芍药敛阴和血,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又气能生血,故用白术、茯苓、甘草补气以壮中枢,脾运湿除,则手足健矣。又风能生热,故用黄芩清上,石膏泻中,生地凉下,以共平逆上之火也。”
〖方源〗 《保命集·卷中》:“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为主。”
〖组成〗 川芎 独活 当归 白芍 石膏 甘草 各二两 [各6g] 秦艽 三两 [9g]
羌活 防风 白芷 黄芩 白术 茯苓 生地 熟地 各一两 [各3g] 细辛 半两 [2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30g),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方歌〗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或兼寒热表证,苔白脉浮者。
〖功用〗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病机〗 本方证是风邪初中,在经在络,而未入脏腑。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荣养。
君 秦艽 祛散一身之风 〔注意事项〕
┌ 羌活 去太阳百节之风疼 ┐
│ │
│ 白芷 散阳明之风 │
│ │
│ 细辛 ┐ ├ 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 ├搜少阴之风 │
│ 独活 ┘ │
│ │
臣┤ 防风 诸风药之军卒〔吴琨:络脉空虚,又加风药多燥〕┘
│
│ 当归、生地、熟地 ┌ 一以济风药之燥
│ ┤ ┌ 使手得血而能握
│ 川芎 白芍 └ 一以养血和血 ┤
│ └ 足得血而能步
│ 白术 茯苓 ┐
│ ├ 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 甘草 ┘
┌ 黄芩清上焦之热 清上
│
佐 风能生热 ┤ 石膏泻脾胃之火 泻中
│
└ 生地养阴以清下焦之热 凉下
使 甘草 调和诸药为使
1.本方组成以辛温发散之品较多,故宜于风邪初中经络之证。以口眼 斜,舌强不语,手足不能运动等,病程较短,并兼有表证者为证治要点。
2.若无内热者,可去黄芩、石膏、生地等清热之品,专以祛风养血通络为治。原书谓:如遇天阴,加生姜;如心下痞,加枳实。可资参考。
3.颜面神经麻痹,以及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而致的语言蹇涩、半身不遂等均可加减应用。风湿热痹亦可斟酌加减用之。 若属内风所致者,不宜应用本方。
《医方集解》:“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以秦艽为君者,祛一身之风也;以石膏为臣者,散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川芎散厥阴之风,细辛、独活散少阴之风,防风为风药卒徒,随所引而无所不至者也。大抵内伤必因外感而发,诸药虽云搜风,亦兼发表,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先养血,而解表亦必固里,当归养血,生地滋血,川芎活血,芍药敛阴和血,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又气能生血,故用白术、茯苓、甘草补气以壮中枢,脾运湿除,则手足健矣。又风能生热,故用黄芩清上,石膏泻中,生地凉下,以共平逆上之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