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仁术吧 关注:64贴子:133
  • 6回复贴,共1

古今汤药名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秦艽汤
〖方源〗 《保命集·卷中》:“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为主。”
〖组成〗 川芎 独活 当归 白芍 石膏 甘草 各二两 [各6g]         秦艽 三两 [9g]
     羌活 防风 白芷 黄芩 白术 茯苓 生地 熟地 各一两 [各3g]  细辛 半两 [2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30g),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方歌〗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或兼寒热表证,苔白脉浮者。
〖功用〗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病机〗 本方证是风邪初中,在经在络,而未入脏腑。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荣养。
君  秦艽  祛散一身之风 〔注意事项〕
 ┌ 羌活 去太阳百节之风疼              ┐
 │                          │
 │ 白芷 散阳明之风                 │
 │                          │
 │ 细辛 ┐                     ├ 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    ├搜少阴之风                │
 │ 独活 ┘                     │
 │                          │
臣┤ 防风 诸风药之军卒〔吴琨:络脉空虚,又加风药多燥〕┘
 │
 │ 当归、生地、熟地 ┌ 一以济风药之燥
 │          ┤        ┌ 使手得血而能握
 │ 川芎 白芍    └ 一以养血和血 ┤
 │                  └ 足得血而能步
 │ 白术 茯苓 ┐
 │       ├ 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 甘草    ┘
       ┌ 黄芩清上焦之热   清上
       │
佐 风能生热 ┤ 石膏泻脾胃之火   泻中
       │
       └ 生地养阴以清下焦之热 凉下
使 甘草 调和诸药为使
1.本方组成以辛温发散之品较多,故宜于风邪初中经络之证。以口眼 斜,舌强不语,手足不能运动等,病程较短,并兼有表证者为证治要点。
2.若无内热者,可去黄芩、石膏、生地等清热之品,专以祛风养血通络为治。原书谓:如遇天阴,加生姜;如心下痞,加枳实。可资参考。
3.颜面神经麻痹,以及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而致的语言蹇涩、半身不遂等均可加减应用。风湿热痹亦可斟酌加减用之。 若属内风所致者,不宜应用本方。
《医方集解》:“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以秦艽为君者,祛一身之风也;以石膏为臣者,散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川芎散厥阴之风,细辛、独活散少阴之风,防风为风药卒徒,随所引而无所不至者也。大抵内伤必因外感而发,诸药虽云搜风,亦兼发表,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先养血,而解表亦必固里,当归养血,生地滋血,川芎活血,芍药敛阴和血,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又气能生血,故用白术、茯苓、甘草补气以壮中枢,脾运湿除,则手足健矣。又风能生热,故用黄芩清上,石膏泻中,生地凉下,以共平逆上之火也。”


1楼2015-03-10 19:53回复
    当归拈痛汤
    〖方源〗 《兰室秘藏》
    〖组成〗 白术一钱五分[4.5g]   人参去芦  苦参酒炒  升麻去芦  葛根、苍术各二钱[各6g]
         防风去芦  知母酒洗  泽泻、黄芩酒洗  猪苓、当归身各三钱[各9g]
         炙甘草、茵陈酒炒  羌活 各五钱[各15g]
    〖用法〗 上咀,每服一两(30g),水一大盏,煮至一盏,去渣,食远服。
    〖方歌〗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主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病机〗 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或风湿化热所致。
      ┌ 羌活 —— 祛风胜湿,止周身痹痛。
    君 ┤
      └ 茵陈 —— 清热利湿,通利关节。
      ┌ 猪苓、泽泻 —— 利水渗湿。
      │
    臣 ┤ 黄芩、苦参 —— 清热燥湿,共助祛湿清热之力。
      │
      └ 防风、升麻、葛根 —— 解表疏风,升发脾胃清阳以化湿,以资疏风除湿之功。
      ┌ 白术、苍术 —— 健脾燥湿,使湿邪得以运化。
      │
    佐 ┤ 人参、当归 ——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且可使诸药燥利而伤气血。
      │
      └ 知母 —— 清热润燥,兼能使辛散而不耗阴津。
    使 甘草 —— 调和药性,而益脾胃。
    1.本方为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初起的常用方剂。以肢节沉重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若脚膝肿甚者,加防己、木瓜以祛湿消肿;身痛甚者,加姜黄、海桐皮以活血通络止痛。
    3.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风湿而兼湿热者。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原文曰,羌活透关节,防风散风湿为君。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发之;白术甘温和平,苍术辛温雄壮,健脾燥湿为臣。湿热和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苦寒以泄之,酒炒以为因用;血壅不流则为痛,当归辛温以散之;人参、甘草,甘温补养正气,使苦寒不伤脾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泽泻甘淡咸平,导其留饮为佐。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得宣通也。”


    2楼2015-03-10 19:55
    回复
      〖附方〗 宣痹汤(《温病条辩》)
      组成:防己 五钱 [15g]   杏仁 五钱 [15g]   滑石 五钱 [15g]   连翘 三钱 [9g]   山栀 三钱 [9g] 薏苡 五钱 [15g]   半夏 三钱 [9g]   晚蚕沙 三钱 [9g]   赤小豆皮 三钱 [9g]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者加片子姜黄二钱(6g),海桐皮三钱(9g)。
      功用: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主治:湿热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萎黄,舌色灰滞等。
      〔比较〕
        当归拈痛汤与宣痹汤均为湿热痹证常用方。前者利湿清热之中兼能疏风,故主治湿热痹证见有风湿表证者;后者
      利湿与清热并重,故主治湿热痹证而不兼风邪者。


      3楼2015-03-10 19:56
      回复
        防己黄芪汤
        〖方源〗 《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组成〗 防己 一两[12g]   黄芪 一两一分[15g]去芦   甘草 半两[6g]炒   白术 七钱半[9g]
        〖用法〗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方歌〗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主治〗 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君 ┌黄芪(重用) —— 补气固表┐
          │             │补气利水祛风而不伤正┐
          └防己——祛风行水┐    ┘          │益气固表之力更大
                   │祛湿行水之功倍        ┘
        臣 白术 —— 健脾燥湿┘
        佐 生姜、大枣 —— 调和营卫
        使 炙甘草 —— 培土和药
         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金匮心典》:“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从腰以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临床报道:防己黄芪汤提取物在临床常规治疗量下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有非常显著的治疗作用,其止痛、消肿作用与增强握力及改善关节功能等,均优于地塞米松;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沉和粘蛋白及IgG、IgA、IgM;能明显提高C3、C4、CH50水平;能显著调节T细胞亚群,使T4/T8比值恢复正常。从而起改善临床症候和阻遏活动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病理的作用。近代中药免疫药理学研究表明,防己黄芪汤提取物中生物活性成分可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入,从而影响抗原信息的处理和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并能抑制抗原结合细胞增生和促进体内糖皮质激素离解,以增强其效用,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并且还能在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同时,显著增强T细胞的免疫监督作用。值得指出的是,防己黄芪汤提取物具有明显使类风湿因子转阴作用,提示该提取物可能具有封闭异常免疫球蛋白的基因表达作用(中医杂志,1993;3∶158)。
        1.若水湿壅盛,汗不出者,虽有脉浮恶风,亦非本方所宜。
        2.风邪在表,自当解外,外不解则邪不去,而湿不消;欲解其外,卫又不固时,不可过发其汗,且须益气固表。


        4楼2015-03-10 20:06
        回复
          〖附方〗 防己茯苓汤
          组成:防己三两[9g] 黄芪三两[9g] 桂枝三两[9g] 茯苓六两[18g] 甘草二两[6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主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功用:益气通阳利水。
          〔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鉴别〕
            防己茯苓汤所治皮水,系指“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身肿而冷,状如周痹”之证。此乃卫阳不足,水湿郁于肌肤所致。故方中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黄芪温补卫阳,组成温阳利水之剂。防己黄芪汤主治为风水表虚证,故方中以黄芪与防己配伍,固表祛风而行水,症见汗出恶风,身重脉浮。


          5楼2015-03-10 20:06
          回复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用柴胡,花粉草归山甲俱,
            大黄桃红煎入酒,损伤瘀血总能祛。
            【组成】柴胡15克、天花粉9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炮山甲6克、酒大黄30克、桃仁9克。
            【组成】疏肝通络,活血祛瘀
            主治: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胸胁,痛不可忍者。
            本方可用于各种外伤,扭伤而有瘀血证候者。也用于肋软骨炎。
            要点:1.本方证为跌扑损伤,气血瘀滞所致。除见胸胁疼痛或胁肋刺痛外,应以局部瘀肿为使用要点。
            2.肋间疼痛久不愈,或肋骨高起疼痛者,本方加减用之疗效亦好。


            6楼2015-03-11 12:54
            回复
              蠲痹汤
              蠲痹汤中防归芪,姜黄芍草羌姜齐,
              肩臂项背痛麻木,上肢风痹最相宜。
              【组成】羌活9克、防风9克、片姜黄6克、当归9克、赤芍9克、黄芪9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功用】祛风除湿,益气和营
              主治:风湿痹证:身体重痛,项背拘急,举动艰难,及手足麻痹,腰腿沉重,苔白,脉缓.用于肢体疼痛、项背拘急、肩臂掣痛、手足麻木者。尤以上肢风湿痹证最为适宜。
              要点:1.本方证为风寒湿邪杂至于上所致,除见上肢(肩,背,肘)关节疼痛之主症外,应以苔白脉缓为使用.
              2.痹痛初起,上肢冷痛者,加桂枝,桑枝,以通阳散寒.病久,疼痛反复发作,加炮山甲,蜈蚣,乌梢蛇以搜风止痛,肢体麻木,加川芎,僵蚕以养血活络.


              7楼2015-03-11 1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