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歌辛吧 关注:109贴子:5,698
  • 6回复贴,共1

今日收到三把小壶,玲珑可爱,玩了半天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喜欢这个,不过价格确实很高,不是一般的高


1楼2008-04-28 17:57回复
    以我的眼光看,这几个小家伙绝对是紫砂没错。 

    哎,我们兖州卖的紫砂有几个真的啊。 
    甲泥掺上金属氧化物,通过金属氧化物的发色作用,让普通陶土发色,这样的,勉强可以用,因为毕竟没有毒,金属氧化物是以结晶状态存在的,甲泥和金属氧化物已经熔合为一个整体,一般泡茶绝对没问题。 

    但是,一种通过化学染料染色的壶,就会极大的损害人的健康了。化学染料附着在壶体上的,很容易在热水的侵蚀下逐渐渗透到茶水里。 

    小商品市场基本上全是这种壶。


    2楼2008-04-28 17:57
    回复
      不过,淘宝的老板还是给我少发一件。 

      正好让他再赠送一份宜兴地图


      3楼2008-04-28 17:58
      回复
        三把小壶合影


        4楼2008-04-28 18:06
        回复
          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一把朱泥石瓢壶。 
          女儿正在品评我的普洱茶。 
          不过,这块普洱茶系云南的朋友快递来的新茶生饼,茶性很烈。 
          女儿一边喝,一边说:比药都难喝。 
          不过,等上两年,生饼变熟饼,茶味就醇厚了。 
          新生饼,不是一般的战士喝的


          6楼2008-04-28 18:13
          回复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7楼2008-04-28 18:16
            回复
              全家


              8楼2008-04-29 18:21
              回复